首页 百科知识 文艺复兴艺术:最后一尊哀悼的动人沉默

文艺复兴艺术:最后一尊哀悼的动人沉默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圣洛伦佐教堂《圣母》则表现出一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现在一般称“风格主义”。米开朗基罗这尊盘旋、缠绕的双人像,就像他形容自己那样,最后结局是一团自化自焚的火。然而是在他最后一尊大理石作品中,米开朗基罗蕴入了最丰富的含义。这尊像最后被切削得只剩下精华,圣母子连接在一个革命性的“哀悼”结构中,它对主题的阐述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现实主义的。

文艺复兴艺术:最后一尊哀悼的动人沉默

圣母和圣婴的群体像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的又一永恒主题,在1508年开始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之前,他创作过五组圣母子作品,其中有两块大理石圆形浮雕,称作《皮蒂圆雕》和《塔代圆雕》,还有绘画的《多尼圆形圣母像》,第一尊圣彼得大教堂的“哀悼”(Pietà)以及1501年作的《布鲁日圣母像》。后来他又有过两组同类题材作品,一组是为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新圣器室作的(在1521年到1534年之间),另一组叫作《龙达尼尼哀悼像》,直到他死时都未完成。这两组作品可说是他对圣母子主题所作的最深沉甚至是最绝望的描绘。

《布鲁日圣母像》中圣母有节制的悲伤和孩子对命运默然处之的情态,在圣洛伦佐教堂的《圣母》中却被米开朗基罗用一个螺旋结构表现得更为激烈。孩子不肯和母亲分开,这表现得很动人,尤其当我们考虑到艺术家自己在六岁时就丧母,因而可以把作品看作是他在不知不觉中对母亲的缅怀时,它就显得更动人了。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风格的一种全新发展,《布鲁日圣母》取古典正面姿态,衣饰以直线条为主,它作于1501年,当时拉斐尔、达·芬奇、培鲁基诺和米开朗基罗自己都已达到艺术境界的完美高峰。

圣洛伦佐教堂《圣母》则表现出一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现在一般称“风格主义”(Mannerism)。这种风格是米开朗基罗首创的,但主要在他的信徒贾姆波罗尼亚(Giambologna)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根据这种风格,按米开朗基罗给学生信中的说法,一个形象或一群形象的理想结构应该是figura serpentinata(盘旋弯曲的形象),也就是说,在表现身体的动作时使体形有某种弯曲,就像在自然状态下那样,或像在古典作品和最好的当代作品中那样。米开朗基罗这尊盘旋、缠绕的双人像,就像他形容自己那样,最后结局是一团自化自焚的火。圣母甜蜜而有女子气,她的形象无意中融合在空气里,既有一团火的温柔,又有一团火的暴烈,由于预知她儿子未来的命运,这团火正在她胸中燃烧。

79.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圣母》,1501年,大理石,高94厘米,布鲁日圣母院藏。

80.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圣母》,约1521——1534年,大理石,高226厘米,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藏。(www.xing528.com)

然而是在他最后一尊大理石作品中,米开朗基罗蕴入了最丰富的含义。《龙达尼尼哀悼像》这尊大理石像一直收在他的画室中,而且直到临死前都还在加工。他在1552——1553年开始第一稿,但随即放弃了;1554到1564年间他又用同一块石头作第二稿,这可从石头上有些部分已雕成但却和塑像分开(比如基督的手膀),以及他的头曾两次从不同角度雕刻看出来。这尊像最后被切削得只剩下精华,圣母子连接在一个革命性的“哀悼”结构中,它对主题的阐述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现实主义的。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那唯一使母亲有理由活下去的儿子即使在死后仍支持着母亲,还是那年迈、痛苦的母亲在最后的绝望中拉着儿子想让他继续活下去?

现在清楚的是,米开朗基罗在他临死前再次重申母亲和孩子不可分,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不可分。这座双人像扬弃了古典艺术中的一切束缚,但它在化为精华时受到的束缚更大。它不肯表现痛苦的情调,结果却显得更痛苦,大理石本身反映出米开朗基罗的手法,留着他砍凿的痕迹。它有些地方粗,有些地方细,顶部详实,底部空虚。

米开朗基罗直到八十九岁时还在进行那古老的斗争:精神和物质之间的斗争。当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雕凿他所有塑像中最没有完成的一个时,他一定知道谁是胜利者了。

81.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龙达尼尼哀悼像》1554——1564年,大理石,高198厘米,米兰斯福泽斯科堡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