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时,随着时间推移,向室内开发空间的愿望变得十分普遍,尤其是王宫客厅和教堂更加如此。在实践上,伯尔尼尼的幻觉绘画一般是宫殿中唯一可行的方法,对现有的教堂如耶稣教堂,及其他一切严格以它为模式的、带有类似拱形圆顶的教堂,这也是唯一可能的手段。在阿尼巴·卡拉奇的法尔内塞公馆天花板上,我们就见过一个早期的例子。
76. 安德烈·波佐作《耶稣会传教活动之喻》,1691——1694年,罗马圣依纳爵教堂天顶画。
这一类绘画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安德烈·波佐在献给圣依纳爵本人的那个教堂中所作的描写耶稣会士传教活动的喻意画。这幅画占满中殿整个天顶,画中有成束的柱子支撑着柱顶盘和拱门,从而把真正的中殿墙壁表现得好像一直向上伸入天空。人物在天空和柱子间飞翔,整个天花板就是个建筑透视的杰作。事实上波佐的确在他当时写的一本关于透视的书上详细说明过它,但它却没有能成为绘画和建筑的完美结合,因为这种幻觉只有站在它正中下方照相机所在的位置上时,才能看得很清楚。
77. 乔凡尼·巴蒂斯塔·高里作《耶稣圣名的胜利》,1674——1679年,罗马耶稣教堂天顶画。(www.xing528.com)
在科尔纳罗小礼拜堂中,伯尔尼尼已表明如何能做到这种结合了。绘画应仅限于飘渺的神灵,轮廓分明的形象若看起来扭曲便很容易揭穿假象,因此应该用真实的立体来表现它们,比如用雕刻,而如果不属于建筑的一部分就应该用泥塑浮雕。光线也应该考虑周到,应该和图中所绘的相结合,而这个要求在现代人造光内部照明时恰恰是时常会忘记的一点。
最卓越地表现了伯尔尼尼思想的是他的一个早期学生兼助手乔凡尼·巴蒂斯塔·高里在耶稣教堂所作的画。这项装饰计划直到教堂建成后一百年才开始,结果体现着有时被称为“盛期巴罗克风格”的特征,而不是教堂本身所属的反宗教改革布道阶段的典型。整个项目包括圣坛的拱顶和圆顶,但高潮是中殿拱顶上画的《耶稣圣名的胜利》。画中的建筑部分都用灰泥做在真实的拱顶表面,浅浮雕的彩绘云朵和立体的人物雕塑从拱顶表面突出来,把目光引向画在中心的幻象。在这儿,耶稣的名字——IHS——光彩地闪耀着,把一切邪恶和罪恶驱赶到外圈的黑暗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