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罗马教堂外观解析:17世纪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罗马教堂外观解析:17世纪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更新时间:2025-01-2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罗马,几乎所有的新建教堂或改建教堂都很小,一般都必须在狭窄的地皮上插到其他建筑物当中去,所以从外观上讲,所有的注意力都必须集中于正面。

像圣彼得大教堂和凡尔赛宫这样的建筑是罕见的挑战,建造它们的机会也很少。在罗马,几乎所有的新建教堂或改建教堂都很小,一般都必须在狭窄的地皮上插到其他建筑物当中去,所以从外观上讲,所有的注意力都必须集中于正面。早在1575年,新建的耶稣会教堂“耶稣教堂”就有一个正门,成为后来教堂设计的起点。马德纳最成功的项目——圣苏珊娜教堂正门——就严格以它为模式,只不过结合得更紧、生气更浓、垂直强调得更多而已。像后来卢浮宫一样,这个教堂的主要结构是古典式柱子、柱顶盘和三角墙,但这些都排成两层,完全是非古典的方式。在正面主体部分,下面一层的柱子到上面一层变成扁平壁柱,虽说在上层最里面的两根壁柱间有较小的圆柱。两个层次的韵律变化相同,都朝向中心,底层最外面的开间以一个扁壁柱为结束,它上层的同一位置却由一个S形旋涡纹所取代。仔细观察这表面,我们会很快想起鲁本斯的那幅风景画,在这儿,横线和竖线、曲线和斜线、光线和阴影、小细节和更宏大的总括要素都集中起来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进口、引向上方。我们尽可以想象它们如混合的乐音,组成一支伟大的合奏曲。

71. 卡尔洛·马德纳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6——1603年。

72. 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建造的罗马纳沃纳广场圣阿涅塞教堂外观,1653——1657年。

和半世纪之后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皮耶特罗·达·科尔托纳及伯尔尼尼的设计相比,圣苏珊娜教堂就显得拘束多了。博罗米尼建在罗马最美的广场之一纳沃纳广场上的圣阿涅塞教堂正面,远不只是一堵平平的墙、以古典式细节设计加上浅浅的凸出凹进而显得略有生气而已。在这里,微向外突的门廊位于一个弯曲深凹部分的中央,这个凹部正好强调升起于它之上的圆顶,中门两边各一对柱子把目光从门廊引上圆顶,在那儿与柱子相应的是立于凹进去的窗户之间的成对壁柱。在正面两边升起两层高的塔楼,分别位于圆顶两侧,并且由第一层的方形构造巧妙地转变成第二层的圆形构造。请仔细看博罗米尼是如何完成这种转换,又如何由此而把塔楼和圆顶联系得更紧密的。所有细节部分也值得注意,因为既活泼有运动感又不失整体一致性的特点,基本上就是靠它们来取得的。有些细节,如边门的形状,就绝不会在古典建筑中出现。(www.xing528.com)

73. 皮耶特罗·达·科尔托纳建造的罗马圣玛利亚·德拉·帕契教堂外观,1656——1657年。

科尔托纳的圣玛利亚·德拉·帕契教堂正门就更非扁平面了。门廊一弯向前横弋当街,它上面的楼墙起伏不平、精细大胆,弯曲的两翼从两边包抄过来像两条手臂,把楼墙挤向前来。以上这些都可从照片上看得出,但只有到现场人们才能发现建筑师的技艺是何等高超。因这里是由一座很老的教堂改建的,它挤在左右两条窄巷之间,巷子在教堂门口汇合,形成一个很小的广场。两侧墙壁实际上是相邻建筑物的墙,紧靠门廊右边的洞口实际上是一条巷子的入口。意大利阳光下的强烈明暗对比及“出与入”的剧烈动感更叫人想起卡拉瓦乔的绘画,但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在当时的舞台布景设计中也有一些和它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