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米开朗基罗一样,伯尔尼尼精心研究,细心描画了梵蒂冈的古代雕像收藏品,从典雅的《瞭望塔中的阿波罗》直到传世古典作品中最狂烈、最有戏剧性的群雕: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与大蛇搏斗的雕像。这些雕像反映出古人对解剖有惊人的知识,了解身体的运动,也反映出他们在构图时的多样性和表现皮肤、毛发、鸟羽、兽皮、人物穿着时的自然主义手法。他还在童年时代就被这些东西迷住了,当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和它们一比高低。这一点可以从他传世的最早作品之一《母羊阿玛尔忒亚和婴儿时期的朱庇特及牧神》[1]中看得很清楚,据说这件作品是他刻着玩的,但它表现得如此逼真,人们长期以来以为是古代的作品。
但伯尔尼尼并不止于与古代雕刻家相媲美,正像阿尼巴·卡拉奇有感于古老的神话而画出新的、活生生的自然场面(第5页图5),伯尔尼尼则试图用戏剧性的、有生命的塑像来再现神话故事。试看在《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2]中,普路托这个冥国的神祇如何抓起珀耳塞福涅并把她带到那黑暗的地府去,而珀耳塞福涅则哭叫着挣扎着企图用手把他推开。在这强盗面前她软弱无力,冥王的手搂着她的大腿和臀部,手指陷进柔软的肌体,而这却是大理石做的!尽管如此,他们的身体却显得很真实,我们忍不住要摸一摸;他们的皮肤富有性感,女性柔软而男性硬挺,头发在空气中飞舞,衣带在疾跑中飘荡,普路托飞奔向前,在我们伸手拦他之前就会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
14.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作《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1621——1622年,大理石,真人大小,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藏。
15.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作《尼普顿和特里同》,1620年,大理石,高184厘米,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和《大卫》一样,这组群像也是为红衣主教希皮奥内·博尔盖塞作的,设计时就准备在他的别墅(即现在的博尔盖塞美术馆)中靠墙而放。因此尽管珀耳塞福涅扭转的身体和挥动的手臂可以有三维的自由空间——为此就连伯尔尼尼这样有高超雕刻技巧的人也会绞尽脑汁——塑像却仍旧作正面设计,而且要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www.xing528.com)
16.弗朗索瓦·吉拉尔东作《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1677——1699年,大理石,真人大小,凡尔赛宫藏。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他当时作的另一组群像——《尼普顿和特里同》[3],这组群像是为蒙塔尔托别墅(Villa Montalto)花园雕刻的,用来放在一个椭圆形水池尽头的喷泉上。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尼普顿手持青铜三叉戟戳向脚下的海水,特里同则举起海螺使劲地吹,以平息升起的风暴。
在这些和其他类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7世纪初期欢快的自信感。在法国雕塑家吉拉尔东表现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故事的作品中,我们则看到较拘谨的格调,这是17世纪法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典型特征。吉拉尔东的群像也是一件造诣很高的作品,它造型优美、雕刻精细。但我们不妨自问这些形象是否和伯尔尼尼的人物一样自然健美,珀耳塞福涅的挣扎是否可信,衣带和头发是否有什么含义,而我们自己是否也同样感到卷在事件中?在这儿,伯尔尼尼表达的戏剧性感情为端庄和风雅之故而受到压抑,其结果看来就失去真实性。对这种拘谨的倾向,我们在第5章还要作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