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有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放款业务有哪些
放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包括:
1.信用放款
信用放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放款。
(1)普通借款限额:企业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限额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90天。普通贷款限额内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与银行的优惠利率挂钩。
(2)透支放款:银行通过允许客户在其账户上透支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提供这种便利被视为银行对客户所承担的合同之外的“附加义务”。
(3)备用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是一种比较正式和具有法律约束的协议。银行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
(4)消费者放款:消费者放款是对消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5)票据贴现放款:票据贴现放款,是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2.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存货贷款。存货贷款也称商品贷款,是一种以企业的存货或商品作为抵押品的短期贷款。
(2)客账贷款。银行发放的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的短期贷款,称为“客账贷款”。这种贷款一般都为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协定。
(3)证券贷款。银行发放的企业借款,除以应收款和存货作为抵押外,也有不少是用各种证券特别是公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作押的。这类贷款称为“证券贷款”。
(4)不动产抵押贷款。通常是指以房地产或企业设备抵押品的贷款。
3.保证书担保贷款
保证书担保贷款,是指由经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贷款。保证书是保证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契约性文件,其中规定了银行和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格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
4.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为证券发行的总理资过程。具体做法是: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Assets Pool),出售给专业性的融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库为担保,发行资产抵押证券。这种资产抵押证券同样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发行或私募的方式推销给投资者。出售证券所收回的资金则可作为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再用于发放其他贷款。
三、如何认识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www.xing528.com)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按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内证券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国内证券投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证券投资、地方政府证券投资和公司证券投资。
国家政府发行的证券,按照销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公开销售的证券,一种叫作不公开销售的证券。
商业银行购买的政府证券,包括国库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三种。
1.国库券。国库券是政府短期债券,期限在1年以下。
2.中长期债券。中长期债券是国家为了基建投资的资金需要而发行的一种债券,其利率一般较高,期限也较长,是商业银行较好的投资对象。
四、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如何演变
传统上,受制于分业经营的大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比较狭窄,主要是各类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业务。各类贷款业务包括个人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教育学资贷款和信用卡等)、企业贷款(按揭贷款、保证业务、船舶按揭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记账式债券质押担保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买方、卖方信贷、贸易融资)和银团贷款等。根据分业经营的原则,银行的投资业务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逐步复苏,银行对交易类业务日益重视,不断将其业务发展重心由批发银行业务转移到零售银行业务,加大了对批发和零售的非利息业务的开拓力度。整体上看,近几年,美国银行业和欧洲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在40%以上,而且规模大的银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相对更大。许多国际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收入已经占据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渐行渐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加快、客户关系管理在银行经营中日显重要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从三个方面获得新突破: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ABS),包括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RMBS)、消费贷款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等;积极拓展投资类业务,在政策和法规允许时参股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进一步重视有价证券投资业务,拓展委托资金管理渠道,大力开展财务顾问业务;整合各类资源,实施交叉销售,提高盈利能力。
五、如何看待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渐行渐近
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从国外混业经营的经验及发展趋势来看,各类金融机构的趋同趋势与多样化趋势是同时并存的。一方面,金融业的传统分业经营的格局已完全被打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传统行业区分迅速消失,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业务的相互渗透或全能型发展而显示出趋同趋势;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仍将同时并存。全能型金融大超市和专业型金融专卖店同时并存,专营批发业务和专营零售业务的同时并存,巨型的和小型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总之,金融机构将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分工经济的内在要求确定自己的业务范围或经营模式,并根据交易成本的约束选择内部分工及参与外部分工的程度。
目前,我国的分业经营体制的坚冰已经打开,银行可以投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可以投资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投资股市等等,昭示着混业经营已经离我们不太远了。目前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相当多的产品具有跨行业交叉产品的性质。如货币市场基金,各种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推出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一方面丰富了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又提升了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银行业对外开放和上市步伐不断加快
加入WTO后,我国加大了银行业的开放步伐。2006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312家,其中11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2004年以来,20多家外资银行机构先后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2006年末,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033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存款总额397亿美元,贷款余额616亿美元。
目前我国有8家上市银行,但只占我国上市公司的0.3%,与国外3%至5%的比例有巨大的差距。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银行已经成功在香港市场上市;中行、工行、建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并上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必将提升我国银行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与外资银行抗衡,也必须进行管理理念、管理机制、技术、方法和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3.客户关系管理在银行经营中显得日益重要
随着现代营销战略由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客户需求及客户满意度逐渐成为营销战略成功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不同子市场(submarket)的客户存在着不同的需求,甚至同属一个子市场的客户的个别需求也会经常变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及时调整。
商业银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Customer-Centric)的经营理念,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借助现代金融管理技术,通过多渠道的交叉销售,满足客户不同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以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CRM是一个管理客户与企业关系的动态过程。它涉及用于分析客户和选择客户的各种程序,借助这些程序来维系那些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理想客户,与之持续进行互利的商业交易,并且阻止那些对企业无利润的不利客户参与交易。CRM是一个通过管理企业资源来实现长期投资回报率(ROI)最大化的有效途径。CRM需要集中展示能体现客户价值、建立客户忠诚的服务属性。与传统的大量营销相比,它更具优势,例如,企业借助CRM可以获得如下利益:①提高盈利率;②降低营运费用;③增进客户忠诚;④提升客户满意度;⑤提高生产效率;⑥增加客户购买率;⑦增加客户占有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