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媒 体:《新读写》
采访者:张爱华
一个人的躯体发育主要靠两大因素: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除了个别的病理可以遗传以外,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更多的要靠后天的营养——阅读去开发。
记 者:身兼学者与公务员两种角色,您的工作一定非常繁忙,怎么还有时间、还会想到要编写“新世纪教育文库”这套丛书?
朱永新:我在苏州大学当教务长期间,发现许多大学生根本没有很好地阅读过中外名著。不和人类崇高的精神进行对话,眼界怎么能开阔?于是,我为大学生们开出了一批必读书的书目。可是,读书的黄金时间应该在中小学,而我们的教育常常将这个基础性的工作给忽略了。而且,大多数普通学校缺乏一些基本的考核标准。比如,不少教师对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家的重要观点几乎一无所知,这怎么能保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质量呢?一定要把人类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展现、推荐给师生,让师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下决心主持编写了这套“新世纪教育文库”。
没有读书就等于没有教育。我经常开玩笑说,一个学校可以没有老师,但是一定不能没有书。这话可能有点偏激,但绝对是真理。而且,这话也不是我说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作家邓友梅曾说过,他虽然只上过三四年的学,但是读书不比任何一个大学生少,因此,受教育的年龄、学习的功底是不完全画等号的。
记 者:按照“新世纪教育文库”的要求,一个孩子在小学、 中学、大学阶段分别要阅读100本书,每个教师也要阅读100本书。有人觉得数量上多了一些。要知道,现在的学生和老师疲于应付考试,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您觉得呢?
朱永新:我认为,一个人的躯体发育主要靠两大因素: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除了个别的病理可以遗传以外,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更多的要靠后天的营养——阅读去开发。所以,让孩子们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间段内阅读100本书并不算多。虽然有些书是可以选读的,但是每个阶段的阅读总量不能低于100本。而且,我觉得有二三十本书是一定要读的,其中有两本书更应该背出来,那就是《中华经典诵读本》和《英文名篇诵读本》。我们把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名篇和名人名言精选在一起,出了《中华经典诵读本》这本很薄的书,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它背出来。要知道,背诵的功夫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书中的内容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用的。《英文名篇诵读本》是我们要求中学生能够背出来的一本小书,里面包括了一些英语世界里好的谚语、名人名言,经典的演讲稿、散文、诗歌等。我觉得一个孩子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把这两本书都背会了,那他就会具备比较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的底蕴。在此基础上,再去读一些经典的名著,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至于时间问题,确实有校长跟我说,我也很想让学生读书啊,但是没有时间读啊,课都排满了。但是,时间是人挤出来的,且不说学校的课程可以压缩,还可以开读书课程嘛。好多书放在校本课程内读,有什么不可以啊?你说老师没时间读书,你去问问他们每天在家看电视看几个小时?有位老师在我的论坛上发帖说“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时间看书”,我就在后面跟了一句话:“你比我还忙吗?”后来这句话成为很多网友相互激励的一个经典。(www.xing528.com)
记 者:您曾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过一份《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将每年的9月28日定为“国家阅读节”。该提案一出,著名作家王安忆、赵丽宏、张抗抗等委员们即联名附议。还有,您关于“理想图书馆”的理念又是怎么形成的?
朱永新:我觉得,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9月是收获的季节,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图书,得到精神上的收获,这也是“阅读节”的主旨。
再来说说理想图书馆。在发达国家,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利,我去过的美国、澳大利亚、 日本等基本上都是这样。比如美国,你只要有一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便可以进图书馆借书。而且也不用办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往里面一扔就行了。有的人白天没时间还书,就在晚上散步的时候把书放进书箱里,非常方便。这样一来,读书便真正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受外界因素的过多干扰,有利于人们读书习惯的养成。现在的中小学大多能辟出专门的教室作为图书馆或阅览室,这固然不错,但如果在一个开放的空间,放足够多的好书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省却了阅读手续的烦琐,又能避免因受开放时间的限制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这样的图书馆才是理想的学校图书馆。
记 者:图书馆完全开放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会不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比如,丢了书怎么办?
朱永新: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学生。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有孩子把书拿回家了,说明他喜欢那本书,孩子爱书不是好事情吗?而且现在江苏已经有学校进行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了,如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就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角”,孩子们放学后就可以去看书,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忽然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来找书看。我问过他们校长丢书的情况,据说基本上还没发现少什么书,倒是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家里的书拿到学校里,使图书角的书更丰富了。所以,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和品性。
我每次出国,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在火车车厢还是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能看到许多“老外”在静静地看书。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的途径和工具,而是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才算是进入了学习型社会。
记 者:说说您的孩子吧。自上次采访后,听说他又出版了几本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今年他才念高三。请问,您是怎么培养他的写作能力的?
朱永新: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非常好的方法。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写日记。他写一粒黄豆种下到发芽,共写21篇日记。然后写同学,班上50名同学每个写一篇。接着写动物,写植物,写家中的摆设,写读后感。写得多了,也就会写了。
很多人要我谈谈所谓的“育儿经”,其实在我看来,只要坚持多读,坚持多写,不要说提高写作能力,出几本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通过写日记,学生们的文笔会变得更加流畅,文字会变得更美更漂亮。更重要的是,在日记中,他们还学会了进行道德长跑,学会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会自我检点、自我激励。所以,记日记肯定是一项对人终身有用的活动。当然,我们写日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片段,这是人寻求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说,日记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