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实验的意义:朱永新的教育访谈录

教育实验的意义:朱永新的教育访谈录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教育实验始终关注新教育共同体的全面发展。新教育实验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唤起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和行动自觉。新教育实验不仅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还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以及学校的发展模式。我们相信,新教育实验会在六大行动、学校发展模式、教育改革和科研范式方面有所探索。

教育实验的意义:朱永新的教育访谈录

2005年6月

媒 体:《教育研究》

采访者:张荣伟

新教育实验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涉及教育活动主体的结构、层次和形态的问题。成长着并且快乐着,这 是新教育实验所追求的教育境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这是新教育共同体的人生价值追求。

记 者:您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坚持实践性、公益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实验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五个基本观点: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记 者:新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哪些层面上展开“理想的教育”,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朱永新: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应该注重理念与实践的整合,以便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它的现实指导价值。但是,理论最主要的价值还在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转换思维,更好地寻求策略原则和基本方法。真正的教育思想必然源自于主体的一种教育生命运动,必然是主体自身教育生活史的产物与延续。我已经明确提出,苏州地区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时候,要把教师的“教育故事”、“教育随笔”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不要老是看重“宏篇大论”。新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十大领域展开,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其中,德、智、体、美、劳是就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言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则构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主体。新教育实验的四重教育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成长着并且快乐着,这是新教育实验所追求的教育境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这是新教育共同体的人生价值追求。

记 者:您在这里提到了新教育共同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新教育实验理想的四重境界是一种诗意化的表达,是否可以表述为相对具体的目标呢?

朱永新:新教育共同体这一概念,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应该说它是教育行动研究、教师发展学校、新课程改革以及校本科研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人还只是从教育科研团队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新教育共同体的,日常话语中出现的有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教育科研共同体、学生共同体等。其实,新教育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涉及教育活动主体的结构、层次和形态问题。拿新教育实验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新教育共同体这一概念。一是物态化的组织机构,包括不同层级的、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新教育实验的科研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如新教育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项目组、子课题组,教育在线及其各级论坛机构等等。二是分属于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单位的新教育人,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新教育实验的校长、教师、父母和学生等。新教育实验始终关注新教育共同体的全面发展。为了具有可操作性,实现理想的四重境界,也可以具体地表述为六项目标,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教育理论,形成区域性开发和推广教育科研新成果的动态机制;促成教师在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让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共同发展,形成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开拓一条推动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记 者:前面谈新教育实验理想的四重教育境界时还提到了“精神家园”、“理想村落”,它们具体指代的又是什么呢?

朱永新:“精神家园”是指新教育实验的网络平台——教育在线;“理想村落”是指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唤起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和行动自觉。目前,教育在线已经拥有注册会员十万多人,大批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论坛上各种问题的对话和讨论,已经形成了一种批判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良好氛围。很多实验学校的教师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坚持写教育随笔,我们每天上网都可以看到动人的教育故事。求真务实是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境界。仅仅拥有教育在线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是不够的,它主要还是作为实验交流和科研管理的一个平台。新教育实验不仅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还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以及学校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实验的落脚点在于扎扎实实的六大行动,希望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等实际行动来营造新教育共同体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学校。

记 者:由此看来,新教育实验其实就是一种行动研究。但是,这一行动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实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它具有哪些探索功能和预见功能呢?

朱永新:从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度上来说,任何实验研究都存在着一种严与宽、强与弱的问题,自然也就存在着真实验、准实验和半实验之说。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教育实验始终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而人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动物,很多东西是无法绝对地进行量化的,也就是说教育是很难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因此,新教育实验主要是从广义的实验这一角度来理解的,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应用性和推广性研究。我们相信,新教育实验会在六大行动、学校发展模式、教育改革和科研范式方面有所探索。如果说有什么预见功能的话,可能就要回到实验的变量以及理论假设这样的问题上来。

记 者:一般来说,教育实验既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应该是具有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具有教育实践性的科研活动的统一。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您认为新教育实验有没有必要设定自己的变量和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呢?

朱永新:过去的和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总是存在着太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要想改变这些不尽如人意的旧教育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新教育,那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就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如果一定要界定新教育实验的变量的话,首先,十大领域都可以被视为因变量,也就是说,实验的最终成果将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以及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发生正向改变的理想度上。目前,我们明确提出的三个因变量是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学校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新教育实验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将体现为三大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在实验推进的过程之中,另一个必然生成而又相对内隐的成果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范式,即形成一套区域性开发和推广教育科研新成果的动态机制,开拓一条推动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与因变量相对应来说,新教育实验的六个自变量就可以初步理解和设定为前面提到的六大行动。

记 者:我们知道,教育实验总是具有多因多果的特点。当您对新教育实验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作出这样的界说时,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假设呢?

朱永新:就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而言,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当然,主要还是体现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以及《新教育之梦》中所表达的教育哲学思想。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设之一是通过读书、上网、聆听窗外声音和师生共写随笔等活动,新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反思能力和哲学批判意识会不断增强,这是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设之二是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会促成实验活动主体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新教育实验不仅关注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且关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父母;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实践;不仅关注被研究者,而且关注研究者;关注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人,最终促成新教育共同体的全面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设之三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呼唤教育学派的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断推进,多元的、不同层级的教育共同体会在交往理性与交往道德上达成共识,会逐步形成这支团队所特有的科研制度与实验文化,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范式。尽管人们对于教育学派这一提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教育实验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新教育学派诞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www.xing528.com)

记 者:您刚才提到了“新教育共同体”、“新教育学派”等概念,请问新教育实验中所提到的这个“新教育”应如何理解?“新”在何处?

朱永新:教育科学研究不仅要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要寻求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以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四位为代表的教育家就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们对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在借鉴和运用西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验中去,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基础,分别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理论”和“平民教育理论”。他们的活动方式以及所留下来的这些理论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无疑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每一个时代的新教育都有自己的特征。新教育实验中所提到的这个新教育与我国世纪初的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断代后的承续关系,也绝对不是欧美历史上的那个新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复兴论的解读是不妥当的。新教育实验中所提到的这个新教育有自己特定的实际内容,它更多的是一种哲学的解读和表达,“新”就新在它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对旧教育的批判和重构。这个“新”是在对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分析之后建立起来的,它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生成之中。

记 者:您这里提到的新教育和旧教育之间的分界点何在?

朱永新:早在20世纪之初,姜琦先生在《何谓新教育》一文中就曾说:“新教育之对于旧教育,非破坏的,乃改造的。非反对的,乃加工的。”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陶行知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分,其在兹乎?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因此,那些落后于时代、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就是旧教育,而那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新教育。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说,新教育实验中所提到的这个“新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它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

记 者: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的是新教育实验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问题,也就是说,新教育实验究竟能走多远、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六大行动可行吗?

朱永新:作为一项源于民间而带有自发性和草根性的教育实验改革,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多所学校申请了课题,各地区的一大批新教育人主动地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教师、父母正在行动中将新教育之梦具体化、系列化,实验学校、个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实,这是对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反观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新教育实验的任何一项行动都可谓意义深远、势在必行。我可以简单地用六个“之所以”来阐述一下具体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之所以要“营造书香校园”,是因为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提升和传承精神必须强化阅读。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当今,学校阅读的缺失令人痛心。由于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学生和老师不仅承受着沉重的体能负担,还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学生每天都在教科书、习题中度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都令人担忧。

之所以要师生共写随笔,是因为教育随笔日记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一位内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是一笔人生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终身受益。

之所以要聆听窗外声音,是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关门教育。如果教师缺乏人生阅历,就难以点燃孩子的人生激情,难以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

之所以要进行双语口才训练,是因为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话是一个人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除了上课提问之外,很少能让孩子说话,很少能让孩子大声说话、说流利的话、说自信的话。所以,我们要求各个实验学校创立学生论坛,让孩子有当众说话的地方,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争论,让孩子真正地说起来。这是中文,英文也同样如此。各个实验学校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教育应该注重生活化的口语训练,教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而不是哑巴英语。

之所以要建设数码社区,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育得以实现的桥梁和通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技术以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以e-learning、e-teaching和服务学习为主旨的信息化教育是新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因此,突破校园围墙,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发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大工程。以新教育实验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在线为网络平台,加强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数码社区,可以让新教育共同体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收集、加工与应用各类信息的能力,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之所以要构建理想课堂,是因为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质量。该项行动试图多维度、多视角地提炼不同学科理想课堂的共性,寻找一套理想课堂的可操作模式。一般来说,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倡导走进课堂,实地听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理想课堂典型个案的收集和研究,摸索理想课堂的结构和类型,及时地进行观摩、推广,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价、指导。

记 者:您反复提到新教育共同体,这必然要关涉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凝聚力问题,您能不能对新教育实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作一个分析?

朱永新:新教育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完善而有效的组织机构、认真而投入于行动中的新教育人,是决定新教育实验能走多远的根本因素。我们也不否认,由于各实验主体自身条件不一样、投人的程度不一样、思考的力度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彼此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差距。目前,课题管理的网络平台已初具规模,教育在线网站的实验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各项行动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一套新教育实验所特有的、较完备的理论话语,尤其是一套完备的可以直接引导和规范新教育实验的操作理论及进一步推进各项行动的措施,是区域推进、项目推进,还是以学校、个人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抓典型做示范,这些问题需要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在行动过程中共同总结、共同思考并及时地予以解答。构建科研制度和实验文化的最终落脚点还在于实验主体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上,它直接决定着实验的实际影响和行动的实际结果。在整个实验推进的过程中,人的问题、人的研究将是一个根本的立足点,无法逾越。

记 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最后,请您对新教育实验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一个大致的分析。

朱永新: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充满了矛盾和两难。在实验之初,作为共同体的带头兵,我也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尤其是来自于考试制度和各种评价制度方面的压力确实不小。但是,任何一项教育实验改革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新教育实验之所以蓬勃发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我认为,这说明中国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界还有很多的人没有泯灭理想,这是实验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们今天生存的这个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时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也必然要顺应这场变革的需要而进行自身改造。我们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应该有所作为。不管怎么讲,问题总会不断地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问题是阻力也是动力,是对共同体智慧和意志力的一种磨炼,同时也就意味着新教育实验会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边行动边思考边总结,在做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型机制,这也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探索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我坚信只要行动,便有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