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 直言不讳
高允(390—487),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北魏重臣,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命司徒崔浩编写魏国的历史,并且再三叮嘱他,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实事求是。崔浩带领国史编写小组按照这个要求编写,很快一本国史就被编好了。那时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处处想讨好奉承崔浩,就劝他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大家观看。崔浩一想这样做确实能宣扬本朝,并且也能显示自己的功劳,也就没有多想,真的花钱雇来工人,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其实太武帝想编国史的目的就是想把国史作为内部资料让子孙后代传诵,进而教育他们。崔浩这么自作主张,触犯了大忌。更令人难堪的是,因为拓跋氏是鲜卑族,祖先没有什么文化,有些言行实录在当时看来不是很体面的。崔浩却都如实记载下来,还刻在石碑上供人观览,在当时的鲜卑贵族看来,这无疑在揭他们的短。太武帝十分生气,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崔浩及其幕僚、部属等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诛灭五族。
太子拓跋晃的老师高允也是国史编写工作小组成员。太子得知父王要主抓国史案件并已经把崔浩等人逮捕入狱后,非常着急。他把高允叫来,对他说:“明天我陪你觐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什么,你只要按照我的意思回答就行,其余的什么都不要说。”高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去上朝。
太子先上殿拜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赦免高允的罪吧。”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老老实实回答说:“不是。崔浩只管整体规划,至于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这么看来高允的罪比崔浩还大,怎么能饶恕他呢?”太子急忙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着,他说都是崔浩干的。”于是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臣才质平庸,却有幸被选中担任著作郎,参与编写国史,由此冒犯天威,此罪理应灭族,如今臣已甘愿受死,所以不敢不说实话。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想救我的性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臣回答圣上的都是实话,不敢有所隐瞒。”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诚信,不禁被他感动,就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确实难能可贵,朕就宽恕他了。”接着吩咐他稍后草拟一份宣布崔浩等人死罪的诏书,其实也是让高允戴罪立功的意思。
几天过去了,任凭太武帝怎样催促,高允毫无动静。太武帝急了,召见高允,问他怎么回事。高允说:“崔浩被捕入狱,他的罪状如果还有其他原因,我不敢多说。如果仅仅是因为他冒犯皇族,他的罪过还达不到被处死的程度。”太武帝大怒,就要治他死罪。眼看高允就要被处死,幸亏太子在太武帝那儿苦苦求情,太武帝的怒气才慢慢平息,随即也减轻了处罚。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上。我一想起这件事,就很后怕。”高允回答说:“崔浩做这件事确实是功利心太重,但是,写出历史事实,检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么能把责任全推给他呢。如果要我为了自己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这种事我干不了。”太子听了,对高允赞叹不已。
据说,辽东公翟黑子受贿被发觉后,曾向高允请教对策:“假如皇上问及此事,我是自首服罪呢,还是避而不答?”高允回答:“您是朝廷宠臣,有罪应该首先如实交代,或许能够被原谅,不能再次欺骗皇上。”可是黑子没有听从高允的建议,在回复世祖询问时没说实话,终于被世祖疏远,最后获罪而遭杀戮。(www.xing528.com)
▶妙语点睛
生死攸关之际,高允却能坚持诚信,不妄说,更不落井下石。这已超越单纯的诚信品格,进入道义的层面。他能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与他为人直谅不妄是分不开的。
▶警世良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不可使人不知。
——明·洪应明《菜根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