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 秉笔直书
董狐,春秋时晋国曲沃(今闻喜)人。周大夫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亦称“史狐”,古时誉为“良史”。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五十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昏庸无道,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几次苦心劝谏灵公,灵公非但不改,反而欲置赵盾于死地。他先派人刺杀赵盾不成后,又召赵盾赴宴,并在宴会上埋伏甲兵偷袭想要杀害他,但还是没有成功。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起兵政变的族弟赵穿带兵杀死在桃园。于是赵盾就返回晋都,继续执政,并命赵穿到成周迎回文公庶子黑臀即位为晋成公。董狐于是在史册上记下了“赵盾弑其君”,并示之群臣。此时赵盾因劝谏灵公有功,成为晋国重臣,权倾一时。赵盾鸣屈道:“我并没有杀灵公,冤枉啊!”董狐说:“你作为执政大臣,在逃亡尚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这些证明你不仅是同谋,而且是主谋,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你来承担,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我既是史官,只能秉笔直书。”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
▶妙笔点睛
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孔子赞叹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世对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史著,往往誉为“董狐之笔”。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www.xing528.com)
▶警世良言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诗》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之三者,义也。 ——《左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