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的农业社会里,经济的动力主要来自产品的培养、收成、交换与贸易,创新的领域大都属于品种、肥料、方法、用具、加工、储藏等,社会上的经济活动比较单纯。
到了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升及多种新产品的制造。在制造的两端:生产端及消费端的服务业应运而生。随着国际化的发展,金融、财务、法务、运输、供应链等亦成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份子。经济价值链因之更向两端伸展,链的一端为研究发展,另一端为顾客服务,成为系统中较高价值的所在。这些新经济因子的加入,使工业社会的经济力量,相对于农业社会,有非常快速的成长。企业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亦建立了重要的地位。制造业的重要性,是因为它的加乘作用。庞大的产业价值链,因为制造而建立,它提供了个人的就业机会,亦累积了国家的税基。
到了知识社会,科技新知快速的产业化,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在化学、化工、电机、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都有重大的进展,促进经济力量的再度高升,更适当的用词,是非线性式的膨胀。1980年代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的交互使用,促成了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亦改变了生活习惯及工作规范,更促进了许多新产业的出现。知识社会后期的新产业,大部分都得到社会的高度参与,更使知识社会的经济力,迈向另一历史性的高峰。
创业家的角色在这时代社会中特别重要,因为许多潜在的机会,要靠个人敏锐的观察和深邃的远见去发掘,以策略性的思维塑造利基,在坚忍毅力支撑下履践笃行,才能达成创新的目的。
个人创业家时常对庞大企业组织的官僚化感到不耐,而选择以中小企业的形态去推动科技的商业化。这种多元并行的创业形态以美国最为典范,它有庞大稳当的科技企业,如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国际商务机器(IBM),柯达(Kodak),亦有活跃蓬勃的个人创业家,如兰德(Edwin Land),乔布斯(Steve Jobs),盖茨(Bill Gates)等,当然这些中小公司最后亦成为庞大的企业。在优良的国家创新机制中,产、政、学、研四重奏的相互激荡下,创业家自可翩翩起舞。
然而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与高度经济发展并行的,是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费,地球的暖化,和生态的破坏。现在的地球,已经蒙上破灭的阴影,许多地球末日故事的传播,并不是完全空穴来风,而来源于人类对地球前景的恐惧。
所以未来的创新,必须要考虑它对人类在地球上持续发展的冲击。换句话说,创业家从事创新的工作,无论是技术驱动或市场拉动,他不应只考虑顾客今天的需要,亦必须考虑技术应用的终局(End Game),对社会、对地球可续性的影响。可持续的创新,必是能造福人类的创新,它必须有下列的价值:
*启发人类的智慧;
*延伸人类的能力;
*增进人类的健康;
*维护人类的安全;
*减小资源的倚赖;
*保障生态的均衡;
*消弭贫富的对立。
在这个框架下的创新,才是能持续的创新。
最近十年的发展,许多科技的进步,都有可能转化为持续的创新。比较明显的例如:(www.xing528.com)
*3DPrinting及纳米技术整合的精密制造,节省能源物料并减少污染;
*3DRobotics及无人驾驶飞行器(UMA),监测危险环境变化增进工业安全;
*合成DNA分子为数据储存及传输的载体,减少对物料能源及时间的需求;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感测、分析、使用对对智能城市化的使用;
*XSpace类的私人企业在太空开拓新领域;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在启发智慧、环球商务及教育医疗等的应用。
一些长期引起兴趣的课题如:
*温室气体的减排、捕捉及储存;
*海水淡化及物料循环。
这些科技界的发展,对可持续创新提供了曙光,就等待新一代创业家的努力,促使其实现,以造福于人类社会。
创新机制自然亦是一个考虑的重要课题。在本书第一部第六章所述的三种创新机制模式中,分离独立的模式多会将创新的果实交付给产业界,而大企业因具有较大的经济力量和市场地位,他们很可能会独占或寡占创新产业的设立。在集中整合的模式中,很明显,政府将可能庞断或主宰创新产业,这将加深资源的扭曲,或引致腐化现象的发生。在定位链接的模式中,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多将以研究机构为主导,组织创业家并协助他们获取适当的资源去创业。通过这样的技术转移,将可促进中小企业成为社会的主流,有助于消弭社会贫富的对立,达成可持续性创新的目的。
现时许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及企业领袖,主张发展社会性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针对社会经济金字塔结构最底层的需要,辅助其创业,增加其向上迁移。
(参考文献:Hart,Stuart L.and Clayton M.Christensen,“The Great leap:Driving Innovation from the Base of the Pyramid,Sloan Management Review,44,51-56,2002)
实际上,科技创新将提供实际可行的载具。本书第二部所述工研院的创新模式及第三部所述的案例中,工研院在辅助建立中小企业的角色,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正义,是科技创新四重奏中定位链接模式明显的表述。中小企业已成台湾社会的主流,是一明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