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实验室到市场:讯号压缩与沛锦科技的创新四重奏

从实验室到市场:讯号压缩与沛锦科技的创新四重奏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沛锦科技的独特芯片的使用,在2012年中达到六千万颗,预计2013年将超过一亿颗。创业历程2001年5月,宋智达参加德国Munich BMW基金会赞助的创业投资比赛,获胜得奖,开启了他对创业的兴趣,于是成立了沛锦科技公司。2002年1月在慕尼黑,沛锦科技获得德国联邦管辖基金的财务支持。一年后,宋智达把他在美国的房子卖了,换取资金搬回台湾,在工研院育成中心设立了主要的工作团队。沛锦科技的定位是高阶集成电路设计、多媒

从实验室到市场:讯号压缩与沛锦科技的创新四重奏

台湾科技产业孵化器起源

我就任工研院院长后,要求各研究所、中心每季作工作报告,议程亦包括实验室的现场参观。一年下来,我发现全院的实验场所严重不足,许多实验室的设施大部分非常老旧,有些实验作业甚至接近安全顾虑的边缘,与我们经常往来的IBM,Bell Labs,MIT,UC Berkeley等,距离颇远。我觉得工研院的物理环境及设备必须改善,应该有高雅、现代化的院区和安全有效的实验场所,这和吸引科技人才,寻求国际伙伴,推动产业合作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建设一个新工研院院区,乃成为全院远景规划中的一个重点。

在很多场合中,我尽量把工研院在台湾创新机制中的定位和远景向社会各界沟通,亦时常安排海内外高层人士来院参观。当他们了解科技创新对台湾的前途,工研院研究计划的重要地位,同仁的敬业及奉献精神后,逐渐地印证了我对他们的介绍。在这时段中,一个关键性人物,是李登辉

我认识李,是在材料所长任内。当时我们常有许多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者来访,这显然引起李的注意。李精通日文日语,特别喜欢见见日本的科学家,藉以了解从日本到欧美间科技发展的现况和趋势。当时东京工业大学的铃木弘茂(Hiroshegei Suzuki)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铃木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精密陶瓷材料专家,对工材所研究计划及人才培养,有多方面的协助。李和铃木见了几次,亦知道我在工研院的构想,在1984年起就来新竹参观,并鼓励院里的同仁,在此后的七八年中,李成了工研院的常客。

1991年左右我在一次会议中,提出工研院院区建设的计划时,李已经是最高领导,他问我究竟需要多少经费,我答新台币22亿元。他一时有些迟疑,说会产生什么效益呢?我说,“工研院是培育技术和人才的基地,人才是国家长期发展的主要支撑。这个计划虽然不能和目前的12项台湾经建计划等量齐观,但它的效益是多方面和长时间的;未来对台湾前途的影响,将不在12项计划之下。”李看了数据,想了一会说,宗旨是很好的,你应该向“行政院”李院长(焕)和“经济部”陈部长(履安)报告,请他们研讨一下能否列入政府预算之中,提供一些支持。我随后向陈部长和李院长报告,他们两位觉得是理所当为,陈部长有丰富的科技背景,认为可以列入“经济部”科技发展项目之中。所以工研院中兴院区的远景,到这时不再是空中楼阁了。我得到情商学养丰硕、盛名设计的汉宝德教授的协助,很快进入到设计蓝图和工程模型的阶段,亦再邀请李登辉到现场勘察。这就是现在中兴院区约124 000平方米的创新广场,工研院在中兴院区的总工作面积,因此约增加了一倍。

这计划的设想中,工研院的各研究所、研究中心将会把一些主力项目集中到大楼来,这可促进各单位研究人员的合作,建立团队的精神。同时好让院里腾出一些空间,提供工业界合作开发时的使用,以强化工研院和产业界的关系,加速创新的过程。后者对一些刚萌芽的初生级(Start-up)企业,特别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工研院环境的滋养而茁壮。这就是“育成中心”或“孵化器”的概念(Incubation Center)。但当时科技产业孵化这个概念,在国际上亦方在萌芽之中。

这些理念在当时,是大胆的假设。虽然我自有信心可以实现,但在“主计处”、“审计部”、“立法院”审议的过程中遭受不少质疑。有些人觉得这是个狂想,有些人认为空间太多将形同闲置,有些人诘问工研院何德何能得此殊遇,至于民间企业来使用工研院的实验室,更是不可思议!

在1993年的夏天,我主持了新大楼动工典礼,到1996年完工落成时,我已经在工研院退休了。

我离开工研院后,许多院里的重要计划都持续发展,不在此多说。在这栋建筑群里的新创事业“育成中心”,以及提供既有企业研发合作的“开放实验室”,外界的需求特别大,所规划的空间很快就不敷使用。工研院产业育成中心是台湾的第一个孵化器,自成立以来,在国际间的评比相当杰出,并获得多项奖项,包括:“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育成中心特别奖”、亚洲育成协会(AABI)的“2005年度最佳育成中心”、美国NBIA的“2006年度最佳育成中心”。

从具体经济效益来说,在过去15年中,据报工研院的报告,育成中心促成了652亿的新投资,协助创造了1.7万多个优质的工作机会,这都令我感到十分欣慰,觉得是对当时促使梦想成真三位长官的一个交代。

长时间来我很想见见育成中心的一些成员公司,了解他们的亲身经验,所以请工研院为我作个介绍。在这个背景中,我和沛锦科技公司的宋智达总经理在2012年的夏天见了面。

初生之犊

沛锦公司是一家相当特出的企业.刚迈入第十个年头,现在是一个十来个人的小公司。它凭着自有的知识产权授权的途径,使许多国际大科技公司,成为他的顾客。沛锦科技的独特芯片的使用,在2012年中达到六千万颗,预计2013年将超过一亿颗。从20世纪中期以后,台湾的中小企业从以低廉劳工生存,转换到以脑力创造利润的转型,沛锦公司应可说一个典范案例。

这是我首次和宋智达总经理见面,发现他质朴而谦和,健谈而自信。他出生在台湾屏东县乡下,在淡江大学电子系大学毕业后,1983年进入工研院电子所任职。很快地他发现高深研究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所以在1987年离开工研院,到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研究部攻读,1989年取得电机硕士学位。此后的十年间,他在美国先后任职于Intel、Bell Labs、Hewlett-Packard等国际级企业,从事Flash Memory、Video chip、CPU等技术的研究开发。1998夏天,他加入德国Siemens公司,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并派回德国。他旅居美国及德国,前后共18年。

创业历程

2001年5月,宋智达参加德国Munich BMW基金会赞助的创业投资比赛,获胜得奖,开启了他对创业的兴趣,于是成立了沛锦科技公司。2002年1月在慕尼黑,沛锦科技获得德国联邦管辖基金(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Fund,又称为TBG)的财务支持。一年后,宋智达把他在美国的房子卖了,换取资金搬回台湾,在工研院育成中心设立了主要的工作团队。沛锦科技的定位是高阶集成电路设计、多媒体系统芯片与影音压缩专利技术(Multimedia IC/IP)的开发设计。

我请宋智达介绍他所拥有的专利的精要,他说:“在过去的40年中,摩尔定律扮演着半导体技术产品的关键驱动力。然而摩尔定律较适用于逻辑器件,而记忆储存器密度成长和I/O性能迁移的成长速率比摩尔定律所预测的慢。在过去40年中,从逻辑到内存以及I/O,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压缩技术填补了这些空白,就成为沛锦技术的主要业务。”我继续问,沛锦的压缩技术究竟有些什么重要的功能,是其他公司所不及而需要求助于他的。

他说沛锦独创的TITC-NLS压缩技术专利产品不但可以减少耗电、减低内存成本(On-chip SRAM and Off-chip DRAM),并能解决EMI(电磁波)的困扰。因此它已陆续获得全球主要影像视讯译码芯片供货商的采用,特别是从事数字影像与数字音频的IC设计、IC制造及系统厂商。这些用户包括:德国Micronas、日本SONY、Kawasaki、Renesas、Sharp、Panasonic等以及台湾凌阳、旭曜、联咏等公司;2013年二三月之间,Samsung、Nokia的高阶智能型手机已采用了沛锦科技的IPs,沛锦客户生产的LCD Drivers芯片已提供给SONY Google、MOTO联想,以及大陆的中兴、华为

这是台湾的半导体设计专利技术,外销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从他的叙述中,很显然沛锦科技压缩技术的专利知识产权具有若干特殊的优势;他的自豪,自应是实至名归。

2012春天,沛锦科技的压缩技术正式量产应用在HTC ONE Smart Phones,也让沛锦科技“经历十年水火淬炼,踏进上帝应许的丰美的新境界”。宋智达如此形容他的创业历程。

图3-9为描绘沛锦科技客户的产品销售量。

图3-9 沛锦公司销货成长表

从2006年第四季,沛锦科技客户的年出货量从年超过500万颗,到2012年第一季突破6 000万颗。在2006到2008年,主要的客户都在德国,IT泡沫后许多客户停业,好在日本的客户来了。到了2012年,客户群已变成是韩国和台湾为主,大都和Smart Phones有关。宋智达高兴地说,沛锦科技2012年每位员工的平均营收额,约为同年Intel员工平均营收额的两倍。

目前沛锦科技正在推广医疗器械市场和计算机软件的业务,并开始转投资在一家以质量教育为导向的文创产业公司,名为乐菓子文创(Sibonnevie)。沛锦科技将于工研院的场所增加1至2个部门,以帮助他们在发展中国家设立IC或系统设备,并建立产品流程。

政府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收玉

沛锦科技公司可以说深得德国和台湾对科技创新的鼓励。在过去的十年中,沛锦在慕尼黑获得了两项长期计划,成效良好,包括得到IEEE光学学报“最佳论文奖”,以及慕尼黑发明专利权。在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的“协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应用能力计划”,提供了沛锦第一波的挹注。由于中小企业处的协助,沛锦顺利以“超高速低功率高画质之影像压缩IP技术开发计划”,取得“经济部”技术处SBIR计划的研发补助款;第二年更进一步协助取得“经济部”工业局“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使公司资金运用弹性灵活,逐步以技术研发为出发点,稳健成长。我好奇地问,台湾和德国的创业环境,在他看来,有什么不同?

宋智达侃侃而谈两个政府对创业者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德国人很守法,他们订的法律很松,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无天;台湾的法律则在预防舞弊或犯罪,管理上的手续非常繁琐。”他说:“以我个人为例,德国联邦政府敢投资我这个外国人,前后已经十年了,他们没有要求稽核过,没有质疑过钱是怎么花的,只要求我们每年把公司的年报(Annual Report)寄给他们。他们连我这样的外国人,都是给这么大的信任,可见德国对创业者是十分尊敬、尊重和信任的。”

“在台湾,政府把钱借给企业,却是一天到晚要查账。”因此,沛锦科技申请先期研究之后,不再申请延续了,实在是不堪行政之繁琐。要从亲朋友好取得资金的支持,在台湾则是容易多了。“另一方面,我认为在台湾,政府给的补助有时未免太多了,容易流之浮滥。”对于创业者来说,宋智达认为,政府还没有成熟的机制来协助。(www.xing528.com)

我很同情宋智达所描述台湾的行政手续的状况,不过我建议还要做更深入的分析。两个政府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一般来说,台湾高于德国。行政机构要求厂方保留财务记录,以备稽核,恐怕与法律有关。但是政府的行政手续繁琐,即在工研院亦常以为苦。

不过对一个新创公司,宋智达认为台湾仍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风土人情和善,容易找到客户或和合作伙伴,工程与材料便宜,人才素质优良等。一个新产品的概念,容易找到各式各样的创业家的协助合作。他所描述的这些因素,就是本书在第一部中所讨论的国家创新机制,他以一个创业家身份所感受到的台湾的创新环境,可不就和美国Silicon Valley有近似的地方吗?

关于社会人情的不同,他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台湾“重情”,美国“讲理”,德国“守法”。因为能体察人情,所以台湾的企业有弹性,反应快速。因为讲理,所以美国的企业讲求策略,培聚人才。因为守法,所以德国的企业守纪律,重质量。我认为这个观察,很有见地。我们当然亦可指出一些例外和负面的特性,然而他能从正面立论,表示了他的度量和阔达。一个年轻人有这些气识,是很可佩服的。

领导风格:与人为善

这情、理、法的均衡,显然是他所追求的管理方针。我在访问沛锦科技公司后,表示希望和他的一些同仁单独谈话,以便了解一个创业公司的人文。他很爽快地答应了,随即安排一个小会议室,鼓励当时在公司里的同仁和我见面。

我心里有些好奇,在这竞争激烈的半导体产业里,宋智达如何吸引这些员工安心留在这小公司里?

他的领导风格显然是一个关键因素。无可讳言,小公司的待遇远不如大公司的优厚,但是沛锦的员工士气高,团队精神好。他们一致的感觉,是公司虽小,但是前景大好;个人职责明确,工作有成就感,亦有发展的机会。在员工的眼中,宋智达能授权,会栽培,亦乐于和他们分享。

我注意到,绝大部分的员工都是研究所毕业不久,就进入沛锦。他们多半不是毕业自一般人眼中的“名校”,却在宋智达的带领下,逐渐养成了专业能力,而且能够对公司作出贡献,在国际竞赛场上开拓一片天。

在沛锦六年的张博智赞许宋乐于承担责任,使得每一个人都敢于尝试。六年来不是没有跳槽的机会,但是他自觉在沛锦能安心学习,有机会发挥潜能。徐志庭说宋不断鼓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要开拓境界;宋时常带同仁出国历练,除了技术之外,亦要体验市场趋势和顾客关系。在公司八年的卓韦婷特别指出,宋重视家庭价值;她的孩子还小,需要多些照顾,公司尊重她的需要,给她工作的弹性。原来学信息管理的萧郁,进公司后受到训练,没几年已是专利能手。沛锦公司现在已经获颁十个美国专利,而且不断在更新中。学工程的林科宏在公司五年后,已能负责压缩技术应用在手机上的产品开发;能达成使命,他颇为自豪。

宋智达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使我提起了宗教信仰的课题。一位同仁说,“信仰对宋智达影响是绝对的,他深信上帝的允许,使他不论在什么样的难关,都能乐观面对。”我相信由于宗教信仰,使他特别能关心别人。他是一个努力上进的人,所以他亦乐意给同仁同样的机会。

工研院角色:育成中心对新创公司的辅导

工研院育成中心的租金比新竹科学园区或其他私人工厂办理的租金高。然而沛锦科技从艰辛运营的草创期到今日营收快速的成长,工研院仍是宋智达心中的首选。为什么?

“工研院对沛锦科技有正面影响,而且这影响是与时俱增的。”宋智达表示,当年它们申请政府SBIR计划小额的补助时,一般小公司并不容易进行。他认为因为公司位在工研院,得以大大提高通过的机会。

“再者,一个新创的小公司从工研院能得到整个研究环境的滋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工研院研发人才十分多元且充沛,同仁可以在这里交朋友,又有许多技术研讨会可以就近参加。大家的工作士气高,斗志高昂。”反之,“如果我们为了降低成本,去租一个便宜的小厂办公,小公司人少,容易闭塞,同仁的工作感受也是很有限。”大家都说“创业维艰”,许多人着眼的是成本,宋智达却看到工研院的无形资产带来的价值。

“工研院在形象的效益以及在国际网络的价值是台湾极珍贵而少有的。”宋智达说,他的客户来公司参访,工研院的门面无形中成为沛锦的加分因素,而沛锦与国际网络、重量级的人物有机会洽谈,常常得到工研院的协助。

他以一个实例说明。2011年9月时,工研院国际中心邀请沛锦科技参加一个企业交谊活动,并给他一个机会,把公司简介了一番。随着介绍他和几位外商见面,包括前瑞萨汽车零部件总经理及Hitachi ULSI公司的总经理。会谈极为融洽,这位日本朋友接受邀请,成为沛锦科技的日本代表,对日本工业界推广沛锦的产品。三个月后,沛锦科技开始提供IPs和解决方案给Renesas CIS和Rohm Automobile Device Bus。“我们在日本的市场从此拉开序幕!这样的机会不是一个新创的小公司有办法经营得到的,这真要感谢工研院提供的机会。”

自2007年开始,沛锦科技开始进行医疗领域应用的初步研究,并签署了第一个与工研院的医疗设备合作案,在2011年的3D视频录像机的合作案中,共同研究超音波设备内容。他说:“若没有工研院的帮忙,这个研究案可能花费沛锦科技百万美元、至少五年以上的开发时间,才可能完成雏形。”因为工研院人才、设备都是充足的,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与成本。

我和沛锦的年轻工程师谈话时,发现好几位都住在中兴院区的12层单身宿舍里,他们都很喜欢那里的环境:方便、舒适、优雅,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帮助。这座宿舍大楼是我就任院长的第一个建筑设施,当时很坚持尊重个人(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s)和使用者友好(User friendly)的设计理念,想不到25年后还能让一些年轻人感受到,产生些社会效益,自是意想不到的欣慰。

展望瞻未来十年,他还要留在工研院里吗?宋智达毫不迟疑地说:“当然要。”沛锦科技早已从创业育成中心的孵化——新创企业养成阶段,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共同研究开发。他高度肯定与工研院近距离合作的价值。

给未来创业者的建议

沛锦科技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知识经济企业,凭借着人才的智慧,创造公司的新价值。公司的同仁展现了超强的团队精神和向心力——零流动率,令人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刮目相看。对其他创业者,我请宋智达提出建议。他说:

远处着眼,近处着手:眼光要放远,跳跃之前先看清楚。在创业之前,我曾有15年职场生涯的训练,也向许多杰出的领导人学习。

与人为善、得道多助:你帮助了别人,别人自会帮助你。

好的市场策略:想想市场需要什么服务,你如何能提供这些服务。

对不同的人才需要尊重及有弹性。

不断地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从有经验的人、书本、研讨会学习。

这些建议,是他身体力行中的感悟。宋锦达笃信耶稣基督,他的信仰带给他博爱、勤劳、奉献和服务社会的理念,这无疑是创业家所珍贵的软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