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芳化工人工皮革:创新团队、机敏策略,开创利基

三芳化工人工皮革:创新团队、机敏策略,开创利基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芳当时的技术能力仍小,希望通过工研院的协助,建立主要的技术载具,就是生产超细纤维,成为高级人工皮革的基本材料。王敬堂这时已经退休了,仍是三芳的荣誉董事长。邓王之间理念一致,进而成为创业伙伴。他评估认为以新型纤维材料制造人工皮革,将是三芳公司唯一可行的策略,但是他们的技术能力不足,看来只有工研院才能帮到他的忙。

三芳化工人工皮革:创新团队、机敏策略,开创利基

在1960—1980年代,石化相关产业是台湾经济的主力,上游从汽油燃料油、石化原料起,中游包括药品、树脂、塑料、薄膜、涂料、接着剂、添加剂、人造纤维、特殊高分子聚合物,到下游的纺织、成衣、家庭用品、机电封装、建筑材料、运动器材等产业,约占台湾GDP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这些产业大都遭受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亟须提升产品及制造的技术,以免走入“夕阳工业”的命运。工研院的化工所,以服务这些产业为主要任务。化工所是工研院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三任所长郝履成、俞培新、吴丁凯,都是化工界卓有名望的专家。我在1988年接任工研院院长后,向清华大学借聘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的老友胡德出任化工所所长。胡学识渊博,处事明快,到任之后,积极领导同仁,展开各项工作。不久我们陆续延聘了许多国际高级人才来所,包括在美国的李钟熙博士。李先任副所长,其后继胡为化工所所长。

三芳化工公司时任副董事长的王敬堂先生就在1989年中到化工所来谈合作,三芳是一家合成皮制造公司。当时台湾合成皮业之产量,虽已居全球之冠,但其产品属性绝大多数皆为低价品,导致同业削价竞争,前途堪虑。三芳感觉必须转型升级,以质量提升和新产品开发为策略,来面对市场挑战。他们的计划,是由合成皮转入高级人工皮革。三芳当时的技术能力仍小,希望通过工研院的协助,建立主要的技术载具,就是生产超细纤维,成为高级人工皮革的基本材料。

这个超细纤维计划推行相当成功,然而对于产业的最终发展,究竟有多少影响?我心中常保持着高度兴趣,因为台湾的人纤产业,这些年来并没有消失,经过几次重整转型之后,反而变得更为健康,特别在运动鞋的国际市场上,尤有重要的地位。

我在2012年秋天和王敬堂再度见面时,已经相别二十余年了。我很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他客观地评价。开始时彼此彬彬有礼相互道候,接着我终于鼓起勇气,开门见山地问:“现在三芳在世界人工皮革业的排行榜中,应是在哪个位置?前五名?前十名?”王敬堂这时已经退休了,仍是三芳的荣誉董事长。他的声音洪亮如常,毫不迟疑地说:“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世界第一!”

创业家的养成历程

王敬堂的少年时期,实际上是相当坎坷的。他在1936年出生于嘉义一个公务员家庭,小学毕业后,获录取进入嘉义高工就读。嘉义高工是当时全台五所高等技职学校之一,名誉很好,报考生20取1,比进嘉义中学还难。王很早就对化学工业发生兴趣,所以从初一开始就选择了化工部。高工毕业时班上有13人录取“国家就业考试”,揭晓后他被安排至“国防部”第二厅服务。他觉得辛苦读了多年化工后要去政府当情报人员,实在没有兴趣,亦不符初衷,所以决定不去军方。在当时的家庭状况及社会环境下,作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嘉工的陈炳勋校长很看重这个有主见、有抱负的青年,就让他回学校在实验室做助教帮忙,虽然开始四个月没有领到薪资,但他能够安心学习,衷心感受到师长的关怀,更激发他向上的志气。等到两年后他通过了普考,得到等同于大学同等学力的资格后,他的天地就大大地开展了。

比王敬堂长八岁的邓秋水老师,原是成大化工系毕业的高材生,此时在嘉工任教并为化工部主任,非常赏识这个学生,对他多方激励。不久邓接受台塑集团王永庆的邀请,进入台塑工作,旋出任南亚公司总经理。邓便邀约这位学生前去台塑,这就开启了王敬堂的化工职业生涯的序幕。

在台塑期间,王敬堂被指派在PVC高分子聚合物试俥部门工作,其后在南亚学习,从事高分子聚合物加工,历任技术处长、工厂厂长、资材处长等,可以说得到了经营化学工厂的完整训练。

1972—1973年时,第一次国际石油危机发生的前夕,王永庆觉得国际商情险恶,似乎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感,指示王敬堂去欧美采购重要原料。王审度情况,深深觉得时间的急迫,所以赶办出国手续,立刻出发。他马不停蹄地访问了亚洲、欧洲、美国重要的供货商,并采取许多果断的措施,终于在一个月内搜购了5 000吨重要的塑料添加剂DOP等,使台塑公司在石油危机中有更大的应变能力,并促进公司营运的灵敏度。

尽管公司董事长很欣赏他的才能和贡献,然而王敬堂慢慢感觉到一个庞大企业里的组织文化,往往限制了个人的创造力。邓秋水正当盛年,预测未来生涯发展的轨迹,亦逐渐有了创业的想法。邓王之间理念一致,进而成为创业伙伴。

创业:机缘和挑战

碰巧这时日本想要移转PU合成皮的湿式制程到台湾(南亚是采用干式制程),邓秋水便募股在1973年成立三芳化工,总公司设立于高雄县仁武乡。随着邓秋水因家庭关系,举家去美国,他便邀请王敬堂到新公司担任总经理。王感念邓多年的鼓励和提携,再三斟酌之后,决定放弃在南亚公司安定优渥的职位,跳入未知数甚高的创业竞技场中。

三芳公司的主要股东,是来自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董事长林琼瑶及其弟弟林琼璋,第二便是邓秋水的家族,王的股份很小,就任总经理,是专业性的营运管理人。

果不然,公司刚成立后,由于资本不足,产业环境不好,所以在财务、员工、市场上都要花很大的力气去经营。王回顾当时的情况说:“邓秋水老师常住美国,偶尔从美国回来时,常常一谈就到三更半夜,他说,如果公司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要破产的。创业初期的压力,实在非常大。”

幸而他在化工界的人脉很广,在南亚的经历又给他完整的经营训练,公司经过两年,就达到损益平衡点了。当时台湾做合成皮的已有26家,三芳是第27家,约有员工30多人,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以后的十年中,成长稳定,但甚迟缓。

到了1980—1990年代的时候,中国大陆由于改革开放,经济逐渐兴起,他们的出口产品,价格非常低廉。相对来说,台湾的原料和人工成本日益增高,环保意识抬头,和人纤有关的产业看来就要日落西山了。原来近30家的合成皮工厂,很快就倒的倒、退的退,最后能生存的,已寥寥可数了。

王敬堂认为这已到了求变求生的关头,非开发新产品、进入新领域,将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他评估认为以新型纤维材料制造人工皮革,将是三芳公司唯一可行的策略,但是他们的技术能力不足,看来只有工研院才能帮到他的忙。

穷则变,变则通,这个企业的危机,是不是会是三芳发展的契机呢?

借重化工所合作开发新技术

在1989年时,时任三芳公司副董事长的王敬堂亦是台湾合成皮公会的理事长,知道当时台湾进口的人工皮革材料全盘为日本人控制,他们以一码台币750元的天价卖到台湾来。奇货可居,漫天要价是当时日本厂商一贯的做法。所以王敬堂请工研院化工所,协助研发这种人纤材料。

化工所内原有一个塑料纤维技术研究室,由化工界资深科学家许巍文博士担任主任,这是全台湾很独特的研究群,许多和高分子科技有关的人才,都把它当做焦点。室里的研究人员如郭东瀛、白志中、彭镜县等科班出身的纺织工程师,都是一时之选。1989年八月,当三芳提出这个合作开发案时,时任人纤技术研究室团队主任的白志中博士,觉得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和响应的挑战。他们考查各项信息,判断日本的来料应是当时在开发中的超细纤维制品,而这是台湾还未能生产的复合纤维。要做好这个工作,化工所必须开发新的纺丝制程,包括设备、材料、制造等,庶几能达到质量要求。

所以对化工所来说,这会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挑战。但权衡当时产业界的困境和三芳的诚意,实在亦难以说不,白志中考虑再三,下定决心要把握这个时机。

我先前在美国杜邦公司(E.I.Du Pont)服务时,是在Fabrics and Finishes事业部,对于人造皮革Corfam Poromeric Fabrics,有些接触。虽然我不懂超细纤维技术,但是对人工皮革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有粗浅的了解。从消费面来说,市场前景很好。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都对于历史性喜爱的“皮革”就有更多的需求。从制造面来说,用牛的皮来制革,物料的使用率奇低。试想一张牛皮摊开来,把头、尾、四足形状不规则的部分去除后,可用的部分不过二分之一。所以所有使用皮革的下游业者,非常希望有成卷的、规则的、平整的“皮料”可以用来设计及应用。所以时尚设计师和高档制鞋业对Corfam人造皮革都有极大的期望,觉得它将可和尼龙(Nylon)一样,成为世纪性的明星。所以广告打得很响,杜邦公司的总投入,达美金数亿元。当我知道三芳公司以超细纤维(Super-fine fibers)进入人工皮革市场的策略,以及与工研院合作开发的构想时,向胡所长、白主任表示充分的鼓励。

在胡、白两位的领导下,这个合作案很快就成型了。双方说明这个计划要包括产品设计、制程厘定到生产试车,为期约四年,预算约新台币1 200万元。所方指定彭镜县博士为计划主持人,初期参加计划的,还有郭正亮、冯学利、唐静雯等几位,都是化工所里的好手。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关原料选配、制程设计、纺口模具设计等关键问题,经过繁复的尝试和验证,终于得到了一些突破。

1990年7月研究团队向三芳公司作进度报告时,计划主持人彭镜县描述各项工作内容,作了一个较保守的总结说,工作进展虽好,但是尚未100%完成,说来“还有50%失败的机会”。

王敬堂董事长说:“那就是说有50%的成功机会!”(www.xing528.com)

他当面向胡德所长要求要继续努力往前走,双方迅速达成前进的共识。于是化工所就再接着进行放大实验,先做长纤切短,交由三芳针轧,进行后段人工皮革制程开发的试验。这些工作除了先要花费改良Pilot Line上的设备外,亦要提高批次的数量15倍,即由10kgs/lot到150kgs/lot。再经过约1年多的努力,终于有较明朗的成果,三芳也觉得更有信心。

1991年时,三芳化工再投入10亿元,约等于公司的一个资本额,在高雄厂区兴建超细纤维及人工皮制造工厂。很快,化工所方面协助设厂规划、设备设计、硬软件来源评估、制造与安装过程监督协调、纺丝技术移转、生产与品管人员之训练等。在设备安装试机期间,彭镜县率计划同仁黄彦智、胡玮、张俊绮等南下高雄驻厂,与三芳时任技术部副理的王龙传所精选出来的干部郑达民(其后接任三芳公司纤维厂首任课长、目前已转升任高雄二厂经理)等多人,在酷暑下的机器堆里与时间赛跑,每日工作16小时,承受着巨大压力,许多人都是两三个月难以成眠,几乎都是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意志力支撑着旺盛的团队士气。到了1993年底,工厂试车成功,顺利运作,大家才喘了一口大气。这时胡德所长已回清华大学建制,李钟熙继任化工所所长,所方对三芳案的支持始终如一。

我在1994年元月间,由白志中、彭镜县两位陪同,到高雄三芳公司工厂现场参观,为同仁打气,看到双方无间的合作,士气的高昂,令我深受感动,印象深刻。

建厂成功的消息在报上发布后,日本厂商找上三芳愿意将750元一码的超细纤维皮革以400元出售,王敬堂对他们说:“谢谢,不用了。”

创意新产品、国际化经营

三芳公司掌握树脂、纤维、不织布等上中下游重要核心技术,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皮革生产者,台湾没有对手。韩国、日本之对手,竞争力落后尚多。因为应用人工皮革的厂商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很高,所以在大陆有意供应的厂家虽多,但大都还未能升级到可以挑战的地位。2011年三芳人工皮革年产量3 750万平方米,2012年可达4 375万平方米,换算起来,约为1 000万头牛的皮。三芳所出产的人工皮革,80%提供品牌运动鞋使用,例如Nike、Adidas、ASICS、New Balance、Puma等20多个国际上领袖性的品牌。

人工皮革的应用其实是很多样化的。除了球鞋、手套皮鞋皮包皮衣等皮件,还有沙发、皮椅、皮带,到汽车座椅(主要客户包括裕隆、福特三菱、Nissan)等。令人惊奇在是在3C外围产品上的应用,三芳将生产PU合成皮之技术开发出CMP研磨垫,用于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制程中,跨足晶圆与TFT面板两个明星产业。在这个市场上,三芳是台湾第一、全球第二的供货商。2010年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的iPad问世,主动要三芳开发iPad的保护罩,开启了人造皮革在3C产业应用的新一章。

公司成立40年来只有两年因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有少少的亏损,一直都保持获利状态。公司营运极为稳健,也不炒作股票,EPS在2元左右。2012年营业额达台币110亿元,约为资本额的三倍。

台湾在复合纤维方面的生产,三芳公司亦是第一位,每月可以生产1 000吨。三芳目前在广东黄江裕元工业区有两个厂,在越南有一个厂,营运情况良好。2011年6月印度尼西亚厂落成,半年就达到损益平衡点。目前员工总数超过3 000人。

现时三芳公司人工皮革的生产,主要已在大陆及海外,但基本技术的研发,仍以台湾为中心。台湾地方小,物流管理简便,基础原料取得容易,材料组合能较快完成。公司研发重心在高雄,技术及设备都经常更新。从上游的Polyol到PU polymer,到纤维(如超细纤维)以及人造皮革产品,三芳都有涉猎。台北早年因贸易商群聚集中,所以仍是市场经销的重要据点。

因应客户不同需求、规格、成本、用途的考虑,人工皮革种类繁多,价格分布亦广,所以三芳公司在2004年成立研发中心,使能从事自己的设计与研究。三芳以化工所技术为基础持续精进发展,在研发上很有系统化。在人工皮革的研发上不断以战战兢兢,毫不松懈的态度,营造利基与特色,期能带动公司更上层楼。

我在2013年元月间由白志中、彭镜县、陈静芬三位工研院伙伴陪同,再度访问仁武厂。发现厂区已比以前扩大而充实,制造流线清晰,设备管理井然,楼板洁净,空气清新。质量保证区仪器新颖,人员训练成熟。研发部门除正规高分子科技外,并及产品设计、客户参与等多方面。今日的三芳公司,已经充分具有国际性的化工企业的态势,我的心中非常安慰。亦很庆幸工研院在三芳公司转型发展的二十年中,做了一点积极的贡献。

竞争优势:超细织维

三芳为求PU合成皮的再高级化,在上述的四年合作开发完成具有细度相当于0.15丹尼的超细纤维后,再经由不织布制造、PU树脂含浸、分纤、表面加工处理等制程,制成如真皮的超细纤维人工皮革,销售至市场。

在此技术基础上,三芳再自行研发,挑战更细的0.001丹尼超细纤维,制成世界上最高级的人工皮革,已经获奖无数。超细纤维细度可达头发直径的200分之1,具有真皮的质感,又有真皮所没有的防水、透湿、透气、保温等特色,亦即把皮革和塑料的结构改变,以提升产品价值。三芳英文名为San Fang,也可以衍伸为3F:流行(fashion)、机能(function)、环保(friendly)。超细纤维的研发,协助三芳产品奠定符合3F的竞争优势。

三芳是工研院技术合作的一个典范伙伴。工研院的优势是掌握技术,产品开发则由三芳负责。三芳将产品在实用上的状况及未来的需求,回馈化工所,彼此本着诚信,来回沟通调整,从顾客角度引领化工所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化,以加速创造新价值。

据报告到2003年时,三芳与化工所研发合作之超细纤维及相关产品产值已达10亿元,到2005年时,合作案衍生之自有专利授权权利金,三芳皆按时主动汇缴化工所。三芳公司的研发中心,持续与工研院合作,并促成公司参与业界科技项目、政府辅助之技术辅导案,或有效引荐工研院其他相关领域,到2012年时,总计已超过30案。研发范围包括纤维质量提升与技术咨询、PU素材开发、纤维素材研发、生产制程监管系统开发、废水废气处理工程规划、光电周边应用材料开发、特殊功能性薄膜材料开发,等等。

化工所主导这个合作案的两位主角:白志中其后升任纤维技术组组长。白处事笃实,待人诚敬,领导力强,1997年在工研院提前退休后转任宜进(纤维)实业公司副总经理,1999年再转任职于财团法人纺织工业研究中心(目前更名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副总经理,2010年承敦聘为该所所长,人职相宜,对台湾此后纺织技术与产业之发展,必有更大之贡献。彭镜县在此期间内亦在台湾科技大学进修,获得博士学位。彭学养丰硕,任事精勤,善体业界需求,履实负责,极获企业界之赞扬。其后升任工研院正工程师兼纤维纺丝研究室主任、国际合作计划主持人等职,现仍在院内从事机能性纤维之技术开发,促进产研合作,贡献卓著。

创业者的特质

王敬堂具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也有研究者(Researcher)的精神,喜欢吸收新知,他对日文日语非常熟练,时常将NHK上看到的新信息、新知识,转介与同仁分享。他有非常尖锐的市场触觉,能将独特的创意转化到人工皮革各种不同的应用上,跟着社会动态持续进步。王做事果敢,待人真诚,落力建立团队,培养后继领导。现任研发总监蔡武藏,为原来创始团队之一员。现任总经理王龙传,在化工所合作案时任三芳技术副理,为此案的领军人物,筹划周详,任事勤敏,亦以领导力著称。副总经理冯崇智、施建雄协理、郑国光协理、林至逸经理等继续从事高阶人工皮革与纤维等原材料与应用技术开发,均工作勤奋,有国际视野。公司之领导阶层极为和谐,团队之间相互信任。

我回想杜邦公司1960年代在Corfam产品和1990年代三芳超细纤维人工皮革的例子,颇有感触。当年杜邦凭优越的高分子科技优势、制程设计能力和充裕的资金后盾,发明了完美无瑕的人工皮革。Corfam各种物理延展性,经长时间使用循环后,始终完美如初。各项指标概以技术为本位,符合中间制鞋者的要求。但它忽略了终端使用者的习惯:消费者要求皮鞋因使用而转舒适,而不是像没有生命的艺术品,一成不变。单一的产品,亦不能为市场所接受。所以亿万美元的投资,最后宛如投水,成为“技术成功,商业失败”的经典案例。

综结过去20年和工研院的合作,王敬堂说,“工研院在三芳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在技术上帮了一个大忙,使公司能转型发展。其实工业界不能光靠工研院去开发新产品,自己要建立能力,才有条件去接收新的技术;同时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使技术能使得上力。双方要各尽其责任,并互相配合,才能不断地创新。”我想他的这段话,是台湾过去30年创新机制最好的说明。三芳公司能利用政府鼓励工业升级的政策及措施,借助于工研院的研发团队,在较小的投资风险下建立它的技术平台,以此开发新产品,或运动鞋,或家具,或提袋,或时尚大衣,或机电用品等,应对市场,机敏灵动。这是充分发挥了台湾产、政、学、研创新机制四重奏的优点。但再好的创新机制,亦需要创业家去身体力行,才能创造新的经济果实。

成功的创业家要有眼光、有勇气、能合作、能变通,要能欣赏新技术,更要能掌握新市场。这些特质的结合,在王敬堂引领三芳公司的创业历程中,应有很多的启发。

三芳公司在过去20年中,已因科技创新而顺利转型;但可以想见的是,新的挑战就会旋踵而来。中国大陆化学工程的人才是很丰饶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高级的人造皮革问世,在三芳所熟悉的市场领域中展显身手。三芳公司的新领导班子,应居安思危,把握这段历史上的空挡,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力,似乎是他们所应正视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