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任工研院院长(1988年11月)的时段里,工研院面临一个相当困扰的问题,就是人才的流失,各主要单位之净离职率(以%计算)略如下:
在台湾科技企业正常的运作上来说,10%的离职率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当它高达15%时,就对企业的营运产生压力,单是新进人员的职业在线培训,就应接不暇,不要说要保特营运的安定性、生产力及产出的质量了。马上我们就听到许多批评,例如:工研院留不住人才,工研院技术流散,工研院无能力执行计划!
一个困扰,看来很快可能升级为危机。
高离职率的原因有外在和内在。外在的原因是景气问题,产业景气好了,外界企业纷纷到工研院来“挖角”,当然可以解释电子所的异常高度离职率。然而其他各所亦面临同样的问题,各相对行业的景气似乎并不特别得好。所以在工研院内部一定有若干特殊的原因,促使同仁心存犹疑,以至不惜求去。
我就任院长后,知道应立即正视内部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随后采取全面的措施,建立以激励为基础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敦促各所领导的参与,并尽量向第一线的同仁解说。这些全面的努力和沟通,逐渐就产生了效果。
我的基本理念是,一个组织不论有多么崇高的宗旨和目标,多么周延的政策和计划,都要靠人的执行去达成。在科研工作中,事物的变化,大都不会按原定的剧本(Script)发生。所以科研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知识、技能、观察力、判断力和激励价值观,是这个组织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工研院不是一个能求名能获利的组织,如何营造一个适当的环境和气氛,使各成员在自己岗位上,专心努力,发挥潜能?
在我的认知里,任何管理措施,必须回归到“人”的层面上来考虑,才能落实。在所接触的管理理论中,我认为最容易实行的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念,就是要了解人的激励(Motivation)和需求(Needs)的相互关系。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我们可用一金字塔表示,如图2-2。
图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这五种需求,只是比例多寡,各有不同。
(参考文献:Abraham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Harper and Low, New York,1970;William D Hitt,Management in Action,1985)
我在院里举行策略规划会议数次,邀请院部各所/中心及高层主管参加,研商在工研院的宗旨和定位下,如何针对工研人的需要,在院里培养一个激励性的环境。这些措施摘要如下:(www.xing528.com)
第一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就像阳光、空气、水,这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我们甚多的管理实务是针对它而实施的,包括:合理的年度调薪,弹性的绩效奖励,对单身同仁提供宿舍,建设实验大楼,改善院区的生活景观及服务环境等。我接任后首先督促竹东院区十层单身宿舍的建筑,1989年时又向“经济部”提出“工研院基础实验室与设施建造计划”,在中兴院区建造实验场所约150 000平方米,增加当时院区使用面积之一倍,是最显明的措施。
第二层:安全与安定(Security Needs)。工研院提供家庭医疗保险,改良退休制度(下详),并积极争取中/长期的项目研发计划。这些措施使同仁认可在工研院服务,他的家庭医疗有保障,亦有适度稳定的工作及充满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各所/中心的共同努力,全院中/长期科技项目研发计划经费,得到可观的成长。包括次微米及实验室计划在内,在1990,1991,1992,1993等四年中,分别为3 994,5 901,7 940,8 785百万元。这些是工研院受到政府的支持,将可安定发展的明证。
第三层:关爱与归属(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要培养同仁对工研院的归属感,院方必须关心同仁工作的表现、团队精神及未来前程规划。所以个人及团队的特殊成就,不论是科技研究,工业服务、技术推广或行政支持,都是年度奖赏的项目。院方亦必须为同仁提供未来发展的准备,实施个人培训或任务调动,以增加他的训练及发展机会。
第四层:培养个人与团体相互尊重的情操,所以要建立绩效评估的制度(下详),彰显同仁工作的效果及贡献。同时鼓励同仁参与院外的学术性或专业性的活动,协助他建立专业领域中的地位及荣誉,亦协助他作前程规划。
第五层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这是要求自我发挥,人性的升华。在这个方面,我们倡导工研院的定位、任务、远景及工研人的企业文化。在三年内,工研院营运的重要文件“定位说明”及“管理政策”经多层次的讨论后定案,这对人员激励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工研人文化:创新、团队、尊重、敬业、奉献、卓越(简称“工研院第一”或“ITRI D E”)于此时订定。十年后工研人文化简化为:创新、诚信、分享。此为工研院同仁的核心价值与行为的规范。基本上工研院的管理措施,是建立在工研人的“需求”金字塔基础上的,如图2-3所示。
图2-3 工业技术研究院之管理实务:以需求激励为基础
在这些管理措施成形后,我和两位副院长及各单位主管,尽量争取机会,在多种场合到各单位和同仁沟通,说明这些措施推行的实务。这些措施虽然细节上不无调整,今天大都仍在实行中。所以工研院是一个有能力执行时代性挑战的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院部的行政协理刘荣隆、财务协理陈民瞻、人力处长周吉人、企划处长李立中、傅兆章等的规划、协调、倡导、执行,对这些制度的建立,贡献极多。
工研院人员的离职率,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都维持在1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