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四重奏:明辨与笃行

创新四重奏:明辨与笃行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清晰的定位,就会有明确的职责;成员之间,才能有确实的协调和配合,以达成共同的宗旨。定位认知不足的情况在报章杂志的传播下,社会对工研院发生质疑,增加在“立法院”中负面的声浪。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工研院经历了不少的困扰;最广为社会所关切的是“定位”的问题。从工业界或社会来看工研院,常对他的定位发生疑问。这些疑问,主要是不了解工研院成立的宗旨和定位。定位的问题,在工研院的内部也引起了相当的困扰。

创新四重奏:明辨与笃行

在产、政、学、研的创新机制的运作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厘清体系中各成员的定位。有了清晰的定位,就会有明确的职责;成员之间,才能有确实的协调和配合,以达成共同的宗旨。就像一个交响乐团里的弦、琴、管、笛各部分,彼此要能协调配合,才能奏出美丽的舞曲。在优越和谐的创新机制下,创业家自可以创造宏大的事业。

研究院是创新机制中其他玩家(Player)的桥梁,它的定位尤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产业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必要连接;它提供技术指引,使政府的政策措施与世界发展同步。这在发展中的经济体里,当产、政、学三方仍未建立充分的技术能量时,特别重要。

然而在社会中,人各有分,研究院亦是一样。假如研究院的表现不好,功能不能发挥,大家自求多福,让研究院自生自灭,亦就罢了。但假如研究院接受外界的委托开发有成,而见猎心喜,企图保留最有利的技术成果、自行进行生产销售的工作,那研究院岂不变成了企业,成为现行企业的对手吗?这显然是利益冲突。或者如研究院因人才济济,设备充实,而打算开门授徒,颁授学位,那它岂不和大学竞抢学生吗,还有哪一所大学,会和它真心合作?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研究院都变成上下游的对手,最后会受到各方的排斥,在创新机制中边缘化,甚至或是完全消失了。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内所应发生的。

工研院在1980年代中,就处在一种相对暧昧的困境中。因为半导体电路制造技术开发的成功,衍生了联华电子公司,成为台湾科技产业的明星,马上又将有另一衍生公司(台积电)的出现,社会上突然发现了工研院的创新成就,使有些机构感觉不安。定位认知不足的情况在报章杂志的传播下,社会对工研院发生质疑,增加在“立法院”中负面的声浪。这种情况,引起了“经济部”严密的关切。

我在1988年11月接任工研院院长时,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恳切的申述。我指出:

工业技术研究院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一个小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卓然成长的十年。这段时间内,工研院从工业技术的接受者,逐渐变成技术的供给者,从“十年寒窗无人问”的阶段,慢慢地已有“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的气象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工研院经历了不少的困扰;最广为社会所关切的是“定位”的问题。从工业界或社会来看工研院,常对他的定位发生疑问。譬如说:

工研院要从事尖端技术的开发,岂不是变成大学的对手?工研院是不是好高骛远了!

工研院讲求产品开发、制程改良、工业效益,岂不是变成企业机构的对手?工研院是不是与民争利!

工研院用政府的经费,开发好的技术移转到民间,成立新的公司,岂不是图利他人?

工研院的人才转业到工业界,受到工业界的欢迎和器重,这岂不是谋利自己?

这些问题,都有很深入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事实上今天许多国际性科技会议上,常看到工研院的科技人员在高谈阔论;在许多工厂生产间里,亦看到工研院的工程师胼手胝足在控管制程。工研人似乎是无所不在,当然会引起震撼、困惑、期待。这些疑问,主要是不了解工研院成立的宗旨和定位。在工研院还没有显著成就的时候,倒是没有关系;十年后的今天,就不一样了。所以有这个问题的提出,表示了在今天的工业界和社会,已经深深感觉到“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存在了,同时,也期待他有更多的贡献!

定位的问题,在工研院的内部也引起了相当的困扰。譬如说:

在研究目标上:是否应该从事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台湾的技术水准能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并驾齐驱?或者

应针对今天工业界的水平,协助产品开发及制程改良,以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研究经费上:是否应该扩大工业服务的范围与层次争取工业界收入,而减少政府经费支持的中长期研究开发?

在技术移转上:是否以最低廉甚至零价格,尽快把技术移转到民间工业以落实成果应用,或细算研究开发的成本,使能够对政府年度收支有实时的回馈?

在人员的出路上:是否应该在工研院紧守岗位,淡泊名利,从事开发技术,以达成政府赋予的目标,或者是该转业到大学教书以求名,或是投身于工业界以谋利?(www.xing528.com)

这些问题很多是互相对立的,的确也引起了工研院同仁的困惑,这两种内外的因素,都可对此后工研院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过去十年里,台湾的工业尤其是高科技工业有了良好的发展,工研院是一个重要的催生者。我个人深深地觉得,再下面十年台湾的经济成长,工研院将发挥更重大的功能!为什么我有这种信心,我们可以从工研院的优势来看:

工研院有正确的宗旨;

政府“经济部”有适度的经费支持;

工研人的高度使命感和耐力;

工研人的勤劳跟创新的精神;

工业界诚恳的期待和合作。

这些都是工研院的优势。因为这些优势,此后工研院应能对台湾发挥更大的效用。

其实开发高等技术,讲求工业效益、积极推动技术移转、培养工业人才,岂不是实行工研院成立宗旨所应做的吗?但是此后我们必须把工研院的任务、角色,很清楚地告诉社会,并检讨我们的做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困惑及疑虑。下面这几年,将是工业技术研究院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经济部”部长陈履安主持的典礼中,我从张忠谋手中接下工研院院长的担子,心情非常沉重。这一番话,经过新闻的报道,引起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反应。“立法院”经济委员会的几位资深“立委”跟我说,老弟,你把大家所要质问的先列出表来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好好去干吧。国民党新科“立委”的团体集思会的几位领导,约我见面茶叙建立感情。那时候的民进党委员一般都未成气候,只有朱高正、林正杰等的个人演出。朱、林两位,善于见“机”起舞,塑造形象;但好学深思,对重大课题很能实事求是。和我见面后,都表示将以友好审慎的态度看待工研院。最出乎意料的是交通银行董事长谢森中,他来电说我道出了许多公营机构专业人员的心声,约我见面谈谈未来工研院的做法,乐意从旁协助。谢是一位谆谆学者,对此后工研院的技术移转和效益评估,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的确,认识问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必须以行动来表现定位以达成工研院设立的宗旨。我就任后,和院内外广泛的接触和咨询,寻求他们的想法,探讨如何彰显工研院的定位和贡献。两位副院长史钦泰和谷家恒,在政府、产业界、学术界都有很广的接触,在这个课题上,帮忙极大。大约半年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文件,叫“工业技术研究院之定位”,在工研院常务董事会报告讨论,并获通过(1989.4.19)。这个文件,此后简称为“定位说明”,应是工研院30年来一个很重要的文献

“定位说明”的第一条说明了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个民间组织,是经过特别立法设置的财团法人;工研院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工研院从事工业技术之研究开发,旨在提高台湾整体的工业水平,并增进社会福祉。

其实工研院的宗旨和定位,在1973年1月31日“总统”所颁布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的第一条及第二条,已言简意赅地下了定义:“为加速发展工业技术,特设工业技术研究院”,又“本院为财团法人”。设置条例的第三、四、五条,界定工研院与政府的关系、责任及义务。第六、七、八条厘定工研院之管理结构,制定董监事会成员及院长、副院长,均由“行政院”院长遴聘。定位说明采用通俗的文字,说明工研院的这种双重身份(Duality):民间组织和公益性应用科技研究院。

所以很明确地:工研院成立的宗旨是为加速发展工业技术。然而,工研院不是企业,不从事商业化营利;不是大学,不颁授各级学位及单独从事基础研究;不是政府机构,不能施行公权力。工研院是独立在这三种机构以外的科技实体,它的仼务,就是实行工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对工业界提供服务,以加速工业技术之发展。它的经费来源,是政府基金及资产的捐赠及公私机构的委托开发或服务。

这是工研院的特色,亦是它和国际上其他科技研究机构不同的重点。在本书第一部第八节中,针对欧、美、亚等地的研究院的情况,已有概述,在此不再重复。

现时中国大陆在高等院校之外的研究机构众多,然而大部分都有浓厚的政府角色,同时大部分亦从事商业行为。许多以“研究院”为名的机构,实际上均有年度盈利的目标,与企业无异;然而它的结构组织及运营模式,又沿袭政府官僚体系而与实际企业营运脱节。甚多科研机构深为模糊定位所苦。未来大陆如期待工业技术之持续升级,必须对国家创新机制先作检讨及革新;研究院所之重新定位,应为一项首要工作。

“定位说明”文件,是在工研院的宗旨下对定位做原则性的宣示,并从多种执行面来说明如何笃行工研院的定位。以下各章,将就工业技术研究院在1990年代中之组织架构、营运原则、技术政策、财务政策、人才政策、企业文化等执行面课题,在工研院的宗旨及定位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当然时代在改变,许多环境因素,自然亦已改变,多项营运面的措施,实际上已有所调整。然而我相信这些调整,均以工研院之任务与定位为前提,殊无疑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