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四重奏:从实验室到市场,简体版自序

创新四重奏:从实验室到市场,简体版自序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方便国内读者容易阅读,所以我有在国内发行简体字中文版的意愿。所以我需要把商讯文化出版的《科技创新四重奏》的内容,作一些必要的修饰。为了更加明确这本书的主题,简体版的书名改为:《创新四重奏:从实验室到市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和精益中国总裁赵克强博士两兄,在早期就答应为简体字版写序以为鼓励,我在这里向他们致衷心的敬礼。

创新四重奏:从实验室到市场,简体版自序

在过去的15年中,我有幸在许多国内的前沿高校和政府机构如科技部、国资委中组部清华大学等的训练班,及各省市的讲习会上演讲,最常说到的主题,就是知识经济、科技发展、创新机制、创业精神以及全球化等。很明显的,这些是台湾近三十年来比较知名的课题,很多社会上的人士,对台湾的发展,感到惊讶。我前所服务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在台湾的创新机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他们对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很是好奇。

20世纪末期,台湾的发展在东南亚地区,不可不谓是一个奇迹。说起来台湾不过是南中国海上的一个岛屿,面积不到四万平方公里,可耕地不及四分之一,而且地貌贫瘠,除了台风地震之外,绝少天然资源。1940年代末期蒋介石到此,可谓是山穷水尽。然而,他和陈诚严家淦蒋经国惨淡经营,先从土地改革做起,安定民心;继而发展教育,促成轻工业,逐步实施十大建设项目,增强经济基础。到了1980年代,科技产业登场,经济快速成长,便跃升为东亚经济“四小龙”之一。在1980年时,大陆、台湾的GDP比值,约为4.5;1993年时,转成为2;这就是台湾经济成长最快速的15年。从此之后,科技产业成为台湾经济的主力。大陆方面,科技企业此时方在起步,亦很迅速地开展。

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中小企业的成长及大型公营企业的式微。在这个时段中,台湾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归属于中小企业(受雇100人以下)的约已增加为40%,超过了大型企业(受雇500人以上)。所以,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此后台湾社会安定力量的源泉。

这种经济生产和分配的模式,可称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特色。塑造这种特色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确定的因素,就是工研院笃守它的定位,发挥了它在创新机制中的角色功能,不断地移转技术、协助中小企业的升级及发展。世界上从事科技研发的机构,不可胜数;然而能做好技术转移促进产业化的,寥寥无几。所以许多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对于台湾经济发展和工研院的好奇心,不为无因。

中国是世界上庞大的国度,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到1986年后全速进行。中国大陆的GDP和台湾相比,在1993年是2,2003年急促成长到5,2010年是13.7,到了2012年已成为17.4倍。这样的经济成长,真可称是突飞猛进。然而在急速发展的背后,特别是在分配的角度来看,亦潜存着若干令人不安的现象。两岸的创新机制,存着甚多相似之处,亦有很多的相异。所以,分析两岸经济发展的轨迹应是深具意义的课题,相信未来必有更多的学习和验证。

我个人的观察,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经济成长辉煌,有一个特色,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验证、不断地攀升。邓小平说得好,“摸着石子过河”。中国的学习是多层面的,它向朋友学习,向对手学习,亦向历史学习。可说学习不遗余力,无所不至;先是模仿,随着改进。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邓小平的话,看似平实,说来真有中华文化的背景。他又说“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因此,政府措施常能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所以在全球化波涛汹涌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我在2013年写作《科技创新四重奏:成功创业故事解密》一书(商讯文化出版)的本意,是希望把台湾在20世纪末期经济发展中“产、政、学、研”的创新机制、机制中各成员的互动以及创业家的努力笃行,作较详细的说明,以便给未来的研究作参考。我所着重的时段,是1980到2000年的这20年,因为这是台湾发展最迅速的时候,而个人亲身参与,有第一手的体会;当然亦因此可能有过于主观和偏见在内。但是作者实话直说,对未来的学者,应不无辩论参考的价值。我虔诚地希望,21世纪的中华民族,能够真正地从世界中崛起,而给人类历史留个榜样。这将需要把今天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各地区的经验保留学习,相互扶持。(www.xing528.com)

为方便国内读者容易阅读,所以我有在国内发行简体字中文版的意愿。但是这事说来容易,等到我开始进行的时候,才发现困难。它的挑战性,不只是文字的转换而已。两岸经过50年的隔阂,许多表达的方式和意识的框架,已然形成不少的屏障。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恐怕还需多些时日。

所以我需要把商讯文化出版的《科技创新四重奏》的内容,作一些必要的修饰。为了更加明确这本书的主题,简体版的书名改为:《创新四重奏:从实验室到市场》。两书看来不同,内容实有很多相似处,从主旨及重点来说,亦可说是二而为一。

这本书的出版筹划多时,但极少进展;幸而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才步上坦途。在韩建民社长、张天蔚总编、提文静、朱懿、华春荣等专家的鼎力协助下,终使这本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和读者见面。我对他们的热忱和卓越的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和精益中国总裁赵克强博士两兄,在早期就答应为简体字版写序以为鼓励,我在这里向他们致衷心的敬礼。清华大学的林萍、工研院的陈念玉、香港理工大学的林海秋、周崇英等几位同事,给予了慷慨的协助,我要特别向他们致谢。

林垂宙

2014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