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教战线激烈的竞争形势,作为国家教委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如何在阡陌纵横的发展领域中,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成功途径,显然已迫在眉睫。该校校长王行愚教授一语中的:“摆正学校位置,探索和拓展符合实际的办学新模式;形成自身特色,扬长避短,寻找适应市场需求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发展道路。”
1.办学模式——走联合共建的道路
1994年,王行愚接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后,他一直在深深思考:学校的发展之路在何方?
社会的变革,使高教战线出现了你追我赶的逼人形势。王校长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的办学必须‘走出小天地,面向大市场’,建立与国家经济机制转轨相适应的办学新体制。”由此,该校制订了“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既在对外开放中寻求社会支持,也在对外开放中明确社会需求,并以此作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两年多来,该校全方位、多渠道主动出击,建立了多种对象、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共建与联合办学体系。1995年12月,国家教委与中国石化总公司签订了共同建设华东理工大学的协议,使该校豪迈地跨出了联合共建的第一步。
2.办学类型——构建产学研结合型的大学
准确定位是办学发展的关键。王行愚校长认为,华东理工大学既不是研究型的,也不是教学型的,而应该成为产学研结合型的大学。
对于这一定位,王校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华东理工大学原来是化工类单科性的高校,论综合实力无法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比,但是学校有自身的优势,即与企业联合紧密,直接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教育、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应该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扬长避短,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来体现学校的优势。
在教育上,该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企业为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思想,努力造就合格加特色的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基地建设为核心,融学科建设、基地建设与队伍建设为一体,注意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根据各类学科的不同特点,确立适当的发展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和自动控制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进展,学校已研制出许多大规模应用系统。(www.xing528.com)
华东理工大学非常注重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目前共有各类企业30多家,研制、开发和生产的产品达150余种。
学科建设推动了科研的长足发展,该校目前已拥有5个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或分中心。1996年,该校科研经费总额及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经费总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3.办学风格——形成“健美型”的特色
对于“健美型”的特色,王行愚校长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形象应该是“线条清楚,肌肉发达”。
这一观点完全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立的。王校长认为,目前国家对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有限,要哺育教育的肌体全方位茁壮成长是不现实的,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肌体的某些部位发达,而且是力争一流,这样也能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谈起学校今后发展总目标时,王行愚校长更是意气风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把华东理工大学建设成以工科为主,化工特色鲜明,工、理、商、文、法多科结合,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居于国内前列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优势学科,特别是化工类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为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特别是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上海市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注释】
[1]本文原载《中国科学报》,张传晓,1997年6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