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新局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的精神,研究确定我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措施,讨论制订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鼓舞和动员全校教职工振奋精神,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开创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新局面

这次科技工作会议,是我校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大会上,中央和上海市确定了我国及上海市科技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中央领导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的批示,基础性研究要“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批示,必须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的批示,上海市委、市府领导关于实施科教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必须在思想上确立四个观念的批示,关于形成新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的决策,为我们这次会议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的精神,研究确定我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措施,讨论制订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鼓舞和动员全校教职工振奋精神,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开创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着重讲三方面的问题。

一、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几年来,我校在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始终极其重视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不但逐年增加科研投入,而且制订和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积极性。校和学科两级领导亲自动手抓科研基地建设,抓大项目申报和实施,使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实力大大增加,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1.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1)科研开发基地建设进展迅猛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是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多寡是衡量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校从1990年首批建成化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经积极申报、组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批准或将批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五个国家工程中心,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它们是: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细材料工程中心;国家自动化工程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分部;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中心;水煤浆气化与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研究部;国家中药制药研究工程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分部。

根据高校研究机构进入企业集团的精神,我校还积极与企业共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工程中心。例如,我校作为以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国家化纤工程中心的成员单位,将参与该中心聚合部的组建工作。此外,我校正与齐鲁石化公司、上海氯碱公司、上海市化工局洽谈共建工程中心,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2)完成和争取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效显著

“八五”期间,我校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情况良好,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高科技项目为例,项目数和经费金额,与“七五”、“六五”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八五”期间的1991年到1994年,我校获得的纵向经费总额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特别值得高兴的是,我校基础研究进展较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和经费总额均保持稳定的较高水平。

同时,“八五”期间我校教师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逐年增加,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的各类奖励。值得注意的是,我校从1994年下半年起就着手组织“九五”国家攻关项目的立项申报,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多次论证,目前已取得鼓舞人心的初步结果:已通过专家组论证立项的有2项;已通过部委论证申报立项的有7项;还有多项正在申报论证之中。

这次我校预计可获得的九五攻关项目,无论数量还是经费总额都将大大超过已往,创造历史上最高水平。这些项目技术含金量高,经费支持强度大;我校在这些项目大多是牵头单位或主要承担单位,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我校科研实力的增强。

2.科技开发工作稳步发展

几年来,我校根据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企业的方针,采用多种形式努力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稳步发展,“八五”期间横向四技合同到款数年年递增,许多项目在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不少高新技术与企业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项目,1994年我校有5个项目被上海市认定为产学研项目,占全市认定项目数(21项)的23.8%。

3.与企业联合共建初见成效

最近两年,我校与国内一些省、市、地区和一批大中型企业集团联合共建,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方面形成了互惠互利的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我校研究机构进入企业集团,技术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道路。

总之,这些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中成绩很大,步子较快,但也不能不看到,与国内先进院校相比,我校确实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总体科研实力,无论从科研条件还是科研经费总额来看,还比较差;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就校内而言,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有着远大前途的新学科尚待发展和建设。

从根本上说,要缩小与先进院校之间的差距,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我们深化校内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力求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运行机制。

二、关于深化校内科技体制改革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指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体现了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这两种促进科技进步的手段的结合。他说:“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调整科技队伍结构,认真做好分流工作”。李鹏总理则具体阐述说:“稳住一头”,就是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力量,从事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这些研究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也要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以增强科研工作活力。“放开一片”,就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大批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机构面向市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黄菊同志在上海科技大会上也明确指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要按照“稳住加强一头,放开搞活一片”的原则,抓好科研组织结构调整和科技人员的分流。

如果深入分析我校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原因,不难发现,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完全适用于我校的实际。

因此,为了发挥学校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并使这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贯彻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深化校内科技体制的改革,进行科研组织结构的调整,实施校内资源分配制度的改革。

1.关于我校的科研开发体系建设

我们认为,我校应当形成内外结合,兼顾现实与未来,纵横交叉、多层次的科研开发体系:

首先,在学校一级,要瞄准国家,特别是上海市的重点、支柱产业,跨学科组建若干支科研集团军,以大手笔抓重大项目,成立相应的研究开发机构;

其次,在学科一级,同样要根据外部需要,组建精干的研究开发机构,在本学科领域内对外争取较大项目;

第三,学校还要建设若干个科研“孵化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主持的有发展前途的科研项目,一旦这些项目“孵化”成功,或者以此为基础组建校级集团军,或者成为学科科研机构的中坚,或者以青年研究开发人员为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我们要鼓励校内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进入校办产业,鼓励他们与社会企业联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在校内外某些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技术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或技术开发、设计、施工一条龙,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关于校内资源分配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曾经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也明确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校内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同样是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校内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财、物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资源的配置,应以“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为指导,把市场机制与学校宏观调控相结合,通过此项改革达到形成机制、增强活力、改善待遇的目的。具体地说,就是形成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从而增强我校群体和个体的活力,进而切实地改善广大教职工的待遇。

在制订此项改革的有关政策时,指导思想上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第一,应当在改革过程中,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的各种制度、规章,在我校形成“以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第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必然触及一部分人利益的调整,要在改革中让富有活力、勇于开拓的科技人员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必须在人、财、物的配置中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体现奖勤罚懒,赏罚分明的原则;

第三,在改善教职工待遇的过程中,不搞齐步走,允许有先后,希望形成比学赶帮、你追我赶的局面,一部分卓有成就的单位和科技人员可以率先获得较高收入;

第四,要坚决破除“等、靠、要”的幻想,促进研究开发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共担风险,开创一条新路。

为此,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有关教学科研编制的使用、工资性收入资金筹措、分配及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基础性研究基金管理、科研和校产工作奖励和教学科研工作用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都与校内资源配置方式相配套,针对性很强,并且还将通过今后的实践不断加以完善。

最后,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吸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6个月后再总结,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变更,以使这项改革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深化校内科技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和明确几个关系我校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

第一,关于对内优化调整与对外联合共建的关系问题。应当看到,我们如果脱离了对外联合共建的既定方针,关起门来搞研究机构的建设和自我完善,必将走入死胡同。不论我们在组建校和学科两级科研机构和队伍时,还是挑选可作为“孵化器”的苗子时,都必须眼睛向外,瞄准企业集团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各种形式与企业集团相结合,共同攻关。

第二,关于基础性、探索性科研和开发性研究的关系问题。毋庸置疑,面向企业,开展横向四技服务等开发性研究是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也可使研究开发人员较快得到实惠,应当创造条件,调动更多教师从事这一工作。但基础性和探索性研究,是推进我校学科建设上新台阶的动力源泉,也是我校科技工作保持较大后劲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目光远大,调配一定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确定有限目标,贯彻“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方针,使基础性的探索性研究得以健康发展。

第三,关于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问题。目前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约为10%,虽与全国水平相仿,但仍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应当总结我校与企业集团联合共建研究机构的经验,鼓励研究机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入企业集团;二是鼓励有活力的青年教师走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道路,创办高新科技企业。(www.xing528.com)

第四,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勤奋求实的校风问题。校内外的客观形势要求我校科技工作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也应当避免盲目超越客观可能性和自身实力争取和承担科研项目,到头来严重损害学校声誉,更应坚持“勤奋求实”的优良校风,坚决杜绝在科研上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恶劣行为。

第五,关于集全校之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问题。应当看到,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是我校上水平、登台阶的关键所在,决不能仅仅依靠有关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而需要全校教职工共同关心、共同努力。各学科(学院)的党和行政组织要充分重视科技工作,广大教职工要理解和支持学校为推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三、关于我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目标与战略

从现在起至2010年,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总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努力把华东理工大学办成“以工为主,化工特色,工、理、商、文结合、多科发展”的国内著名大学,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学科发展和建设的目标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要有新的、重大的突破,使学校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联合共建这个纲,瞄准重点、重大科技项目,一手组建科研集团军和建设高水平科研开发基地,一手支持发展前景广阔的探索性研究,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1.推进与中石化总公司、医药总局的联合共建,切实抓好一批共建项目

从5月份开始,我校努力推进国家教委与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共建的目的是使我校成为中石化总公司“支撑行业发展的带头学校”。中国石化总公司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和蓬勃发展的中央业务部门,是我国石油化工及相关行业中最大的企业集团。国家教委与石化总公司共建我校,体现了“强强联合”,有助于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与发展的目的。

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通过共建,要探索我校科研机构与石化企业集团紧密联合的新体制,通过调整结构,在我校形成若干个面向石油化工为主的、综合性开发研究的重要基地,力求在石油加工、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工业反应过程与反应器开发、流程工业计算集成制造系统、石油精细化工等领域做出高水平和高效益的研究成果。

积极推进我校与国家医药总局共建药物工程学院,使我校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化学工程等学科在发展医药工程方面得到国家医药总局的支持。

2.围绕上海市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若干个学科群体

目前上海市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要在已经形成的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石油精细化工、钢铁和家用电器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提高创新度和外向度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快现代通信工程、计算机及其软件、现代生物工程及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和产业化步伐。

我们应当围绕上海市新老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以下集团攻关的学科群体:

我校的材料、化学工程、机械等学科,应积极进行与汽车工业紧密联系的复合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研究、工程塑料及其合金开发、汽车用材料与零件的研制、车用燃料及代用品研制、汽车用尾气净化催化剂开发等项目,形成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究群体。

我校的生物技术、化学工程、精细化工等学科,要积极开展与现代生物医药工业挂钩的新型药物研制、药物制剂研制、基因工程酶工程产品开发,生物反应器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有效分离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在生物与医药领域,我校的学科群体是大有作为的。

我校的信息学科(含计算机),要围绕上海现代通信工程,计算机及其软件等新兴支柱产业,组织精兵强将,承接CIMS、CIPS、智能化大楼、“信息国道”建设等大项目。

3.根据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今后几年学科发展仍然坚持“以工为主、化工特色、工理商文多学科发展”的方针

化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化学反应工程分学科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将煤炭气化工程、石油加工中的反应工程、聚合物反应加工工程、环境反应工程扩大进来,经过几年努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我校的信息(含计算机)、机械工程学科,以及从化工延伸出来的材料、生化、精细等学科,都应该以国家重点学科的标准要求,争取上一个台阶,进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

要加强应用理科的建设,理科的发展要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互依互存互相推动。要采取特殊政策,稳定应用理科中的基础研究队伍。应用理科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瞄准前沿,突出重点,选择有一定优势的课题,集中力量,取得成果。

大力加强工商管理与文法学科的发展。这两个学科要把科学研究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水平与专业教育水平,密切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4.全力争取“九五”期间,国家攻关、高新科技与基础研究有较大突破

今年是“八五”攻关的最后一年,要认真完成“八五”任务,迎接验收。同时,要继续组织力量争取“九五”攻关。“九五”攻关总的形势较好,但攻关合同都没有签订,决不能松劲。联反所的环境反应工程“烟气脱硫”、技物所的“超细颗粒材料”、无机化工所的“水煤聚合化与煤化工”、“生物技术”、自动化所的“过程控制”等要争取“九五”比“八五”有较大的突破。其他几个领域,如石油加工所的“特种润滑油”,化工所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精细化工所的“新型农药”、化机所的“安全评估”都要争取挤入“九五”。

要加强高新科技与基础研究项目的研究。高技术研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八五”期间我校在材料、生工领域有几个“863”项目,“九五”期间,信息学科正在争取“863”项目,要像前几年培育“几朵金花”一样,选几个高新技术领域,布置新的生长点。在基础研究方面,要争取组建国家级基础研究所,并努力在自然科学基金中争取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

5.加强科技基地建设,建好新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校科技基地建设的势头良好。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固定床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已拓宽为化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几次评估均为A级,9月25日又通过了今年的评估,反应很好。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紧张建设,明年初验收。我校还将争取精细化工、材料化工国家级或教委开放实验室。

在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面,要按期完成全国首家股份制的超细粉末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完成工业自动化国家研究中心分部的建设,申办与规划好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落实好水煤浆气化与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九五”的攻关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化学纤维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工程研究中心,校内自建防腐工程中心,环境催化剂工程中心与新材料柔性加工系统工程中心。

我们要抓住教委与石化总公司共建我校的机遇,有关研究所应主动与总公司或总公司的相关企业联系,组建压力容器保障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加工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加工工程中心。我校的国家级认证量单位——分析测试中心与图书馆信息检索中心,要进一步发展,拓宽工作领域,再上新的台阶。

6.强化技术开发,形成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我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目前我校每年鉴定的科技成果或申请的专利大致有七八十项,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高。应重视成果转化工作。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也已实施市场机制。在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上,主要是学校要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争取多开发一些关键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需要。我校科技成果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还不够高,横向合同(即四技转让)的增幅太慢,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变。各学科要重视量大面广的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单项科技成果转让的力度,使本学科成为国内化工产品与技术转让的重要源头之一。

7.重视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加强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技术开发

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环境、生态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是国家特别重视的两个领域,也是我校科技工作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同时也是我校成为理工大学后必须加强的领域。

我校可开展的为农服务的科技工作是多方位的: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研究新型农药以防治病虫害,针对各地区农产品的特点开展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研究,新型化学肥料的研制与化肥的合理施用,农用高分子材料(如大棚薄膜、无滴薄膜、大棚支柱材料)的开发,大型畜牧场环境的治理等。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我校可做的事情很多。以前虽做了一些,但远远不够。中央领导同志把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科技进步作为一项突出位置的工作,我校各学科应为此作出响应与努力。

开展环境、生态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开发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我校的环境工程、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学科都大有可为,各工程与工艺新技术开发应该与“无污染技术”、“零排放工艺”挂起钩来。在这些方面,虽然已有所涉及,但总的说来不够明朗,发展速度也不够快,应得到重视与加强。

8.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我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在继续加强与我校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几十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争取国外大企业对我校科研工作支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多种办法,使我校科研开发队伍在与国际间合作、交流中迅速成长壮大。

9.加强科研、开发队伍的建设

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我们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学有专长的老专家作用,特别要注意选拔跨世纪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此,学校将采取如下措施:

结合重点基地、重点学科、重大实验室建设,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特别要注意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同时做好师资队伍的补充、稳定和进修、培养、提高工作;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做好跨世纪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培养和考察工作,着重培养100名跨世纪的青年骨干,争取在短期内形成较为完备的后备队伍;完善聘任制与合同制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定编复核的基础上,调整梯队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实现校内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同志们,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的五年,是我校改革与发展关键的五年,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切实贯彻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的精神,开创我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跻身“211工程”创建国内著名、有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努力奋斗!

【注释】

[1]本文是在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9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