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联内改,励精图治,实现明显进步

外联内改,励精图治,实现明显进步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外开放和联系中,明确社会需求,深化内部改革和寻求生存发展之路。由此,我们适时提出了“增实力、明需求、促联合”的思路和实施九大工程的计划,确立并实施“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并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和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锐意改革中求新,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解决矛盾中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外联内改,励精图治,实现明显进步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既有教育投入不足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也有我校的特殊性矛盾。

近两年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多次讨论研究,就求得进一步发展达成共识,并使全校干部和群众逐步统一认识:要正视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形成共同努力、共担风险的运行机制;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在事业的发展中解决矛盾和困难。首先,要强调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要“走出学校小社会,面向社会大市场”。在对外开放和联系中,明确社会需求,深化内部改革和寻求生存发展之路。其次,要调整、完善和建立校内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地调动全校教职工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积极性。特别在经济和校产方面,要下决心整顿治理,使之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求得稳步和持续的发展。

由此,我们适时提出了“增实力、明需求、促联合”的思路和实施九大工程的计划,确立并实施“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并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和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锐意改革中求新,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解决矛盾中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集中精力,抓好四件全局性大事

我们分三阶段抓了四件全局性大事。

第一阶段,以1995年6月27日国家教委领导来校主持召开的全校党员干部扩大会议为契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振奋精神,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第二阶段,一方面以争取国家教委与石化总公司共建我校和组建校董会为目标,对外联合共建走出坚实的关键性步伐;另一方面实施校内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奋斗、共担风险,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三阶段,围绕迎接“211工程”部门预审,以制定未来发展目标、学校重新定位来凝聚和激励教职工再立新功,使学校逐步转入以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

四件全局性大事是:

(一)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学校经济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们的基本思路:一是在维持日常运行的前提下,处理好清消债权债务、确保学校最大需要和适度提高教职工待遇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转变观念,在节流的同时,着重开源,发挥学校和学科两级的积极性,在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共建中争取预算外的办学经费;三是坚持严格管理,量入为出,逐步形成活而不乱、严而有序的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预算“硬约束”,坚决做到校级财政收支平衡;理顺经济关系,加强财务收支管理,有步骤地对校内各级各单位的财务账目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共建资金,尽可能将相对有限的资金投入学校最急需之处,处理好维持日常开支与必要发展之间的关系;调整科研经费管理、成人教育办学经费管理各项政策,鼓励各单位多争取预算外资金;明确学校与校产的经济关系,对校产企业实行完全成本核算,使学校从校产中获得的收入能逐年稳定增长;明确学校与后勤的经济关系,在深化后勤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减少学校对后勤的拨款。

(二)推进对外联合共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5年12月,在国家教委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实现了国家教委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建共管我校,跨出了联合共建的重大一步。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在共建签字仪式上说:“国家教委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建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家教委与国家企业集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委属高校的一次重大尝试,这在全国还属第一次,具有示范性。”这标志着我校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一种新颖的办学模式,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紧接着学校利用这一重大的突破,乘势而上,加快联合共建的步伐,积极与中国石化总公司等各有关直属企业联合办学,并不断推动与上海市的共建工作以及各行各业紧密协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1995年12月,与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签订了教育科技全面合作协议。1996年1月,与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1996年2月,与上海市化工控股集团公司签订了研究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协议。1996年3月,与河北威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1996年4月,与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1996年4月,与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1996年6月,与淮南化工总厂签订了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1996年9月,与吉化集团公司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

国家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教委也联合发文积极支持在我校共建制药工程学院。此外,学校还与上海浦东社会发展局共建浦东发展学院,与上海邮电管理局共建校园通信网络工程。同时,学校还成为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的首届理事单位。在联合共建的基础上,建立了20多个单位组成的,以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校董事会,中石化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董事长,使学校得到社会各方的更多支撑,也使教育更贴近经济建设

(三)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共建的同时,学校坚持对内深化改革,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深化校内科技体制改革为先导,配套进行人、财、物资源配置工作的改革,以期通过此项改革达到形成机制、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和改善待遇的目的。

第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以法治校”的良好氛围;第二,让富有活力、勇于开拓的科技人员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体现奖勤罚懒、赏罚分明的原则;第三,在改善教职工待遇的过程中,不搞齐步走,允许有先后,希望形成比学赶帮、你追我赶的局面,一部分卓有成就的单位和科技人员可以率先获得较高收入;第四,坚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促使教职工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共担风险,开创新路。

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原有改革基础上,制订了七个配套文件:《关于教学科研编制的使用原则》、《关于校内工资性收入资金筹措、分配、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基础研究人员基金暂行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教学科研用房暂行条例》、《关于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为保障此次配套改革的平衡运作,学校设置了六个月的试运行期,并且在运行3个月后进行小结,6个月后进行总结,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吸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反映,再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变更。1996年4月经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学校已正式颁布实施。

一年多的运作表明,此次配套改革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学校“蓄水库”已具备较为充足的资金储备,科研经费到款数较上年同期成倍增长,教职工收入也有较大提高。

(四)精心准备,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www.xing528.com)

1994年上半年,学校党政新班子上任初,就把跻身“211工程”作为推动学校工作水平、上台阶的重点。推动学校对改革与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并争取较好的外部办学环境。为此,我们全面部署并实施迎接“211工程”部门预审的准备工作:广泛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制订近期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拟定评估报告;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学科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6月由国家教委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同组织了对我校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专家组成员一致建议,通过我校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二、全校协力,成效明显

由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执行正确的工作方针,一年半来在经济状况、教学、科研、校产及精神文明建设等诸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实绩,与历年同期相比有显著进步,有些方面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一)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在加强债权债务清理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学校大财务的资金“蓄水库”有了增加,财务状况明显好转。学校拨出相当经费用于校园网、图书情报网、重要实验室和教学设施建设,用于陆家巷征地的自筹款,用于校内电话网改造及光缆铺设,高科大楼配套工程变电房、大型教学用计算机房建设等。据统计,1996年下半年学校教职工人均月收入比两年前增加约250元,并解决了1995年度公费医疗超支与上海市养老保险接轨所需资金等等。

(二)教学改革富有成效

近年内,学校改革已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到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质量为目标的改革,从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参与“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校教师申报的项目获得国家教委批准的正式立项项目和推荐立项项目数量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理科获准3个项目,其中1个项目为牵头,2个项目为参加单位;工科获准6个项目,其中1个项目为推荐牵头单位,4个项目为主持单位,1个项目为参加单位。加大课程建设资金投入强度,对关系我校学生基本培养质量的2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1995年建成的图书馆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是国内同类设备中最先进的,除了为图书馆读者提供公共服务外,还为全校2 000名学生开设“计算机文献检索”课程,使我校学生在文献检索方面能借助最先进设备受到训练。学校投资120万元建成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配置了100余台计算机,可为在校学生提供超过200学时的上机时数,较好地解决了计算机教学中的急需。我校还投资20万元建设硕士研究生专用计算机房。

努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造,拓宽专业面。1996年,根据国家教委引导性专业目录,经仔细研究,学校提出了29个专业的设置方案,使专业设置更趋合理,有效拓宽学生知识结构。为中石化及其下属公司等服务,举办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共6期200人。

(三)科研经费总额及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经费总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1996年10月底的统计,我校科研经费已创多项历史新高:科技合同签约总金额为上年的1.2倍;科研经费到款数为上年全年的2倍;(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上年全年的2.1倍,横向科研经费为上年全年的2倍)。目前,“九五”国家攻关项目经费已为“八五”期间的3.1倍;“863”攻关项目经费为上年的2.6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为上年全年的1.6倍。

科研成果的获奖数,连续两年保持较高水准。1996年上半年我校与各大企业(集团)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所设的三到五年内共计3 100余万元科研、教育基金,到10月底已签约落实近1 000万元科研经费。从1994年到1996年,我校共建成五个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局批准的工程研究中心(或分中心)。

(四)校办产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对校办产业,学校严格执行事企分开的原则,采取边整顿、边调整、边发展的工作方针,面上抓企业“上轨、鼓劲、发展”,点上抓重点产品的规划和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校办产业在1995和1996两年中奋力拼搏,已经走上稳步发展的良性轨道:到1996年10月底,实现利润总额比1995年同期增加约10%,预计1996年利润总额将超过1 000万元;校产净资产总额,在清消债务数百万元的情况下,比1995年底净增28%,比1994年底净增100%;各校办产业严格实行事企分开,主动退出无偿占用的生产办公用房500多平方米,每年上缴学校条件设施费近200万元。

今年上半年学校成功地举办校产展示周,向校内外展示校办产业各种新产品和取得的实绩,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学校紧紧抓住重点产品的规划发展,目前轿车刹车片、超细粉末新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等产品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广大教职工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近两年,校党政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同时抓,连续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党建工作会议和德育工作会议,举办干部和党员的邓小平理论学习班,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文件,动员全体党员和教职工增强凝聚力,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这使教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萌生悲观失望情绪变为对学校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从消极的等靠要变为树立主动进取思想,积极依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队伍的凝聚力加强,在教学、科研、校产、后勤和管理诸方面工作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校党政领导在调查研究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及时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又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开展创文明班组、文明寝室的双创活动,号召从我做起,从实事做起,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和氛围,积极争创文明单位。

【注释】

[1]本文发表于《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pp26~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