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通过共建、调整、合并、联合办学等形式,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办学的规模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如何在路陌纵横的高教领域中找到自己成功的办学之路,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和适应高教战线激烈的竞争形势,面临许多新的艰巨课题。要在新起点上,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争取新突破,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下面就我校的治校思路和实践谈些想法。
高教改革风起云涌、百舸争流,竞争非常激烈。我认为华东理工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的局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一所学校要生存、要发展、要有知名度,首先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正确定位,这是学校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华东理工大学原来是化工类单科性的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目前已形成工、理、商、文多科结合、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但从综合实力来看,无法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比,尤其是这些学校现在被列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使他们在扩大规模效益以及整体的高水平建设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支撑力。这是他们的“亮点”。如果我们学校也效仿这样做,则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无论从基础、实力和国家的投资力度,我们都无法与之匹敌。我认为,像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应该形成“健美型”的办学思路。
“健美型”的特点是“线条清楚,肌肉发达”,既不瘦细高长,又不肥胖臃肿,而且在区域的局部有他的“亮点”。从华东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办学思路上决不能追求综合的规模效应,而应该追求质量与特征的显示。也就是说,不主张靠外延式扩张的发展,而要靠重视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使学校的整个躯体虽然不是强壮粗大,却是非常协调,特征非常突出,充分体现协调美和特征美的健美体格。
这一思路完全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立的。虽然我们学校已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强高校之一,但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要哺育学校肌体的全方位茁壮成长是不现实的,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学校发展的刀刃上,使肌体的某些部位发达、健美,而且要力争一流,这样也能体现学校优势和特色。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华东理工大学有自身的优势,有自己的“亮点”,即与企业联系紧密,直接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教育、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应该成为学校的“亮点”,通过扬长避短,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来体现学校优势。
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一次高校校长座谈会上说,有些学校是“航空母舰”,有些学校可以是“核潜艇”,“核潜艇”有自己的优势,也能办出特色。这段话实际上为不同类型的大学定位了思路。“核潜艇”虽然小,但它的威力很大,一旦发射“导弹”它的声势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也就是说,华东理工大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思路上不着力于造“高原”,但要建“高峰”,而且要瞄准自己的优势建若干个“高峰”。如果仅仅在某一方面有建树,是不够的,那还是畸形或不协调的,不能显示“健美型”的特点。要在学校整个肌体的某些重要部位中都有发达的“肌肉”,都能发挥出“核潜艇”的威力,那么就能充分体现协调的体格健美。因此,在学校的学科布局中,必须重点突出,形成支柱学科,同时,工、理、商、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当然,这种健美不一定是重量级的,但可以是中量级的或次中量级的。不过,不管属于哪种级别的都应该是最好的。这样才能构成学校的整体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推进学校的发展、增强学校的实力、展现学校的声誉。
二、展现特色——形成“开放型”的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打破“封闭”状态,必须“走出小天地,面向大市场”,建立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
学校的发展需要投入,但是完全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学校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把高校雄厚的教育、科技优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学校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强势财力等来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
基于这种思路,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既在对外开放中寻求社会支持,又在对外开放中明确社会需求,并以此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几年来,学校全方位、多渠道主动出击,先后与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多种对象、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共建与联合办学体系。学校实现了由中央(国家教育部)、地方(上海市)、行业(中国石化集团)共建共管的、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多渠道办学新模式。这种办学新模式的建立就得益于“开放”,由此也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吸纳了社会的大量资金支持办学,而且对学校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
我认为,每个学校都应该展现自己的特色,华东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开放”中不断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深化办学模式的改革,依托行业背景,瞄准企业的人才和生产需要,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加速联合办学和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要使对外开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还必须赋予学校内部的深化改革,建立适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近几年来,学校提出“外拆围墙、内拆篱笆”的思路,把学校的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融为一体,以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确立适当的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激活存量资产,不断为产学研结合赋予新的内容,逐步构建了多种新颖的模式。如以资产为纽带,组成学校、企业、社会合股经营的公司,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融资降险,明确学校、生产企业、用户的责权利,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解决高新技术项目中试、放大的资金缺口问题;引强势企业的“凤”在学校“筑巢”,建立专项研究基地;借企业的“金鸡”孵高校高科技成果的“金蛋”,学校的科研人员走进校外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研究所等。(www.xing528.com)
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为学校提供了迅猛发展的源泉,仅科研经费一项,学校就以每年2 000多万元的速度递增。这几年,学校致力于开拓创新,从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各种机制上去探新路。如建立专门机构,推行科研成果由“立项、中介、产业”三段式一条龙管理;开拓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学院、学校与企业的多元交流合作渠道;构建学校与金融界、企业界投资融资渠道;实施将个人、学校、企业利益以股权形式结合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工程等等。这些机制的建立,使学校的产学研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
展现特色,对外开放,坚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实际,强学校之业的根本方针。对外开拓、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的教育、科研、后勤等各行各业都应该确立这一指导思想,这样才能在高教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谋求生存中不断取得发展。
三、营造氛围——形成“特长型”的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校之本。大学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学校,就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气氛。一个学校的好坏就是看风气,学生学习的优劣看其置身在什么氛围之中。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校园的形象,周围的影响,环境的熏陶等等是形成良好学风的依托,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
营造氛围,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一所大学的外部条件。而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基于华东理工大学的特点,应该以通才教育为主,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由过去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向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宽口径”培养转变;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提高素质方面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应该允许学生在大框架范围内学习的个性特长向广泛方面发展。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培养的学生也要有特色,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合格的前提下,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以形成特长。大学生作为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这种个性心理上的需要表现得十分强烈。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忽视或抑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多规格、多层次要求也难以实施。因此,要求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发挥学生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才华,在某个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准、步入更高的境界。
现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关键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教育方面,不能仅仅依靠居高临下的“灌输”,而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启发他们的理性思索。譬如形势教育,应该努力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的探索。教育者的责任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为他们提供思索的材料,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平等分析探讨,帮助他们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说,基础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不可缺少。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自信心、积累成果的能力、积极向上的情趣以及广阔的胸怀和坦荡的宽容精神等等。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培植学生在社会竞争变化中的成功基因。
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学实施中,往往不顾及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原先知识基础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的差异,也不考虑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不同水平与特色,按照统一模式,实施统一化培养。这不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寻求与建立有利于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新机制。我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严中有宽,既要造就勤奋求实、刻苦学习的氛围,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要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多次改革课程设置缩短课时数;给予确有特长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开设多种模块的第二专业;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施优秀学生选拔制度;开展各类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和支持学生早期介入教师科研领域等等,为学生成长,发挥特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校改革是持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贯彻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落实,高等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高校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将不断出现,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探索和研究。
【注释】
[1]本文发表于《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学理念》,2001年9月第1卷,pp189~1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