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后记
1821年发生了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一是拿破仑凄苦地死在了偏远的圣赫勒拿岛峭壁上。二是年轻的门德尔松从柏林皇家图书馆的一大堆旧卷宗里,发现了难得的《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的意外发现,让门德尔松惊喜极了。从此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跟巴赫有关的问题上,以引起人们对巴赫这位伟大乐师的再次关注,并努力让巴赫的那些被埋没的作品重见天日。不幸的是,这位极具慧眼的热心人却英年早逝(1847年)。所幸他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努力和死亡,唤醒了人们对巴赫的记忆,让他们再次关注起伟大的巴赫及其音乐来。
不过,前面的道路仍然很艰难,因为人们对巴赫仍然不感兴趣。也许因为巴赫的神奇与伟大没有人能够探知,所以这位大师的作品,也没有人敢贸然投资出版。有人以为教会对此也许感兴趣,就想尽办法来促成这件事,却仍然没有收到成效。19世纪的路德派,对巴赫更是持抵制态度。因为,他们坚持认为教堂是庄严、肃穆而又圣洁的敬神场所。如果让人们在教堂里演奏巴赫的音乐,无疑有损教堂的圣洁形象。他们还进一步强调说,他的音乐不够虔诚,不能直接深入基督徒的灵魂,无力承担让上帝和教徒沟通的重担。在英国,偶尔还有一些人爱好巴赫的音乐。但德国的情况却不太好,尽管有人努力推广巴赫的音乐,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比如,舒曼就曾在《新音乐》杂志上详细介绍过巴赫,尽力让德国民众了解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却仍然不见成效。几经努力,这位莱比锡乐师都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也就谈不上深入了解他了。
我一直认为,写有关巴赫的事迹是最有趣的。既可以仅用三页纸来概括他,又能用三本书来详细记述他。你瞧吧,巴赫的乐谱,光是巴赫协会的收藏就有六十大本之多。巴赫协会是1843年创立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843年,英国为纪念生于德国的英籍作曲家亨德尔,成立了亨德尔协会;于是,德国在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几经考虑,最终成立了一个与亨德尔协会类似的巴赫协会,收藏了大量的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遗作。这件事情的确是音乐界的一大幸事,也就是说,在巴赫逝世一个世纪之后,其作品被多数被人淡忘时,这个协会才成立。但是,当时的音乐出版界并没有错。19世纪初,布赖特考普与成立于1540年、印行音乐图书仅半个世纪的哈德尔公司,合作编印了一部《巴赫乐谱集》,但销路却很差。1837年,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公开了贝多芬的两封信,信中就谈到了贝多芬与另一德国出版商计划出版巴赫的乐谱一事。不过,这一计划最终并没能付诸实施。幸运的是,在菲利克斯•孟德尔松的带领下,巴赫的爱好者们创办了巴赫协会。这样,这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才能够被好好地保存起来。
不过,收集巴赫的全部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有的作品已经销售出去,有的则被当成礼物送了出去,要不就是被盗或者遗失。巴赫在1721年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总共有六首乐队协奏曲,它的曲谱在勃兰登堡侯死后,一份竟然只卖了六便士的超低价。不过,巴赫的大量作品,最终还是被人们从各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掘出来了。其中包括各种音乐作品,唯独缺少了富有现代意义的歌剧作品。
巴赫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条件还是理想的。现在的一些作曲家们,只有躲到太平洋岛屿那荒无人烟的山头上才能创作乐曲。这么看来,他们倒要羡慕巴赫能拥有那么静谧的环境了。(www.xing528.com)
虽然巴赫一生穷苦,但他一直执著地追求着音乐,直到生命结束。他的《赋格的艺术》,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佳作,是他在童年时期写的,并在他生前出版了,却只卖出了三十份,仅够按制铜板的原价收回成本。即便如此,他仍旧脚踏实地地工作着,没有丝毫怨言。
他悉心指导初学音乐的年轻人,细致入微地关怀他们;即使是面对敌人,他也从未怒目相向。他永远是那么宽厚,那么仁慈。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曾经借着月光偷偷抄写帕黑尔贝尔的乐谱;长大之后,他成了一名乐队队员,过着简单而淳朴的生活。事实上,他一辈子都过着早年那种简单而又淳朴的生活。是的,他可以不挑剔生活,也可以毫无怨言地辛勤劳作。
但是,他对音乐却孜孜以求,永不止步。当时,他不但是被世人认可的高明小提琴手和中提琴手,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所有的乐谱都带着鲜明的巴赫色彩。如果有人要伪造巴赫的清唱套曲,他就会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其难度与伪造伦勃朗的铜版蚀刻画的难度相当。他不但写了大量的声乐乐谱,还写了各式的器乐合奏乐谱,作品多得不计其数,以致当人们面对一部署名“巴赫”的陌生作品时,总会怀疑它是不是出自他人之手。
无论如何,我们最终都得和这位大师道别。这位大师给我的启发,比任何一位用文字揭示人生哲理的哲学家给我的启发还多。每每想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想多写点儿什么。
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啊,生活动荡而又无法预知未来。一度繁荣的欧洲北部,吸引了南方最出色的画家和音乐家的目光,使得向往北部生活的他们一有机会就向北流动。所以说,或许动荡才是生活的本质吧。17世纪之后的德意志,萧索而颓废,而巴赫就是在这时出生的。德意志在经历了那场战争之后,又经过了整整两个世纪才恢复元气。然而,巴赫和他的音乐界同仁们,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创造了一个风光无限的美丽新世界,真是太难为他们了。他们艰苦地生活在偏僻、荒凉的乡村,有时甚至不被人们认同和赏识。但是,他们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为世人创造了一个任何富国都无法创造的奇迹。然而,德国国内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堕落分子。他们为了追求外面的浮华,背弃祖国,跑到了伦敦或巴黎去谋求高位和钱财。比如,亨德尔和巴赫的儿子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这样的堕落分子。只有像巴赫这样可敬的人,才会心甘情愿地尽职尽责,并且终生不放弃自己的音乐追求。
1750年7月28日,巴赫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家人、工作,以及他挚爱的音乐。他在去世不久前,还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意识清醒地向他的女婿秘书口述了一支合唱曲。这是一支由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先是被他命名为《上帝啊,我来到了你的宝座前》,然后又被他用颤抖的手重新命名为《主啊,我恭敬地站在您的宝座前》。巴赫最终站到了上帝的宝座前。这位老人的一生,平凡而又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创作的作品数量,恐怕是历史上无人能比的。这位伟大的宫廷乐队指挥、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合唱队的指挥长、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最值得上帝怜惜的音乐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