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前面所讲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佛就是大势佛。菩萨遇到他,他教给他什么?佛教给菩萨什么?教他‘念佛三昧’。‘彼佛’就是无量寿佛,‘教我’,这个“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教他“念佛三昧”,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会念阿弥陀佛,但是不知道什么叫念佛三昧,难怪他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此地。所以,什么叫念佛三昧很重要。
“三昧”是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如果我们念佛念到真的有受用了,念成念佛是一个享受,那你的功夫就差不多了。有人念佛念得很苦,那个不正常。念佛念得非常欢喜,法喜充满,这是享受。念佛可以念到精神饱满,如果念佛时间念长了,疲倦了就想睡觉,这个没有得到享受。如果真正念到正受,身心在很疲惫的时候,几句佛号精神就振奋起来了,那是正受。确确实实如此,愈念愈欢喜,愈念愈精神,这是你得念佛三昧的现象。工作疲劳的时候,几句佛号一念,疲劳就恢复了,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现象。
我们凡夫的享受,为什么叫不正常?佛在经上讲,一切凡夫享受可以分为五大类,叫五种受。这五种受是什么?苦、乐、忧、喜、舍。什么叫正常的享受?这五种统统没有,你这个受就正常,享受就正常。有这五种都不正常。欲界天以下,苦乐忧喜舍统统有。色界跟无色界,苦乐忧喜没有,怎么没有?我们晓得他们所修成的叫四禅八定,他入定,定中非常清净自在,没有苦乐忧喜,这个时候叫“舍受”。舍什么?把苦乐忧喜舍掉,所以他得定。看他定功的浅深,分成八个等级,八个等级就是他定功浅深而分的,叫四禅天、四空天。为什么叫做“舍受”?因为他这个定不能保持到永久,它有时间性的。换句话说,他是暂时舍的,他不是永久舍的。就是前面讲的,他是石头压草,是伏的,里头还有根,根没有拔掉。如果把根本拔掉,那就不叫舍受,那叫三昧。所以三昧跟舍受不相同。三昧是真的,舍受是暂时的,那个不是究竟的,不能算是真的。……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心行处。】
这都是经典里面的批注。“正定”是正常之定,“正思”就是正确的思惟,这个叫三昧。世间四禅八定不叫做正定,不叫做正思惟。原因,前面所说,他不能算正常,因为他不能保持很久,他会失掉的,他是暂时的,他是相似的正定,不是真正的正定。他在定中的那个境界跟正定人的境界是相同的,但是正定的人不会失掉,他到时候会失掉,他不能保持很久。所以他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正定的人烦恼断了,就好像斩草除根。四禅八定是伏烦恼,是石头压草,没除根。这是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
这个正思惟拣别离开妄想。世间人思惟都是妄想,都是妄念。他妄念没有了,所以叫“正思惟”,也是“正心行处”。心行处,“行处”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活动,你心里的活动是正常的。换句话说,凡夫心里活动都不是正常的,“起心动念”,《地藏经》上讲“无不是罪”,都在造业。动一个善念,造作的是三善道的业;动一个恶念,造的是三恶道的业。起心动念统统是造业。善会变成恶,恶也会变成善,善恶混杂,这是六道凡夫起心动念的状况。起心动念就是心行处。得到念佛三昧,他这个起心动念里面是真实,决定没有虚妄。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古大德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要晓得,“一心念佛”就是修念佛三昧。念到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妄念不生,那你就证得念佛三昧,你就成功了。当然,念佛三昧这个境界有浅深不同,换句话说,这是因为你念佛三昧功夫不一样。不管功夫浅深,再浅显的功夫,你刚刚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自在了,只要一得三昧就自在了。这个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我们看《净土圣贤录》,读古今的往生传,你会发现很多人念佛,大概都是三年往生的。我们在古今传记里面看到,你要留意到这桩事情,就会想到难道他寿命就那么短?他念了三年就走了吗?不尽然,人家真正到那个程度,就是得到念佛三昧。他看看这个世间,他想发心度化众生,没缘,还有寿命,不要了!提前走了,这才是真正的事实。因为到那个时候,一切事理你明了通达,你自然会决定,这个地方我还需不需要再住下去?有没有必要?没有必要了,早走了!有必要,就是这个地方还有化缘,他来讲经说法,还有许多人相信、尊敬他,他就长住世间。住多久,完全是在缘,他自己得大自在。这是一个事实,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平常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妄念。有妄念就是“邪思惟”,这对于念佛三昧是很大的障碍。换句话说,念佛功夫得力的人,他是专念,除了一句佛号之外,决定没有妄想。他是把所有一切念头都舍弃掉了,专念阿弥陀佛。也许有人要问:这样说来,他不变成白痴?问他什么都不知道。那是你在打妄想,事实不然。他虽然什么都不想,他念到心清净,他什么都明白,比你明白多了,这就是清净心的真实功德利益。他心真清净,他样样清楚,样样明白,样样通达。他不说,为什么?说了你不相信。这是一心念佛的真实利益,真正的好处。(www.xing528.com)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这一节里面,它重要的意义是说明这个法门,像贤首家讲的五教,天台家讲的八教,这是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整个教学把它分成五大类。这五大类,我们这个地方采取的是贤首大师华严宗的判教,“小,始,终,顿,圆”,这五教。用这些名词的用意,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门的核心,是个中心,怎样能够证实?就是此地所讲的这五句。“念佛三昧”,这是小教,为什么说它是小教?前面我们说过,念佛有事念、有理念,事念就是小教,完全是着重在事相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号一句接一句,真正能做到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属于事念。凡是着重在事相上,这个在教学里面是属于初级的教学。可是诸位要知道,在其它法门里面,小学那就是小学,小不能通大,不能通“顿”,也不能通“圆”。这个法门很特殊,它所谓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既有次第,又是圆融的,像前面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相说了很多。在果报上讲,西方世界这四土它也是圆融的,果上圆融,因上一定是圆融的。
所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六祖所传的禅,是顿悟的。禅宗里面所说的“禅”,不是六度里面的禅定,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是智慧。虽然说的是禅宗,实际上他修的是智慧,所以《坛经》一开端,六祖大师就教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示出来,禅宗所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就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专注,一是专一。净宗这个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从事念就能入理念,所以这个法门也是属于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是顿教法门,是顿悟的。虽然能顿悟,悟后起修,不见得人人能够顿证。念佛法门虽然比不上禅宗的顿悟,但是它在顿证上超过了禅宗。一个是在悟上超胜,一个是在证上超胜。诸位一定要晓得,证比悟要紧!悟了不见得能证得,证得之后必定悟入。古德曾经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就是这个道理。禅宗顿悟未必往生,未必能见得了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决定见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哪有不开悟的道理。你仔细去观察一下,这个法门比禅殊胜,确确实实有它殊胜之处,有它殊胜的道理,这是通“顿教”。
“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诸佛是指一切诸佛。这一句是大乘终教的境界。“终”是什么?到圆满了,大乘法将要到圆满,才能够证得诸佛现前三昧。念佛法门,前面我们已经见到很多,在五种不思议里面给诸位说过了,念一句阿弥陀佛无异念一切诸佛名号,岂不是一切诸佛都现前!念其它一尊佛,不一定能够包含一切诸佛;但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是包含一切诸佛,一尊佛都漏不掉的。你要问为什么?《弥陀经》上说得非常明白,《阿弥陀经》本来的经题,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为众生讲这部经,其它的经一切诸佛不一定讲的。为什么?佛讲经说法是应机而说法的。你问佛:你要讲什么经?佛不知道。众生需要什么,他就讲什么。经典是无量无边,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讲了四十九年,只讲了几千部而已,几千种跟无量无边不能比。经典传到中国来,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的经典,现在总共只有三千多部,当然还有很多没到中国来的,也有一些传到中国来,没有翻成中文,早已经丧失、失掉、失传了。大概主要的都翻成中文,我们现在在中文《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由此可知,佛所说出来的很有限,没有说出来的真是无量无边,说出来的真的是像大海的一滴。……
“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在华严宗判教是属于大乘始教。为什么说大乘始教?没有真实的般若智慧,你就不能入大乘之门。大乘的开始,我们就圆教的教义来说,初住菩萨,这是真正大乘的开始。诸位也许看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如果以后遇到这个书,你可以翻翻看看。“大乘起信”,从这个题目上来说,这是大乘启蒙的一部教科书,像一年级刚刚上课,这是第一本、第一册,从这里开始。这部书也许看看,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课本,那我们当然看不懂。
圆教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没有了、断了,尘沙烦恼也破了,无明破了一品,智慧现前。诸位要知道,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在三德秘藏里面,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辟支佛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三德里面他只有解脱,般若跟法身都没有。解脱是什么?解脱就是自在。因为他见思烦恼断了,他不再受生死轮回,所以他得到自在,可是没有开智慧,没有证法身,这是阿罗汉、辟支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智慧现前了;破了无明,智慧透出来,证一分法身。法身、般若、解脱,这统统都得到,这是初住菩萨。般若智慧刚刚现前,所以叫“始教”,大乘的始教。
大乘终教是什么人证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菩萨是大乘之终,十住是大乘的开始。大乘终教到最后就是第十地的菩萨,通常叫做“法云地”,大法如云。法云地的菩萨是属于“终”,大乘法的终,再往上去就是等觉、妙觉。所以,般若不好懂。我们再看看《金刚经》,《金刚经》在中国是知名度很高,实在讲它是禅宗六祖大师提倡的,因为六祖从《金刚经》上开悟的。禅宗在中国非常盛行,因此《金刚经》的知名度比一切经都高,不学佛的都知道佛门里头有一部《金刚经》,其它的他不知道,他晓得有《金刚经》。《金刚经》说实在话也是始教,大乘的始教,开始。
其它的经文我们不谈,你看看菩萨他的条件是什么?《金刚经》前半部讲“若菩萨”,这就是始教的菩萨,大乘始教的菩萨,“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你们看过哪个菩萨不离四相的?离了四相,这刚刚入门。《金刚经》后半部境界比前半部高,前半部是“离相”,后半部是“离见”,那个境界就高了。后半部讲“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是什么?见是意念(念头)。念头都没有了,前半部是不着相,后半部是不起心、不动念。大乘始教,般若智慧才真正现前。我们这一句佛号,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当下就契入这个境界,四相、四见都了不可得,我们从事念就入理念了。功夫纯熟,方法简单,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它也等于是始教。
“普等三昧”,我们在大乘圆教经典里面常常看到这个名词。“普”是普遍,广大无边,“等”是平等,尽虚空遍法界决定没有差别相,清净平等,这叫“普等三昧”。这是圆教,在所有法门里面这是真正究竟圆满。我们这一句六字洪名,名以召德,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无量觉;阿弥陀佛的名号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普等三昧”,是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变成我们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
这个法门就殊胜在此地,将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圆满功德,我们一念心就把它接受过来了。我们“念佛”的这个心,跟阿弥陀佛“念我”的这个心,这个观念诸位一定要知道、要建立。我念是念“我心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心中的众生”。众生心跟佛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所以立刻就将诸佛圆满功德,在一念心当中跟自己融成一片,这是“普等三昧”。由此可知,一句名号是圆圆满满具足五教,小、始、终、顿、圆。由此可知,念佛三昧不可思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