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索商周青铜文化

探索商周青铜文化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学家因其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的下文化层,所以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可能是夏商时代燕毫族的古代文化。同时,夏家店下层文化还出土较多的青铜耳环、指环及杖首等,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再者,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燕山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别。在燕山以北辽宁西部的大凌河、小凌河流域,继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出现的青铜文化是魏营子文化。

探索商周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分布在北方燕山南北地区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一种地方性青铜文化,其时代大致属于夏商时期,碳14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考古学家因其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的下文化层,所以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根据《左传·昭公九年》的记载:“昔武王克商,……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夏家店下层文化可能是夏商时代燕毫族的古代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已出现了仿中原的大型青铜礼器。例如1981年5月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公社头牌子大队敖包山前出土的一件青铜甗和两件青铜鼎。其中甗高达66厘米,口径41厘米,腹外饰有三道弦纹,腹内壁铸有铭文“贮墉”二字。其中一件鼎,圆形,颈部及三足上部均饰以兽面纹,高54厘米,口径38厘米。另一件鼎,亦为圆形,颈部及足部饰弦纹,高67厘米,口径37厘米。但它们的铸造工艺还比较原始,质地亦较粗糙。同时,夏家店下层文化还出土较多的青铜耳环、指环及杖首等,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夏家店下层文化还经常发现制作精致的金耳环、玉璜、玉珠、玉管、玉牌、玛瑙珠与绿松石珠等装饰品。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石铲、打制束腰石锄、石镐、石镰、石斧、石凿及细石器石镞、刮削器等。当时的聚落大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高地上;往往成组,由一个较大的聚落及其周围几个小的聚落组成。在聚落周围发现有用石块垒砌或用夯土筑成的围墙以及壕沟等防御设施。较大的聚落如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周长达500米以上,土筑围墙的门址还有用石块垒砌的遗迹。村内一般有数十座或百余座房屋,房屋有半地穴式的,也有用石块或土坯砌墙的,大多为圆形,直径约为二一三米。在聚落旁边有墓地,例如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墓地中有近千座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多有木或石质箱形葬具,脚端大多有小龛放置随葬品。其中大多为小型墓,但已经出现了少数随葬品丰富的大墓,随葬有表示身分的制作精致的石钺等,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与阶级分化。大墓中并且随葬有精美的彩绘陶鬲、罐以及酒器爵、鬶等。陶胎多为橙红色,表面为黑色,并经磨光,上面用白色及红色绘出精美的云纹及兽面纹等。这些彩绘陶器上的兽面纹以及酒器爵、鬶的造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地出土者很相似。此外,夏家店下层文化还出土有卜骨,先钻出小圆窝,再加以烫灼。这些显然是受到了中原夏商文化的强烈影响。

  再者,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燕山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别。燕山以北地区以夹砂灰陶为主,常见筒腹鬲、鼎、钵等,彩绘陶器较为发达。而燕山以南地区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常见鼓腹鬲、折肩罐、高圈足簋等。因此,目前考古学界或将夏家店下层文化分为燕北与燕南两个类型。其中燕北类型可以再细分为几个类型。

  在燕山以北辽宁西部的大凌河、小凌河流域,继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出现的青铜文化是魏营子文化。这是因该文化首先于1970年在辽宁朝阳魏营子发现而命名,其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时期。魏营子遗址位于小凌河支流的一个河湾台地上,长约500米,宽约200米。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及红褐陶为主,大多为素面,部分饰绳纹,并有压印三角纹组成的带状纹。器类有口沿贴饰花边状堆纹的鬲、盆、鼎、甗、豆、罐等。发现有较大型的墓葬,如M710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3.25米,宽2.76米,内置木椁。出土有青铜銮、軎、当卢、圆形及长方形铜泡、梯形铜甲片、立雕羊头形车饰以及金臂钏、绿松石珠等。M7606出土有青铜胄等。1979年在喀左和尚沟A点墓地M1出土有青铜卣(内置海贝近百枚)、壶各一件及金钏两件等。喀左县小东沟村道虎沟墓葬出土有铜镜一件及铜耳环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魏营子文化发现了多处重要的青铜器埋藏,其中有的可能是窖藏,有的可能与祭祀有关。其特点是中原商周青铜器与北方当地青铜器共存。例如喀左小波汰沟发现青铜器14件,其中有典型中原青铜器鼎、簋、盘等,同出北方风格的铃首匙及饰有锯齿纹、粟点纹的器盖等。喀左马厂沟出土的匽侯盂说明魏营子类型与西周燕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喀左北洞一号出土铸有“亚微、孤竹、父丁”铭文的青铜罍等,说明魏营子文化可能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孤竹国的文化遗存。

  在燕山以南的北京、天津蓟县等地区,继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的青铜文化是张家园文化。这是因1965年首次在天津蓟县张家园发现而命名。其时代大致相当于晚商至西周中期。陶器以红褐色为主,大多饰绳纹。以高领鼓腹口沿带附加堆纹的鬲最具特色,此外有深腹盆、甑、钵及敛口瓮等。重要的发现有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晚期墓葬及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等。刘家河墓葬出土有中原式青铜方鼎、圆鼎、鬲、甗、爵、斝、卣、罍、瓿、盘、盉及铁刃铜钺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了金笄、金臂钏、金箔及金耳环等众多的金制品。其中金耳环,上部弯成半月形,下部为扁圆形坠,高3.4厘米,坠部长径2.2厘米,重6.8克。经检验,含金量达85%。昌平白浮墓葬除出土青铜礼器及西周甲骨文之外,还出土了青铜铃首匕、鸟首刀、鸟首短剑、马首短剑及管銎戚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武器。根据《礼记·乐记》记载,周武王伐纣以后,“封黄帝之后于蓟”。张家园文化有可能是早已居处于此地的轩辕黄帝族的遗存。

  夏家店上层文化,是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的燕山以北地区的一种地方性的青铜文化,因其首先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的上文化层发现而命名。碳14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前300年。在内蒙古林西大井发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铜矿冶遗址,在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露天开采的矿坑40余个,出土有石镐、石锤等采掘工具。在五号采坑附近发现一排八座炼铜炉,出土有红陶鼓风管、炼渣与陶范,说明当时此地的青铜冶铸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数量大增,生产工具有青铜斧、凿、刀、锥等,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例如铜斧为銎斧,中间为圆銎以安木柄,上下一侧或两侧为窄刃。武器中以青铜短剑最具特点,剑柄和剑首常铸有动物形纹饰,剑身有曲刃和直刃两种。青铜装饰品有铃形、鸟形、双尾形及连珠形铜饰,富于地方特点。特别是出现了许多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青铜鼎、鬲、豆形器等,其器形也有显著的地方特点。例如鼎为敛口、浅圆腹,口沿两旁有半圆形小耳,底下为三个细长尖足。同时也发现有中原生产的青铜礼器鼎、簋等。这些都说明此时北方地区与中原青铜文化的联系已远较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密切。

  此时的聚落大多坐落在河边的高地上,房屋仍有半地穴式的,但也有在地面上构筑的。墓地在村落旁边,有的用石块垒砌成棺或椁。此时,有的墓葬形制较大。例如1963年辽宁宁城南山根发现的101号墓,长3.8米,宽1.8—2.23米,深2.4米,用砾石垒砌成石椁,内置木棺。共出土青铜器5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刀、斧、凿、锄等,武器有戈、矛、剑、镞、胄、盾等,车马器有銮、衔及铜泡等。青铜礼器既有当地铸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鼎、鬲、瓿、觚、豆形器、双联罐、勺等,又有中原制作的鼎、簋、簠等。此外还有铜镜及各种铜饰牌以及一件金环和两件金丝绕成的小环等。又如1985年发掘的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出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有:六连豆一件,通高15.6厘米。中间为一个圆盆,周围以六个高柄豆作足。还有青铜双联罐、四联罐、祖柄勺、双联剑鞘、祖首形铜杖首、兽形铜牌饰等。此外还出土了金牌饰、金丝环等。同出有中原青铜器许季姜簋及守门人方鬲等。上述说明它们都是贵族首领的墓葬。与一般的仅随葬几件陶器的小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此时北方地区的奴隶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可能是古代东胡族的文化。

  1985年至1989年在北京延庆军都山南麓发现并发掘了几处春秋至战国初期的可能属于古代山戎族的墓地。其中以玉皇庙墓地规模最大,面积约2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07座。墓室大多为长方形竖穴。以小墓为主,也发现有少数大墓,其中以250号墓规模最大。死者为一位25岁的男性,两耳戴弹簧形黄金耳环,颈下佩戴半月形金璜,腰间佩带直刃青铜短剑及铜削。左侧置有青铜马具,右侧置有箭囊与箭。椁室内随葬有中原制作的青铜礼器鼎、敦、盘、匜、[釒和]等,以及当地制造的青铜双耳鍑〔fu父〕等。在墓葬的填土中埋祭有马、牛、羊、狗等。这可能是一个贵族首领的墓葬。整个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生产工具有刀、锛、凿、骨柄铜锥等,武器中以直刃青铜短剑最具特色,而且使用普遍,在上百座墓葬中都有出土。装饰品有铜耳环,铃形、人字形、连珠形坠饰等。从其文化面貌来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较为相似,同时与中原文化,尤其是燕、齐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开沟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因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的发掘而命名。其年代约当龙山文化至商代中期。朱开沟文化分为三期。第二期(约当夏代)开始出现小件铜器(针、锥、耳环、指环及臂钏等)。第三期(约当商代中期),发现有长方形及方形的房址,例如F5002,长5.1米,宽5.6米,地表用白泥铺垫,并略经烧烤,中心偏东有圆形灶址。还发现有男女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陶器以具有地方特色的花边鬲、蛇纹鬲、带钮罐和三足瓮等为主,但也发现有与中原商代中期(二里岗期)类似的鬲、豆及云雷纹簋等。尤其重要的是,出土了类似中原商文化的兽面纹铜鼎、爵、直内戈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直柄直刃青铜短剑、环首刀和圆牌饰等。说明朱开沟文化既是内蒙古中南部的地方性的青铜文化,又与中原夏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时,在今陕西省东北部及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分布有李家崖文化,因1983年在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的发掘而命名。古城址位于无定河东岸,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213米,面积达67000平方米。城墙用夯土及石块砌成,下宽2.6—3.25米,现存最高处达3.1米。城内发现有房址,如C区F1,略呈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前宽3.07米,进深2.95米。前面中部偏西有一个门道,居住面经夯打及烧烤,后部中间有矮墙,西北部可能是灶址。此外还发现有圆形、长方形袋状灰坑及瓮棺葬等。出土的陶器有花边鬲、豆、簋、甗、罐、盆、碗及三足瓮等。尤其是出土了一件石雕骷髅人像,为豆绿色砂岩,略呈梯形,上宽24厘米,下宽31厘米,残高42厘米,两面平雕骷髅人像,可能与祭祀有关。

  在山西石楼、柳林、永和、隰县、灵石忻州保德、偏关以及陕西清涧、绥德等地发现了许多约当商代晚期的随葬青铜器的墓葬,其特点是中原商代青铜礼器与地方性的青铜武器铃首直刃剑、蛇首匕、马头刀等共存。例如1985年灵石旌介村发掘的两座竖穴土坑墓,其中二号墓为一椁两棺,男主人仰身直肢,女性侧身面向男子。填土中有一个殉葬人。随葬有铜爵十、觚四、卣一、罍一、鼎一、簋一以及戈11、矛19、兽头刀一、弓形器二及铃一件等。又如1971年保德林遮峪清理的一座墓葬,出土铜鼎二、铃豆(圈足内附有一个铜丸)二、卣一、瓿二以及铃首直刃短剑一、銎斧二、车軎二、铃二件和石琮二件、海贝112枚、铜贝109枚以及金弓形饰二件(含金量达95%,重215克)等。据研究,上述发现可能属于商代西北方国鬼方的遗存。


(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