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北极争夺战:权力与领土竞争

南北极争夺战:权力与领土竞争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北极之争1.南极争端及其法律地位南极大陆是地球上6块大陆中最后被人们发现的一块大陆,因此它有地球的“第六大陆”之称。由于离南极最近的国家智利和阿根廷对南极的主权要求区域大部分与英国要求的地域相重合,三国之间的矛盾迭起,冲突不断。凡是有条件参与北极调查的国家都不甘落后,各国都尽一切努力在北极占上一席之地,以期将来在北极问题上取得发言权。

南北极争夺战:权力与领土竞争

北极之争

1.南极争端及其法律地位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6块大陆中最后被人们发现的一块大陆,因此它有地球的“第六大陆”之称。南极大陆面积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158万平方千米,合起来成为南极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为一片连续的海水所包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大洋。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5℃,在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在寒冷的季节可达零下80℃以下。19世纪以前,这里几乎没有人类的踪迹。19世纪末早期的南极探险者们揭开了这块神秘大陆的面纱,此后一支支探险队相继进入南极,打破了南极的宁静,也给南极带来了主权纷争。

南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磷虾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蕴藏量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最高估计量为50亿吨,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人平均每人可拥有一吨磷虾;鲸类以蓝鲸、须鲸和南方露脊鲸为主,现在约有30万头;此外南极的海豹企鹅、鱼类、海鸟龙虾、巨蟹和海草资源也很引人注目。南极矿藏含量非常丰富。1966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查尔斯王子山发现了70米厚、100多千米长的带状磁铁矿。仅这一地区的铁储量就可供全世界使用200年。随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南极其他地方发现了铁矿。但是为了保护南极这块最后的净土,国际社会决定在50年内禁止开采南极矿产资源。南极大陆又是世界上平均高度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为2350米,内陆高原的平均高度为3700米。其实它的高度主要是冰形成的,如果剥去上层的冰,其高度将降低很多。所以南极大陆又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冰的平均厚度为1700~1800米,大陆内储藏冰的体积为2400万平方千米。所以说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仓库,世界上70%的淡水集中在南极。

190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对南极大陆西经20°~80°的扇形地域拥有主权,并成立福克兰群岛属地。1923年英国又代表新西兰对东经160°到东经150°的南极扇形地域提出了主权要求。以后又代表澳大利亚对东经45°~136°和东经142°~160°的两块扇形地域提出主权要求。英国的这一做法使得很多国家相继效仿。法国1924年将阿德利地(东经136°~142°)划归法国管辖,并于1938年将其范围扩展到南极点。挪威1939年正式对南极的德罗宁•莫德地(西经20°55′东经45°)提出领土要求。智利、阿根廷也于20世纪40年代对南极大陆提出了主权要求。由于离南极最近的国家智利和阿根廷对南极的主权要求区域大部分与英国要求的地域相重合,三国之间的矛盾迭起,冲突不断。50年代初在南极曾发生过小规模武装冲突和武力行为。英国曾因此在1947年和1955年两度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和阿根廷认为南极本来就是他们的领土,拒绝国际法院审理此案。

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本来也想在南极占上一席之地,但经过仔细的考察之后发现,南极剩下的无人问津的区域既贫瘠又难进入。所以他们干脆宣布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主权要求,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广阔的南极大陆上随便活动了。另外,日本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曾宣布过部分南极区域归他们管辖,但二战以后都放弃了。

由于南极大陆领土的纷争导致了各种矛盾的激化,如果主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南极有可能成为国际纷争的对象和场所。这就要求有一个国际条约来缓解各种矛盾和纷争。于是制定了“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体系”指什么

1958年6月起,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前苏联等12个国家的代表经过60多次起草会议,最后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1964年举行的第三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订立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并且为了解决在管理南极特别是保护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第七届南极条约协商会上建立了“南极特别科学兴趣区”。目前已经建立了25个特别科学兴趣区。另外,1988年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管理条约》。以上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2.北极海域争端(www.xing528.com)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接近800万平方千米。

自16世纪起,北极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探险家们,至19世纪末有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名探险者在北极留下了踪迹。进入20世纪后,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极不再仅仅是探险家的乐园,其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1937年前苏联飞行员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考察站,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开始了对北极资源的大规模的考察。现在已经探明,在北极的冰雪覆盖之下储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此外北极的铁、锌、银、金和铅矿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使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对其垂涎欲滴。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的关系,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国家便捷足先登,纷纷在北极占地开矿。享誉世界的芬诺斯勘的亚和亚和科拉半岛大铁矿就是在北极开发出来的,此外北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在军事上北极地区对周边国家和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58年和1963年美国和前苏联核潜艇分别在北极冰层下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并冲破重重险阻在北极点破冰而出。美国人和前苏联人以生命作代价在坚硬的冰层下、在兀立的浮冰之间浮出海面,不仅是为了寻求刺激,而且是用他们的生命验证北冰洋在战略上的价值。因为北冰洋海底地形非常复杂,潜艇潜伏在潮沟后面很难被发现。如果占据了有利地形,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掌握了北冰洋的地形,就可以说是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凡是有条件参与北极调查的国家都不甘落后,各国都尽一切努力在北极占上一席之地,以期将来在北极问题上取得发言权。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北极陆基站的数目迅速增多,尤其是以单一学科目标为主的小型站已连片成网。80年代以后,大型的综合观测研究站相继在北极建立起来。90年代,全球极地科学研究迈进了新的时代。1990年,美国、前苏联、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8个极地国家发起并签署成立了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来协调管理北极事务。随后又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瑞士和波兰7国相继加入。我们的邻国日本也不惜血本,远涉重洋,筹划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

中国是除了环北极国家外,距离北极较近的大国。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常常是把北极点和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北极的土著人为因纽特人,他们跟中国人一样也是黄皮肤、黑眼睛。据考证因纽特人的祖先与中国人血缘很近,最早的因纽特人可能就是从中国过去的。此外,北极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的自然环境。比如说,每年来自北极上空的冷气团和来自赤道上空的暖气团在我国上空交汇,是造成我国长江流域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我国也开展了对北极的研究工作。1995年5月“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登上了北极。

1909年,当皮尔里将军在北极点竖起美国国旗之时,曾经有人担心过美国人要占领北极。但一则由于北极不是陆地,而是冰封的海洋,并且随着海流移动,因而不适宜占领。但是围绕北极海域的陆地已为其沿海国划分完毕。而关于北极的领土主权问题,早年就存在着一系列的争议,如对挪威和丹麦有争议的东格陵兰岛,由常设国际法院于1933年判给了丹麦。目前涉及北极陆地的领土,包括岛屿的争论已基本解决,但对主张拥有北极领土的所谓扇形原则,仍是有争议的。

“扇形原则”和“扇形理论”最早是由加拿大议员1907年正式提出的,作为加拿大对所有北极岛屿主权要求的基础。加拿大议员声称位于两条国界线之间直至北极点的一切土地应属于邻接这些土地的国家。这一理论得到了前苏联的支持。如1929年前苏联单方面立法,以扇形理论为根据,主张凡位于北冰洋前苏联沿岸以北,在北极和东经32°4′35″至西经16°49′30″的所有陆地和岛屿,都是前苏联的领土。但扇形原则遭到了其他北极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挪威的反对。这一理论在国际法上也是缺乏说服力的。正如布朗利在《国际公法原理》一书中所指出的,扇形原则不过是一种粗糙的划界方法,而没有成为独立的法律规则。

在北极海域管辖权方面,北极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少争议。美国和前苏联在北极水域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加拿大则颁布了《北极水域污染防止法》,但他们都遭到了质疑。北极法律制度和南极完全不同,它不拥有一个完整的条约体系,而更多的是双边协定。唯一的多边条约是1973年通过的《保护北极熊协定》,由加拿大、丹麦、挪威、美国和前苏联共同签署。该协定旨在保护北极熊的生存环境,除科研目的之外,禁止捕杀北极熊。

1987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和深入。1990年,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立,1991年,北极国家首脑会议发表了《保护北极环境宣言》,并制订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可以预见,有关北极国际合作的多边法律安排即将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