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春
研究领域:公司金融、国际金融体系、兼并与收购、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劳动经济学、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等
全球通胀形势依然严峻。而在中国,通胀多了很多中国特色。中国目前通胀的原因有哪些?贸易顺差究竟是不是通胀的罪魁祸首?如何解决通胀问题?
就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明尼苏达银行业讲席教授张春。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有学者认为通胀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输入型的通胀和贸易顺差的增加影响了国内的供需关系;第二是外汇收入的增加导致了货币发行量的增加;第三是外资的大量涌入导致了通胀。你认为我们目前的通胀原因何在?
张春:在我看来,这三个原因都有,不能分割开来。
首先,是贸易顺差带来的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了货币发行量的增加。美国货币经济学家说过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原因是货币发得太多。
第二个原因是输入型通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导致我国面临极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但据我观察,进口比例不是很大,每年总的进口额大概十万亿元,其中有30%~40%可能和商品有关系,假如只从进口来说,影响并不大,最大的影响还是带动了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个原因是外资进来把商品炒高,但资本是有管制的,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
《第一财经日报》:针对这三种因素导致的通胀,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张春:针对贸易顺差造成外汇储备过多导致增发基础货币这种通胀,我国目前一直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等于把发出去的基础货币再收过来,还可以发央票,同样起调节作用。这种方法对解决货币多发是一种办法。
第二个解决办法是尽快让人民币升值。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采用这个办法,这对输入型通胀有好处,增发的基础货币也可以减少。但鉴于我国长期靠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出口能带动就业,目前我国还主要考虑出口企业利益。但要注意到,如果人民币不升值的话,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最终卖到国外去的产品一样会变贵。
第三个办法是让人民币走出去,让中国的老百姓到海外投资。我们现在是贸易顺差,有很多美元进来,如果这些钱可以投资出去,央行就不用增发人民币来购买外汇储备了。而且从长远来说,海外投资对老百姓有好处,收益高,还可以购买一些资源类的东西。(www.xing528.com)
《第一财经日报》:似乎我国目前只采用了第一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多大上调空间?
张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由银行承担成本,而且不让银行贷款出去,那很多企业融资会更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所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根本受害者是中小企业,我认为目前有过度使用的危险。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另外两种办法都没有使用?
张春:我们没有采用后两种办法的主要原因,恐怕主要是担心对出口会产生影响。
这个考虑有它的问题,以前是低汇率保出口,但低汇率会有通胀,最后还是会使得出口下降。我个人认为三个方法都要用,才能解决问题。
十年以后,美元会大大贬值,到时我们的外汇储备怎么办?我们等得越久,以后就会亏得越多。而即使是用第一种办法,只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持续加息。
《第一财经日报》:一季度出现的贸易逆差是怎么回事?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张春: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我估计不会是长期趋势,有季节性的因素。但如果顺差真减少了,汇率升值的幅度就不需要太大。假如说人民币汇率升值10%,按每年10万亿元进口额算的话,就相当于我们每年省去1万亿元,这些省下来的钱可以补贴给出口行业可能因此失业的人。
还有一点,如果人民币升值,美国人也不见得不能承受人民币升值的结果。1990年以后,因为中国制造的原因,美国很多东西的绝对价值一直在下降。现在即使人民币升值,美国也能接受并且应该接受,他们没有许多选择,因为中国制造的基础设施好,效率高,价格低。他们享受了这么久的廉价产品,现在该是他们承受的时候了。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现在是否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全球通胀问题解决的话,中国也就解决了自身的通胀问题?
张春:如果全球通胀的问题解决了,那也只是没有了输入型通胀。假如人民币依然被低估,依然依赖出口,依然超额发货币,那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会存在通胀压力。
以前问题没有显现出来,是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成本可以一降再降。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快,劳动力成本低,就可以保持低通胀,但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而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之快,劳动力不够,则必然出现通胀的压力。
我们现在还在用一些行政手段来对抗通胀,但那毕竟不是长期的办法。我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继续以出口为导向,而且利率和汇率体制不改革,大量积累外汇储备,通胀就还会持续。
(该文发表于2011年5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为王晓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