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为前提,以解决民族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重点,以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动力,强基础、育品牌、转机制,全面提升青海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一、文化信息服务基础建设积极推进
(一)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青海省以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州、县、乡(镇)和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优先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乡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先后投资3331万元的40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务已完成;3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已列入国家规划,目前6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建成。到2015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和所属各乡镇以及东部地区民族乡(镇)都建成一所乡镇综合文化站,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多样、实用高效、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青海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农(牧)家书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普及应用数字网络技术,改善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单位装备条件。实施藏区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每年为农牧区示范点新增一定数量的音像制品和影视作品。继续实施总投资1567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分中心、示范点建设,截至2011年3月,建成县支中心43个(县级覆盖100%),乡镇文化站140个(乡镇覆盖38%),村基层点4170个(村级覆盖100%)。自拍电视专题片103部,36.9小时;服务6.09万人次,举办各种活动2822次,为党员远程教育工作提供电视专题片30部;举办培训班19期,777人次。
全省共260支农牧区电影放映队,44部流动电影放映车,年均放映25000余场。青海农(牧)家书屋建设总投资2400万元,600所农(牧)家书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农家书屋460家,牧家书屋140家,为了使农(牧)家书屋发挥实效,青海省以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农家书屋重点目录为主,分别编制了适合农牧区和不同民族特点的出版物配送目录,包括农业科技类、少儿类、医疗卫生类、生活类、文学艺术类等图书。为每家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933种1568册、音像制品100种,订阅报纸3种、期刊4种;为每家牧家书屋配送图书1166种1556册、音像制品150种,订阅报纸4种、期刊3种。
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96.5万元,为农牧民1185个村办文化室、444个歌舞团和业余剧团、75个曲艺队等配发服装、乐器、音响、图书;“送书下乡”4年向全省基层图书馆配发图书22.48万册,价值261万元。“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使农牧民村办文化组织的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截至2010年底,青海有公共图书馆45个,博物馆18个;2011年底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将全部免费开放,让城乡群众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未来青海省将积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馆藏条件;扶持民族特色文化博物馆建设。做大做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规划建设相关专题博物馆,采取国家支持,实施免费开放。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
青海2010年全年出版杂志、报纸、图书分别为53种、27种和727种,出版量分别为305万册、9272万份和1016万册(张)。青海把少数民族文字新闻出版事业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省级和各州县民族语言类新闻出版机构的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扶持省级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建设。实施藏汉双语工具书及青藏高原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实施“经典名著互译工程”,计划每年编译出版社科学术名著、民族学人类学前沿名著、当代文学精品、汉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经典等丛书,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民族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实施民族文字图书报刊出版项目,力争十年内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种类数量增长30%。重点扶持藏族、蒙古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青海藏文报》、《青海党的生活》等报刊、图书和音像制品。支持建设全省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改建和扩建部分州、县新华书店和基层发行网点。
(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
截至2010年底,青海有广播电台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0.0%;电视台9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0%。为了巩固和扩大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青海进一步加强基层广播影视队伍建设,着重改善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译制和电影放映条件。增强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提高省、州、县广播影视中民族语言节目所占的比重,建成连通省、州、县的三级民族语言类宣传服务网络。做大做强青海藏语卫视频道,牢牢掌握藏区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加快安多方言译制中心建设,互助土族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要重视加强本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制作和译制工作。策划和打造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题材广播影视精品,加大对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录制、拍摄、译制和放映的投入力度。重点培养和扶持民营影视企业,扶持少儿类、科技类、文化抢救类、爱国类、动漫类作品创作生产。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
(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使用
青海省进一步加强各级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建设,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工作。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民族文字办公软件。“十二五”期间,将加快青海民族语言资料库建设,建成“青海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做好民族语言及濒危方言的普查和抢救保护工作,编纂出版《青海省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建立民族地区“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语言生活。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和层次。
(五)加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
完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实现珍贵民族古籍的分级管理。实施少数民族记忆遗产抢救整理工程,搜集整理出版格萨(斯)尔史诗、神话传说、创世故事、叙事长诗、民俗说唱、民歌民谣等一批重点少数民族口传古籍声像出版物和图书资料,推进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建立省少数民族古籍资料保护中心、口传古籍音像资料库、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开设藏文古籍数字图书馆,培育和扶持口传古籍传承人,扶持口传古籍之家。
(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进一步组织民族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馆、陈列馆和传习所建设。积极推进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特色村寨、古村落、民居民房和撒拉族篱笆楼。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向民族地区倾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抢救保护毁损严重、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资源。扶持创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打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扶持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地。
(七)培育和打造区域性群众性常规文化服务活动品牌(www.xing528.com)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强的民族文化项目,建设与“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在三江源地区,打造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三江源生态文化”、“格萨尔文化”、“康巴歌舞”品牌。在环青海湖地区,打造“贵德黄河梨花节文化”、“青海湖沙雕文化”、“祁连自然风情文化”、“门源油菜花文化”、“原子城红色文化”品牌。在柴达木地区,打造“昆仑玉文化”、“玉珠峰冰雪文化”、“茶尔汗盐湖文化”、“吐蕃历史文化”、“柴达木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品牌。在黄南地区,打造以民族工艺美术和民间文体节庆活动为内容的“热贡艺术文化”品牌。在河湟地区,打造以团结、和谐、交流、交融为特色的“湟源丹噶尔古城历史文化”、“互助土族安召歌舞文化”、“循化骆驼泉及撒拉族风情文化”、“黄河奇石文化”、“河湟民间剪纸艺术文化”、“回汉刺绣文化”、“清真饮食文化”品牌;加大地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唐蕃古道文化”和“丝绸南路文化”品牌。
创意和培育青海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以唐卡、昆仑玉、藏毯、民间刺绣、民族饰品、民族服饰等为龙头,逐步建设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基地、民族民间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优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以专业艺术团体为龙头,以民营演出团体为基础,争创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品牌。壮大民族出版业,促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创建名优品牌。大力发展艺术培训业,重点推进藏族、土族、撒拉族民族歌舞培训。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资源优势,促进旅游名省建设。市场融资,多方筹措,规划建设完善藏文化馆、互助土族博物馆、循化撒拉族民俗风情展览馆、倾力打造本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八)切实促进少数民族文艺事业
打造和实施“民族文艺精品”工程,策划推出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志类纪录片、少数民族电视剧,加强民族文字优秀文学作品、新兴学科民族文字著作、民族语经典歌曲、优秀民族舞台剧目的创作,使民族自治地方和各世居民族都有代表性文艺作品。近年来打造了京剧《天马歌》、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花儿音乐剧《雪白的鸽子》等有影响的少数民族艺术品牌。扶持少数民族文字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儿童影视作品,提高文艺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结合全省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举办全省性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全省各级各类文化或文学艺术奖项中,少数民族类作品获奖应占30%以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表彰范围,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扶持民族乡(镇)农村开展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扶持民族民间和农牧民自办文艺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着力推进群众性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健康发展。如组织花儿会、赛马会、那达慕、农牧民运动会、民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让农牧民群众就近方便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带动农牧民增收、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利用休闲广场、文化广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广场文化活动。发挥民间业余剧团、文化中心户、曲艺队等农牧民自办文化的作用,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普宣传、读书读报等活动。
二、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多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提倡的全民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倡议,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素质决定发展,你我共同努力,助推经济发展”的读书活动主题,努力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会用书,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思想再解放、观念再转变。
(一)大力宣传落实,营造读书氛围
青海根据全省读书活动的总体安排,专题下文对活动的主题、目的、阶段安排、工作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各单位、各部门均将读书活动纳入年初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排出日程表,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地县区以及社区、农村。一是抓“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发行,“读本”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要教材,是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的基本保证。省委宣传部坚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阵地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取得社会和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采取对农村扶贫户、城镇低保户及特困户免费赠送读本等方式,使贫困家庭都能参加到读书活动中来,确保读本发行人手一册。二是围绕主题,抓活动效果。在省、地、县机关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在全省上下形成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风气,营造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学习氛围,切实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群众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先进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方式,务求读书实效
1.读书活动进中心组。要求各级党委中心组将《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等作为学习书目,为每位县级领导干部购买《细节决定成败》、《于丹〈论语〉心得》、《大国的崛起》等理论专著。领导带头读书、带头讲课、带头调研、带头撰写读书心得,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读书活动进机关科室。指导党员、干部遴选一批“选修书目”,有针对性地制定阅读计划,适时举办读书辅导会、研讨交流会、点评讨论会等,加强心得交流,开展思想交锋,促进学用相长。全面实施“读书五个一”工程。即,规定每周一上午为全体机关干部集体学习时间,不得无故缺席;每个干部每天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每位党员干部精读一本书籍,内容包括党性修养、处世哲学、文明礼仪等;每人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每周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座谈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不定期对读书笔记进行检查。通过上述措施,使整个读书活动更符合职能工作特点,更贴近党员干部实际。
3.读书活动进镇村(社区)。通过组织观看关于党史题材的专题片,阅读关于科普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及居(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读物,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居(牧)民特别是党员增进对党情和国情的认识。组织各社区农村党支部之间开展学习交流、经验推介活动,达到开阔思维、增长见识、促进工作的目的。如,东关大街办事处东关社区党支部组织“读书进社区,党员来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八一路办事处泰宁社区组织“廉政文化进社区,社区读书月演讲会”活动等。二是举办家庭读书系列活动。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站和图书室为阵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借书读书服务,推介新书好书。社区中逐渐营造起处处是校园,人人当学员的学习氛围。三是开展“图书进社区”服务活动。大众街办事处先进村接受区委宣传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赠书3000余册,成立了村文化书屋,组织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八一路办事处康西社区举办了“邻里读书节”;韵家口镇开展了“浓郁读书风尚同享读书快乐”读书月系列活动;国际村社区举办“百姓讲坛”;韵家口镇互助中路社区联合辖区幼儿园,开展了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我最喜爱的科普读物”幼儿读书活动;八一路办事处康东社区与八一路小学联合举行了“作文改曲艺小品”学生自编自演自导活动等。四是在各社区开展了“四个一”家庭读书试点活动,进一步延伸了“图书进社区”。
4.读书活动进企业。在非公企业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依托“职工书屋”,发挥读书活动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史国情教育、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岗位技能培训、读书征文等活动,培育企业精神,陶冶职工情操,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5.读书活动进校园。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围绕“读书锻炼品格、学习成就未来”主题开展读书进校园活动,在小学生中倡导“讲一个红色经典小故事”的童心向党读书活动,在中学生中倡导“一周一次班级读书会,一月一个读书之星”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爱国爱校的热情,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党、热爱党、拥护党。学校是活动重要组织者和实施单位,利用班会、队会和活动课时间,采取集体辅导、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熟读读本,消化读本知识,围绕年度确定的主题,通过“读、写、讲、画”等各项竞赛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其次组织好区、镇(街道)两级读书竞赛活动。读书活动各项竞赛都是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方式进行,镇(街道)级以片为单位,县直以学校为单位,分别从班级、校级、分片比赛评选出校级、片级、区级优秀选手参加区以上比赛。通过层层筛选,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读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完善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各小校为学生下发了推荐书目。发动学生把自己和家中收藏的书籍拿到学校,充实班级图书角。由各班主任老师负责组织学生读好、用好该书。好书共欣赏,各班的图书角藏书可谓琳琅满目,开展借阅管理活动,举行了好书交换活动,同学们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畅游书海,各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四是征集读书心语。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读书节目,在学生中广泛征集读书心语活动。有的写读书的目的、有的写读书的益处,有的写读书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读书的乐趣。五是围绕读书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如八一路小学隆重召开了“文化铸精神、和谐满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表达了全校师生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校园和谐文化的渴望。晓泉小学利用国旗下讲话,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讲出了读书的重要,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长青小学开展了读书知识竞赛。表扬和奖励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回族女子小学举办了家长、教师、学生朗读比赛,比赛展示了家长、教师、学生的朗诵表演风采、反映出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显示了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育人理念。
6.读书活动进家庭。大力倡导机关党员、干部坚持每天在家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社区家庭中开展“四个一”家庭读书试点活动,即每个家庭拥有一个书柜,一百册藏书,订阅一份报纸,每人读书读报一小时。开展“父母赠我一本书,全家阅读三十分钟”读书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来激发全家读书的热情。
7.读书活动进网络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和新闻媒体这一平台,在已经开设的内部局域网上开辟“读书角”、“阅览室”、“QQ空间”等栏目,开展读书、荐书、评书活动。同时,借助新闻媒体鼓励机关党员、干部发表读书体会、读书感言等,开展读书征文评选活动。
读书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使全民读书教育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群众百姓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