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宗教资源开发与文化构建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宗教资源开发与文化构建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的足迹来看,宗教与文化向来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并互为因果。宗教与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关联。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宗教资源开发与文化构建

一、宗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宗教对少数民族影响大,程度深

据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信仰宗教的人数超过少数民族人口的55%以上,远超过汉族信教人口平均8%的比例。对部分全民信教的民族来说,宗教影响更是渗透于这些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统摄着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很多是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的,在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宗教起很重要作用。西北地区民族宗教信仰内容也同样丰富,但主要是以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信仰为主(见表5-12)。

表5-12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况

就信奉的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域来说,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两大宗教文化体系,同时尚有北方民族原始宗教与萨满教文化、藏族本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并存其间。就文化背景来说,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有北方草原文化类型、印度文化类型、波斯-阿拉伯文化类型、中原文化类型、罗马文化类型5种文化背景与文化类型,这些不同文化在西北地区相互影响、渗透和适应,或交替重叠、兼收并蓄和共生共处,构成了一个宗教文化生态系统

(二)宗教以多形态、多层次地存在于少数民族中

从宗教分类学角度讲,在少数民族中,原始宗教和高级宗教、地方宗教和世界宗教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既可以看到原始的宗教如满教、本教、东巴教,甚至更为原始的灵物崇拜等,也可以见到高级宗教、世界性宗教二者的深刻影响,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等。

西北是多元化的地区,从古代至今,许多民族先后信仰过萨满教、火祅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同时一个民族信仰两种以上宗教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西北宗教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多元宗教并存的宗教文化,各种宗教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都曾对各民族的文化产生过或隐或显的作用。

二、宗教对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的影响

西北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文盲或半文盲人口比例较高,导致人力资源质量偏低。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在全国来说都比较落后。教育程度及文盲比例,决定了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影响了人的阅读水平。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从业人员中,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从事教育、文化事业的人员相对不足,进一步影响了阅读文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的私事。涉及宗教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过去相比,现在许多人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尽管大多数人不信宗教,但对宗教不再持敌对和排斥的态度,不再把宗教信徒看做异己分子、反常分子。人们对宗教的印象和态度的转变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也说明宗教在社会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道德整合等积极功能。

近几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日益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但是在农村,即使是在那些比较富裕的农村,文化设施也普遍陈旧,甚至缺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之个别地区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不能很好地为群众办事谋利益。从哲学的角度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自她诞生之日起,如同其他人化的自然观念一样,宗教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知识符号系统,宗教一旦成为人们的世界观,就要影响人们在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于是,一些宗教活动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宗教组织传教方式灵活,其成员一方面用语言打动人,一方面用行为感化人,他们拾遗补缺的慈善公益行为,不仅在物质上给人以帮助,也在精神上给人以慰藉。

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社会多元化发展,使人们在升学就业、择偶,以及选择生活信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自由选择的机会,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就更容易产生心理冲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种种压力也在加大,一部分社会成员因此陷入了心理危机。据统计,目前,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的人群是孤独的老人、受歧视的妇女、无所适从的青少年和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遇到宗教,就极有可能投入宗教的怀抱。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宗教对西北的影响也随之扩大。一些人以旅游、探亲、留学、参加学术活动、投资等名义来到西北,实际上却带有传教的目的。另外,西北出国工作、留学的人员中有人受国外环境的影响而加入了教会,这也在无形中对国内的“宗教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信教地区及宗教场所的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

(一)西北少数民族信教地区及宗教场所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和把握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的宗教信仰现状以及民族宗教对阅读的影响,课题组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阅读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调研样本涉及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四个省和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和乡镇。

我国从调查数据看,所有调查对象中信教者的比例达到了76.1%,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占68.1%,汉传佛教占18.2%,藏传佛教占11.7%,道教占0.4%、喇嘛教占0.4,基督教占0.2%、天主教占0.1%。从历史的足迹来看,宗教与文化向来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并互为因果。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宗教,而宗教的发展,又成了一切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石。一方面,宗教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心理需要,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因此,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为宗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将伦理道德、哲学人生、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民俗风情等等熔于一炉,几乎涵盖文化的一切内容。另一方面,凡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就无一不渗透着宗教的影响。所以,宗教与文化总是相伴相随相得益彰。宗教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枝繁叶茂、源远流长;文化因其宗教的张扬而绚丽多姿、意蕴深刻、光彩照人。宗教与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关联。没有宗教,人类也许永远在野蛮时代徘徊,既不会有目前科技世界里的五彩缤纷,也不会有文坛艺苑中的奇花异卉。那么,从我们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的视角来说,宗教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阅读文化的构建应该也是互为影响的。

西北地区宗教信仰与全国相比较应该是比较集中的区域,为了说明这个宗教文化对阅读文化的影响,我们特地选择甘肃临夏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

临夏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内有22个民族共196万人,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回族以汉语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生婚丧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无不渗透着伊斯兰的义律,逐渐变成了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与当地的回、汉、藏等民族相融合,其生活习俗也大致跟回族相近。由于藏族、东乡族均为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分属于典型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宗教信仰是其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宗教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层面,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并成为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准则。从问卷数据中分析,当问及“您能阅读的原因”是什么事,有宗教信仰的其中有36.2%的人选择了宗教信仰原因影响,也就是说在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阅读时因为受宗教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宗教文化的差异对阅读观有一定的影响。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自1709年创建至今,在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经历了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论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性大型寺院,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拉卜楞周围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人们信仰藏传佛教,以藏传佛教领袖为精神领袖。这一地区应该既处在藏文化圈的边缘,也是与其他文化融会的前沿,考察当地藏族文化对阅读文化的影响,对于判断藏族阅读文化今后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当问及“您主要阅读的书籍是什么”时,86.7%选择了宗教经文类书籍。当问及“您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73.8%的人选择了宗教信仰。这些说明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对居民的阅读影响是巨大的。课题组在拉卜楞寺与对一个喇嘛进行访谈时,发现他的汉语说得很差,他说他目前正在学习汉语,看他手里拿的书,是一本注了拼音的小学生作文选。他已经在这个寺院里学习了将近10年,但他的汉语说的磕磕绊绊。而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喇嘛是具有了一定资格的僧侣,刚入寺院的僧侣其实只能算“和尚”,一般的僧侣在进入寺院之后,通常需要经过十五到二十年的学习和训练,然后通过“辩经”这一考察,才可以成为喇嘛。这个漫长的过程几乎跟我们从小学到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学习过程如出一辙。在这些佛教圣地喇嘛是很受藏族人尊敬的,且在藏族文化中,人们对有知识、学问渊博的人是十分尊敬的。因此我们要构建阅读文化,让喇嘛懂得汉字,阅读汉字读物是非常重要的。

从文化因素上看。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有的佛教、伊斯兰教等教中的教规教义、宗教道德、戒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劝人为善、清心寡欲、互助互济、乐善好施的思想,这些思想和美德与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以及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的思想是相适应的。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如佛教寺院,教堂,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都是文化遗址的物质部分,《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这些经书中包括的文化思想精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协调社会供给精神财富。所以,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有必要把他们推广阅读,这是有利于阅读文化构建的。(www.xing528.com)

(二)西北少数民族信教地区及宗教场所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对策

在临夏和夏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人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差,一些藏族人都希望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很好,这个想法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间交往机会的增加,商业和贸易活动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汉语,汉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经济活动的成败。因而,他们普遍认为“汉语表达能力”是聪明人、能人的一个重要表现。再如藏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在他们的文化中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存在适龄女童不入学现象,女性中途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宗教文化对阅读影响的角度来讲,对于阅读文化的构建除了前面提到的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广“双语”教育外,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积极推进文化图书进宗教场所工程

少数民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多,清真寺、道观、庙、教堂多,但是相当一部分宗教活动场所没有或很少有文化图书,“缺乏正版书、缺乏优秀书、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比突出,不利于阅读文化构建,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引领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对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有专人管理的清真寺、道观、庙、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图书室,配备法律和地方法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类、时政理论类、地方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类、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类、民族宗教类、科技生活类等七大类图书。工程可以逐年推进,每个图书室配备不少于1000种图书,初次配书可以掌握在350种左右,以后每年补充,每个品种配备2-5本,最终成规模。

“文化图书进宗教场所工程”的实施,不但可以解决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研修、生活、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阅读文化的构建,可以净化宗教活动场所的文化市场,抵御外来有害思想和文化渗透,还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守住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阵地,切实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有权利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只要语言,建筑,服饰,宗教,舞蹈等等这些构成文化主干的元素保存下来,文化也就得到了相当完整的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宽容的,但对某些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核心价值观冲突的东西是抗拒的。如中国的祖先崇拜,如果外来宗教文化接受这个传统,就能比较容易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互补格局,如果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就不太可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佛教就接受了中国讲求孝道的传统,而它的生死观念,又补充了儒道内容的不足。所以说宗教文化对阅读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一种文化须有一个集大成的中心,使万民景仰和仿效之,才能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步伐

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使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

【注释】

[1]王林华.平谷区教师学历教育状况调查[EB/OL].http://www.bjtde.net.cn/news.htm l,2009-07-09.

[2]张晶.经济观察[EB/OL].http://www.eeo.com.cn/Business lifes/Collumns/2008/01/23/91591. shtm l,2008-01-23.

[3]见“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4/24/c_121341147_10.htm.

[4]石剑峰.英国政府启动儿童阅读培养计划[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1):63.

[5]解玺璋.于丹现象:歧路亡羊与理性阅读[J].中国图书评论,2007(6):10-13.

[6]宫承渡.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7]柯平,闫慧.网络阅读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3~7.

[8]王余光,李雅.图书馆与社会研究述略[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2):4~12.

[9]杨学山.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情报学报,1998(2):85~87.

[10]朱峻薇.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杭州图书馆新馆剪影[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6):104~105.

[11]见时代转型,阅读永恒,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4/22/content_19879383_4.htm.

[12]刘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8(2):47-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