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播地,是信息的窗口。它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等重要社会职能,是公民终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校,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倡导社会阅读,开展读者活动是图书馆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是必然的[8]。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培养全民的阅读意识,号召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亲近书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与阅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作为地方的文化机构,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信息和文化的中心。如何引导和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阅渎,实现和保障人们的阅读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新形势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等文化事业部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来看,中国国民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图书购买力及阅读率也在国民平均值以下,阅读现状也就更不容乐观。作为西北少数民族区域信息中心和文化机构的图书馆,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图书馆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社会阅读服务保障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数据如表5-11。
表5-11 西北4省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建设数据
在调研中得知,其中大多数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不到10万元,藏书量不到10万册,馆舍远离人群集中区,因此读者借阅量有限。宁夏和新疆的农家书屋工程刚刚起步,国家农家书屋出版物的配置标准是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500种,其中科技类图书不少于30%)、报纸期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有条件的可增配一定数量的网络出版物。2010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辖5个地级市,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区总人口为630135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占34.77%;新疆一共有14个地级市、68个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平均下来其覆盖面有限,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根本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要。
图书馆发展读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经费建置便利获取图书的阅读环境,然而,图书馆国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市、县馆舍、设备都很落后,好多县因经济短缺,全年基本无购书费,只维持职工低工资。阅读文化构建的前提是增加民众阅读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则需要图书馆提供。但图书馆的图书数量、更新速度跟不上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节奏,因此图书馆与书店相比,可以说是备受冷落。
结合信息资源的开发,我们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方面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
1.统筹规划,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统筹规划、联合建设是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条基本指导方针,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国家信息化的一条根本原则和目标,只有共享才能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区域财力有限、人才比较缺乏、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和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情况下,更应走好联合发展的路子。这种联合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1)要加强区域内各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即西北地区各省区之间,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基础,根据自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需要,充分考虑相互之间地域、民族、图书信息资源等方面接近或相同的特点,建立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布局合理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2)要加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合作。要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图书馆信息业、信息服务的差距,积极引进和充分利用其他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防止本地区、本部门的“大而全”、“小而全”,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要加强本省区各行业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无论是专业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也无论是省级图书馆还是地、县图书馆,都要在保护信息资源所有者利益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求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实现资源共享。应加大力度完善馆际联盟、馆际合作开发文献资源、开展资源共享工作。打破各自为政的旧模式,以节省大量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联盟可增强购买力,尤其是增强购买电子资源的能力,分摊费用,共同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况且通过联盟也可以给信息源提供商施加影响力以降低电子资源的价格,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的运行环境。
2.开辟图书信息来源,挖掘现有资源潜力
(1)争取支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部门要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使之与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相协调,以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要广泛收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急需的和应用性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宏观经济决策、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发展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为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广泛的信息源。目前从各省区、县的实际来看,可以建立以省馆为龙头,市、县为重点、社区、乡镇为辅助的三级网络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把着眼点放在市、县网点的建设上,以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为重点,确保建设一处、开发一处、见效一处。
(2)挖掘潜力,开发文献资源。西北少数民族信息资源开发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服务于教育和培训;第二是前沿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服务于科学研究;第三是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服务于经济和商业[9]。特别是要进一步挖掘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源,并通过信息网络对其进行广泛宣传,以促进本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积极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业
(1)提升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在当前,要搞好以图书、报刊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借阅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报纸信息源我们认为不要让馆藏的报纸在墙角“睡大觉”,要将各类报纸上的重要文章和信息资料编成篇目索引和专题目录,同时做好搜集的基础工作,搜集知识性、实用性、科技性、经济性强的信息量大的文献,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2)大力开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从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开展利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业,针对农业养殖栽培、教育卫生、婚恋家庭等热点需求,搞好收集开发利用,使文献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本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例如图书馆可对记载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矿藏资源、医药、旅游、民间工艺服饰等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亮点,使资源特色化,使馆藏资源上规模、有特色、出亮点。发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业不仅是西北地区大开发的有力支撑,而且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开发能力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图书馆要对传统馆藏资源进行信息数字化处理。各级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采用的技术手段应该“因馆制宜”,目的是适宜保存,有利于服务普通读者。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要素,除购置大量商用数据库外,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中心,根据各馆资源特点和地方特色进行特色数据库开发,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资源特色的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
5.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地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况都不尽合理。首先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按时把图书馆的打开,让读者进来看看书,有的工作人员认为到图书馆工作就是养老,等着退休的。其次工作人员专业性差。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地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其他专业转到图书馆工作的。因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图书馆必须进行不断的业务素质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当前图书馆情报信息职能的认识。只有图书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形成图书馆信息开发的人才优势。所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应该超前进行,图书馆应积极引进人才或通过在岗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图书馆信息开发奠定基础。
另外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县级图书馆要实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发,就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但是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来看,一是地县级领导对图书馆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信息资源开发投入的大小。二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快慢决定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快慢。怎么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阅读文化的构建
1.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各地图书馆应结合自身情况,纷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读书活动,读书节、读书月活动,使各种活动成为各地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逐步形成品牌文化效应。如可以举办“好书伴我成长,悦读享受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可以举办“读书、明理、成才”系列沙龙;每周在固定地点可以开展“好书共享”跳蚤书市,可以定期举办“我与书的故事”诵读比赛、“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征文活动等等。通过举办一系列与阅读图书相关的文化活动,搭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出版发行单位以及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引领更多的群众爱书读书。
2.建设各种阅读平台
(1)建立“流动图书车”。以流动图书车、数字放映机等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可以解决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流动图书车”车体可以设双开门,车内设有专用书架、书柜,内置图书数量可以和一个农家书屋等量(大概1500册),涉及农业科技、哲学、社科、文学、励志、养生保健等各类藏书供读者借阅。图书馆流动图书车主要要面对街、镇、社区、村及部队和学校、企业,以服务群众为目的,解决基层群众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流动图书车可以采取定点服务形式,每月流动一次,采取现场办理借书证或押金借书等借阅方式展开工作。
(2)开设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从课题组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了解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县两级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基本没有使用,有些甚至没有建设。针对实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县两级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没有的要加快建设步伐,目前已建设的要注意维护更新供读者上网使用。来馆读者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实名登记后免费上网。对于未成年来馆上网阅读,馆内工作人员要做好监督,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让家长放心。
(3)建立“阳光书屋”。为满足孩子阅读需求,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图书馆图书馆可以尝试在部分小学、中学建立“阳光书屋”。书屋的图书全部由本地图书馆提供,定期更换,同时,本地图书馆将对该书屋运行及业务管理给予长期指导。
(4)设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设立于城市社区之内,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方便、快捷方面具有大中型图书馆不能替代的优势。城市社区图书馆可以作为市、县图书馆分馆模式建设。而面向偏远农村地区,推进“农家书屋”建设,送书下乡,免费为少数民族地区读者服务,让图书馆这道文化大餐真正惠及到农村农民。
3.网上图书馆的阅读指导
大力推进读书活动,必须重视信息化对于人们传统读书方式的深刻影响,适时创新读书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搞好网上图书馆的阅读指导首先要丰富网络阅读资源。其次加强网上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的网站和电子杂志、电子报刊,使网上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学习方式。
4.“一证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www.xing528.com)
“一证通”工程是由杭州图书馆首创。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本地区地区公共图书馆及一些特色专业图书馆,利用互联网与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基层服务点连接,形成图书馆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其目标是打破图书信息服务机构间信息资源、人员、经费、设施处于条块分割、分散管理、无法有效配置及统一管理的局面,实现地区图书信息机构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文献资源的大整合、大采购、大流通[10]。对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借鉴。具体做法一种是市(州)的图书馆每年资助各区(县)馆购书经费10万元(文献所有权归属市州图书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各服务点进行定期的巡检,促使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一证通”服务点均悬挂统一标志及规章制度,读者凭一张证,可以在市、县、区任何一家图书馆借还书。还有一种做法是学习广东东莞图书馆的做法,即通过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图书馆ATM等三级网络、五种形态的合理布局,大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多个分馆、多个服务站、几个图书馆ATM的服务体系,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方便市民的读书学习[11]。这样就可以形成以市(州)图书馆为中心、区(县、市)图书馆为分中心(分馆)、社区和乡镇(村)服务点为基础,互通互联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形成行业优势,从而构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资源服务与保障体系。
5.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图书馆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图书馆意识,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在以往宣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阅读宣传,大力宣传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馆服务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等内容,使更多用户熟悉和了解图书馆的职能、信息资源收藏范围、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二、农家书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2007年开始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2008年在全国全面开展,2010年底实现全国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的目标。2015年实现“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12]。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入带来了“农家书屋”的快速发展,“农家书屋”的建立有效地服务了农村读者和边远山区孩子的需要。“农家书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的信息资源开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阅读文化构建有重要意义。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
在农家书屋的“十一五”建设规划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大规模建设农家书屋。这一规划说明了政府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
目前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建成很多农家书屋:如甘肃农家书屋工程2010年将在已建成的13000余家书屋的基础上,新建1930家,以期覆盖甘肃90%行政村。计划在2012年底将建成17000余家,实现甘肃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其中临夏回族自治州建成424个,甘南藏族自治州建成220个(包括牧民书屋20多个)。青海省在2008-2011年计划建设3607家农(牧)家书屋,除2011年正在建设的1757家以外,其余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其中农家书屋2541家,牧家书屋1066家(藏族牧家书屋998家,蒙古族牧家书屋68家)。从2007年12月14日,宁夏新闻出版局在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张湾村建立第一家农家书屋试点开始至2011年6月宁夏共建成农家书屋2736个,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近5500万元,为农民群众配送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及少儿类图书共计415万册、各类报刊8万多份、电子音像制品24万多张。新疆农家书屋工程2007年启动,2011年6月已建成农家书屋7000个,实现了南疆地区全覆盖,共配送维、汉、哈、蒙、柯5个语种期刊35种,1.14万份;报纸46种,0.55万份;图书18012种,1102万册;音像制品2238种,82万张;配发图书架及报刊架21000个,标牌、播放设备等配套设备7000套。但是从目前已经运行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而言,大多数地区在建设标准上有着一刀切、模式化的倾向。西北的省、自治区在制定农家书屋的具体规划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仅规定由当地文化出版部门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购配置出版物,没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目前无论是当地政府、学界,还是业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均较少从这些地区的特殊性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没有更深一步认识到这些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人们的真正需要。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一些针对农家书屋的宣传报道、研究成果等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的,鲜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研究的报道与成果。这是目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缺失。这一缺失导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文化产品的配置与其他地区的农家书屋几乎毫无差别。这种脱离实际的建设使在西北少数民族中通过农家书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打了折扣。所以目前我们不仅要从数量上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建设,还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贴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精神需求的农家书屋。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在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在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其中核心问题是要解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看得见”问题。农家书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部分因素各地各级政府通过调整建设思路,加强书屋管理,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等措施正在解决。还有一些因素尚需上下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1.民族文字出版物严重不足
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少数民族群众阅读的出版物品种严重不足。例如目前新疆分别以维、汉、哈、蒙、柯、锡伯6种语言和文字出版图书、报刊、音像和电子出版物,是全国唯一使用6种语言文字出版的省区。各类民文出版物的出版基本上都要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己解决,但新疆的民文出版能力十分薄弱。近年来,由于购买力有限,民文图书印数不断下降,维吾尔文一般图书的印数只有两三千册,哈萨克文、蒙文、柯尔克孜文等小语种图书一般印数才几百册,锡伯文图书的印数最高才300册(教材)。民文出版量小价高,亏损严重,举步维艰,导致难以为农家书屋提供优质的、充足的、适合农牧民需求的各类民文出版物,这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面临的一大难题,亟待通过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幅提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文出版能力。
2.经费严重不足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财政经费困难,难以解决农家书屋管理维护的专项资金,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补助、书屋开放所需的电、暖等费用没有出处,致使农家书屋没有专人负责管理,难以保证经常性地向农牧民开放。
3.无专职管理员和固定的开馆时间
从调研情况来看,农家书屋大多是由村委主任、村文书兼职管理,有些是普通村民管理。他们缺乏经验,对书目分类、登记借阅等工作不熟悉。多数管理员都是义务服务,没有任何报酬,所以工作热情不高,有时间就开会儿馆,忙起来就铁将军把门。有的村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重视不足。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等检查一过,图书就被锁进了书橱,成了村里的一件摆设。根本没有对村民开放,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还有农家书屋这回事。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开发与阅读文化构建对策
1.加强宣传报道,扩大农家书屋社会影响
建立农村书屋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帮助农民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对此,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使书屋创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避免使民心工程成为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扎实做好农村书屋的舆论宣传工作。可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横幅、标语、村务公开栏、村民会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歌舞、戏曲等方式。积极做好农家书屋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让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书屋。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农家书屋公益广告,印制了宣传海报和主题扑克牌,通过农民群众的娱乐活动提高农家书屋的影响力,同时利用农村外墙广告宣传从农民中征集的农家书屋标语,如“农家书屋,农民的精神家园”,“农家书屋,农民乐,读书致富奔小康”等。青海省和陕西省则要求各地在出版物到达后,举行有当地党政领导和乡镇、村级管理人员及农民群众参加的书屋启动仪式,并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报道,大力宣传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结合近年来每年举办的“宁夏读书月活动”,策划并由宁夏卫视制作了宣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两则公益广告。从2010年4月起,这两则公益广告开始在宁夏卫视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持续播出。播出后,社会各界反映很好。各省区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了农家书屋,但其并没有成为各地乡村的热点,所以我们要继续加大宣传,让农家书屋这项惠民工程深入县乡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心中。
2.图书配置在标准化基础上兼顾多元化
建设农家书屋,除了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要求在硬件设施及软件方面需要更加规范之外,我们认为,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吸引受众的最关键因素是其内容配置的适宜性──适宜农民的接受水平、适宜农民的使用范围、适宜农民的多元精神需求。课题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很少去农家书屋,除了锁着门、路较远、不识字等一些主客观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内容的不适宜方面。课题组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通过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调查,将群众的需要与专家的意见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国情相结合,重点进行三个方面的内容配置。
(1)专业类、大众类、教育类图书兼顾配置。课题组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农家书屋调查时,从借阅记录发现,借阅较多的图书集中在小说类和农业科技类方面。可见农民不是只看科技读物,现在农民的闲暇时间多了,更喜欢小说等文艺类读物。所以,在配置农家书屋的图书时,应该将适合农村读者阅读的农业专业类、大众类、教育类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农技出版物的配置要有针对性。处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农业技术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在配置这方面的内容产品时应该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不要配置一些毫无针对性的农技类出版物。比如青海游牧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就不要配置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出版物;再如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的村子,配送实用技能、业务技能和生存技能类的图书,以减少他们外出务工的盲目性,提高其外出务工的适应性。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地区多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搞好农家书屋的信息资源开发和阅读文化构建,增加农家书屋的人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农家书屋的内容配置应有相当部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出版物。农家书屋建设中适当配置一些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些解读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历的图书、反映当地社会发展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使用当地的语言录制的文艺作品、音像制品等。通过这些出版物来传承民族文化,这样一方面既弘扬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减少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做到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农家书屋的兴趣,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文化构建。
(3)配置一些富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出版物。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较为频繁,人们的思想较为复杂。面对这种情况,农家书屋又肩负着另一特殊使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除了配置农业技术方面的图书之外,还必须针对当地的民族宗教发展情况配置一些引导当地群众正确认识社会现状的出版物提供了现实依据。
3.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群众需要的出版物载体
(1)根据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考虑出版物载体。对于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而言,比如甘肃的保安族、撒拉族等农家书屋宜尽量建在学校附近,产品配置应尽可能倾向于本民族语言的电子音像制品以及少儿类图书。因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从入校起基本上接受通用的汉语言文字或者是双语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当地成年人的需要,也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对于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如新疆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应尽可能地配置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物、少数民族语言类的电子音像制品,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对于既没有自己的语言又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而言,配置出版物的载体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的模式进行。
(2)根据阅读能力来考虑出版物载体。少数民族的文盲率相对较高,人们的阅读能力相对较低,良好的阅读习惯尚待养成。而在农村,农民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还是电视,其次是期刊,最后才是图书。从这样一个实际出发,在配置农家书屋的内容产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如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民族而言,可加大纸质出版物的配置比例;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阅读能力相对弱的民族而言,应加大群众易于接受的电子音像产品的配置比例。当然,配置电子音像类产品,应相应地增加电视机、影碟机等硬件的配置比例。课题组认为各地在配置农家书屋的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文化水平、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有区别地配置产品,而不是一刀切地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原则上规定的出版物比例去配置。同时,要及时更新“农家书屋”的图书,使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好学好记,确保农民学得懂、用得上,保持书屋对农民朋友的吸引力。
4.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解决农家书屋的服务管理
为乡村“农家书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是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农家书屋资源的传播利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各级政府应该为农家书屋增加人员编制,具体做法是在每个村设置一名文化推广员来专门负责农家书屋工作;解决“农家书屋”的场地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农村文化大院、农民夜校、中小学、图书馆(室)等都是“农家书屋”的载体,因此加强上述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就解决了农家书屋的场地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资金,所以农家书屋的信息资源开发和阅读文化构建最大的问题实际也是资金的问题。
5.依据书屋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1)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读书活动。卫星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是经济、交通欠发达地区在获取文化资源上最有效的途径,依托其信息快速传递的功能,结合开展读书活动,使农民形象地了解和掌握农技、生产和生活知识;运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党员电教等丰富的资源搭建平台,利用看视频、听讲座等方法,将枯燥的文字材料形式转换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农民群众吸引到书屋中去,改变“农家书屋”沉闷单一的形式,充实内容,增强吸引力,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2)结合各地村民娱乐活动开展读书活动。结合各地村民娱乐活动开展读书活动,如在书屋中开展读书竞赛、招聘、技能培训、读书致富成果展示等活动,这样既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激发了农民的读书兴趣。还可以结合镇(乡)村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开展读书活动。为镇(乡)村干部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提供了平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农家书屋,一定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农家书屋的数量建设和质量建设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在普及农业技术、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从农家书屋建设的源头—内容生产环节下工夫。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阅读水平、不同的实际需要使受众更加细分,出版物更加“碎片化”,这一方面为出版者在内容选择上带来难度,另一方面为出版者在内容制作上带来较大的成本,经济效益会不甚理想。在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各类文化单位也在转企改制,出版者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急迫。这就要求政府从公益性角度加大投入,从源头上予以支持,保证农家书屋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的质量和适应性,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传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能够得到传播、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