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信息资源收藏机构概况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信息资源收藏机构概况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西北各省(市、区)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收藏机构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各省区的特色馆藏情况来看,主要收藏基础来源于当地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环境,由于西北五省区中少数民族比例较中、南部偏高,在地方馆藏中也能发现比较具体和特色的地方民族信息资源。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信息资源收藏机构概况

一、传统文献信息资源

(一)文献信息资源收藏机构及其馆藏数量

西北地区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单位主要集中在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之中。近年来,针对这些机构的软件、硬件投入得到重视,投入资金也在逐年加大。传统文献收藏机构得到了一定发展,从西北五省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陕西省处于第一,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数量较其他四省区高。宁夏、青海两省区则相对落后。当考虑到地域与人口因素,更为客观的比较后,青海省的整体收藏机构和馆藏数量是明显落后的。综合西北五省区的数据,通过与全国总量的比例,很明显,整体比例偏低,各个机构数量均只占到全国总量的一成多而已(见表3-1)。

表3-1 西北各省(市、区)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收藏机构(截止2009年年底)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从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数量来看,西北五省区的整体馆藏水平也是偏低下的,不仅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广东,也低于西南地区的四川。公共图书馆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3.15%,藏书总量也仅占6.5%。(见表3-2)

表3-2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情况表(截止2009年年底)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从西北各省(市、区)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收藏机构和藏书量来看,西北地区文献资源主要分布在少数大中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高校是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以甘肃为例,其分布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省19所高校有16所设在兰州。甘肃省文献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空间上,研究级学科文献客观地集中在兰州地区少数几个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高校图书馆中。在统计的74个研究级学科文献中,有25个学科的研究级文献属于兰州大学图书馆,24个学科的研究级文献属于西北师大图书馆,11个学科的研究级文献属于兰州医学院图书馆,10个学科的研究级文献属于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仅这4所高效图书馆就集中了74个研究级学科文献的77%。[1](高校图书馆研究级学科文献存在交叉。)

(二)各省(区)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特色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虽然其文献在数量、种类方面不如东部地区,但是西北地区多元性的文化为西北文化培植了他者无可比拟的天然土壤。在南北丝绸之路上遍布丰富的历史古迹,如敦煌、西夏吐蕃西凉众多古国遗迹,这些地方的历代珍稀文献,西北地区图书馆多有收藏,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体现着应有的文化价值,形成了东部地区所没有的地区文献特色,而这正是西北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挖掘的地方。

西北地方文献12587种,包括:敦煌学及其研究史料,汉简及媾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地区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区文物的研究考释资料,古籍善奉等,共1213种、6万余册。宋刻本《汉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等在历代书目中均罕见,明刻《沈隐候集》为明代各本之祖,《永乐南藏》、文朔阁《四库全书》均为珍品。

甘肃:拉卜楞寺藏经楼现存近2万块经版、6.5万余部经卷、典籍、图书、资料等稀有珍品,是中国藏传佛敦寺院中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丰富、最齐全、最集中的文献基地

青海:青海地方文献6000余种,善本中唐敦煌卷轴、明清精椠、善抄、稿本批本较为珍贵。

宁夏:宁夏地方文献2245种,回族伊斯兰教文献318种。宁版图书1782种,宁版报纸50种,宁版期刊257种。(www.xing528.com)

新疆:新疆少数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西域史料约500种;13-19世纪初的察合台语文献;西北地区及独联体中亚五国的农业文献。文种: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

陕西: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历史文献;陕西地方历史文献,尤以反映周、秦、汉、唐时期历史状况文献为最;善本中的400种17308册列入《全国善本书目》,明版《襄阳郡志》、《三原县志》属全国孤本,另有宋元刻奉《碛砂藏》、元代建阳刻本《增刊校正王状元集分类东坡先生诗》等珍本。

从各省区的特色馆藏情况来看,主要收藏基础来源于当地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环境,由于西北五省区中少数民族比例较中、南部偏高,在地方馆藏中也能发现比较具体和特色的地方民族信息资源。可以说西北地区在文献资源方面,有着东部地区所没有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研究历史、了解西北地区的非常重要的资料,也是让西北地区走上世界信息轨道的通行证,这些将为西北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新的希望。

二、现代数字信息资源

与传统的藏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相比,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献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献不仅有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还有光盘型和网络型,各类文献并存,相互补充,结构呈现多元化。

(一)电子文献与网络文献

电子计算机技术使文献有了全新的载体,如磁盘、光盘和Internet等,各种信息通过键盘录入或扫描、手写、语音录入等方式存贮在磁盘或光盘上。电子文献即指以社会普遍信息化为基础,用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介质中,并通过计算机或网络通信等方式表现出来,包括电子期刊、电子杂志及软磁盘、只读光盘和交互式光盘等。电子文献比起纸质文献来,具有占据空间小,存贮量大,检索方便,传输迅速,易于复制,可以长期保存等诸多优势。

目前,电子文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文本文件形式和图形文件形式。文本文件是把文献典籍或各种信息和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转换成数字形式而形成;图形文件是通过扫描的方式输入计算机,以真实的图像存贮形式而形成。文本文件形式相当于纸质文献的排印本,而图形文件形式相当于古籍的影印本。因此,电子文献借助计算机阅读,仍然是一种非常直观的信息载体。电子文献是信息载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加强协调沟通,避免重复研制开发。特别是要加强传统文献研究各领域和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与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大力合作,共同研制电子文献。

网络文献是指在Internet上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依附于网络计算机存储设备并且以在线存在的信息单元或信息集合,网络文献包括文件、数据库、主体目录以及超文本文件等。正因为有了Internet,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现实。人们把各种图书资料信息转换成电子文献,通过Internet传输给读者,读者可以安坐家中而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二)西北各省(区)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概况

目前,西北各省区的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建设工作,主要集中于各级图书馆及文献保存单位。

宁夏图书馆采用先进的网络、数字、通讯、多媒体技术,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数字图书馆存储、加工、管理、服务体系,属于数字图书馆,读者在区内的任何一个市县都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果读者在吴忠市出差,只要打开宁夏图书馆的网页,检索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就可以在网上查阅,预约借书,回到银川后就可以完成借书的所有手续。宁夏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既能和全国数字图书馆网络中心相连接,也能将其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全区23个地、市、县的图书馆,从而形成检索和服务一体化的网络中心,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宁夏图书馆新馆二层电子文献阅览区有近200台的电脑,主要供读者阅读电子出版物、查阅网上信息资料等。还配有服务台触摸屏、磁盘存放柜、打印机等设备,条件均优于一般阅览室。

新疆图书馆的电子文献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拥有电子图书20万册。有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库2005、2006年资源,包含理工、农业、医卫、电子与信息、文史哲、政治军事法律、政治与管理、教育社科类等2654678篇文章。资源共享网上资源分为农村版和社区版。农村版资源包括:缤纷舞台22部视频舞台艺术;小戏集锦包括70多部视频地方小戏;名家讲坛包括20多部视频讲座;网上期刊包括20多种全文期刊;网上书箱包括社会公益捐赠图书493部;社会机构提供图书1886部;老电影包括6部抗战影片。社区版资源包括:缤纷舞台22部视频舞台艺术;名家讲坛包括40多个视频讲座;网上书箱包括社会公益捐赠图书493部;社会机构提供图书1886部;老电影包括6部抗战影片。

陕西图书馆设有20余个借书处与阅览室,并设有报告厅、多功能厅、展览厅、多媒体教室、读者餐厅等,面向广大读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展览、影视音乐欣赏、教育培训与生活服务;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开展全方位的高层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信息数字化加工制作服务。2009年,陕西省图书馆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进行业务管理与服务,为读者高效利用图书馆和图书的防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为了实现数字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全民共享,创造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陕西分馆于2009年9月16日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数图分馆合作项目的进行和持续发展。同时,陕西省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走在西北前列。陕西省图书馆自2001年新馆开放以来,不断增加馆藏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努力提高读者服务水平,陆续向广大持证读者免费开放方正APABI电子图书、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龙源人文电子期刊、维普考试资源系统等多种数字资源。截至2010 年2月,陕图数字资源主要有:陕图方正阿帕比(Apabi)电子图书系统、陕图同方CNKI数据库系统、陕图万方数字资源系统、龙源人文电子期刊、维普考试资源系统、慧科新闻系统、中外专利数据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