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的阐述是: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我们常常将营销比作是一门艺术,如同艺术没有止境一样,营销没有一套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总在不断地探索、追求着一种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适合企业的营销理念。
既然如此,营销怎么学?有人满怀激情,捧着营销学巨著钻研,恨不能通读国内外知名的营销学说,然而这些人大多不得要领,除了夯实理论基础、增加谈资和吸引他人的羡慕目光外别无它用。
孙子说:“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致力于营销行业的同仁们,如果不想做一个学院派的理论家,请放下自己的虚荣心,抬起头来,瞄准市场和行业的趋势,向实战中走来的营销人学习。营销永远没有固定套路,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才是王道。
谈及营销,就不得不提格力的名字。格力俨然成为当今中国民族企业在营销领域的一朵奇葩,它的营销模式被众多专家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
解读格力成功的关键,不少人都将其“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列为第一因素。其实,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与格力营销成功的真正原因相去甚远。
实际上,真正驱动营销这个枢纽转动的力量,存在于市场的本质——顾客的认知中。产品的“定位”,也就是顾客对产品所持的看法,才是决定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格力之所以能在空调市场独占鳌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顾客心目中,格力已成为“空调”的代名词,是“空调专家”的象征。单凭这一点,它的对手们便难以撼动它在空调市场中“老大哥”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格力窗机一枝独秀,“在市场上,一提窗机,人们都会想到格力”;在分体机渐领风骚时,格力又及时推出世界领先水平的“空调王”,“这在中国空调史上是首次,被媒体炒得火热,具有不俗的市场号召力”;1994年,格力排名已经上升到全国第二位;1995年,格力又以微弱优势超过了昔日中国空调业领航者——春兰,从此将冠军揽入怀中并一直保持至今。1997年,格力第一家股份制销售公司在湖北成立,此时“好空调,格力造”这句简洁明快的广告语已是家喻户晓。(www.xing528.com)
格力总裁董明珠认为,营销是一门关于诚信和智慧的学问。除了定位准确,格力在技术、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营销水平。
“厂商双方真正是一种典型的‘博弈’关系,”董明珠直言不讳,“我们与经销商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跟经销商合作,你首先得认识到他们是趋利的,并肯定其趋利的正当性。”格力董事长朱江洪也说,经销商“有奶就是娘,奶多娘就好,奶少就踢开”是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护好经销商的正当利益。“股份制”绝非保证经销商利益的灵丹妙药,厂商关系大多时候都在进行微妙博弈。
市场营销是长期的游戏,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那些没有参透格力之道却匆匆模仿其模式的企业,纵然能暂时有所收获,却难免会因积累不足、后继乏力而一朝瓦解。
很多营销人经常为寻找克敌制胜的招数而头疼不已,其实他们缺少的是对企业营销原点的追溯,以及对企业营销水到渠成之规律的探究。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营销人在花了很大的力气帮助企业进行产品推广后,终于赢得市场认可、启动市场消费,然而由于忽视了企业营销的原点,一波消费热潮过后,二次购买不足,口碑传播乏力,企业前期巨大的营销投入,达不到垂之久远的效果,却有“付之东流”之憾。
当然,我们不必把格力“模式”弄得那么玄乎。复杂到极致就是简单。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都花在自己致力追求的事业上,那么你一定会比那些心猿意马的业余“营销”玩家做得更好,你也一定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
董明珠说得好,“越是单纯的东西,越是需要一个人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捍卫它。它需要疯狂的热情去浇灌,也需要坚强的内心去支撑。为单纯的信念而生活,总是美丽而动人的”。这固然是董明珠对生活的感慨,用在营销上也很贴切。
营销人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行动执行力。精妙的思想,唯有通过行动去完善和演绎,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变则通,通则久。营销发展日新月异,营销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希望格力营销模式的星星之光,能照亮更多营销人前行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