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教学设计方案】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本章引言说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非偶然,是为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说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政治、经济因素。
利用纪录片讲解七七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内容,通过分析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重强调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使学生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通过回忆中共在华北事变后为实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采取的措施以及西安事变和平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可能性。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抗日统一战线确立的经过。
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内容时,可补充早在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方面递交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有关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提出了三项主张和四项承诺。三项主张是:“(一)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需切实的迅速的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三)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首先需切实救济灾荒,安定民生,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四项承诺是:(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的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让学生评价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在评价时,教师应强调指出,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
讲述正面战场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全面抗战爆发后,进行的主要战事、战争特点以及结果。教师适当提供相关历史图片。
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图片、纪录片或当事人的回忆等资料。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及其所起的作用。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日双方的国力、备战状况、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来分析战争失利的主、客观原因。在评价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国打了败仗,但是,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欲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建立巩固的大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使日本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应肯定国民党在抗日防御阶段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而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要求学生掌握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利用动画讲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引导学生从国民党、共产党的阶级性来分析国共两党实行不同抗日路线的原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防御阶段的战况以及结果、国内外环境,分析、预测抗日战争以后的发展趋势,每组派一人说出本组所得结论并讲清原因。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写作的背景,掌握其观点,正确评价其意义。
小结:
由学生总结概况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2.南京大屠杀
3.太原会战
4.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
2.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1.背景
2.结论及其依据
3.意义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各自实行了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势怎样?
教师指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中国军民一年多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但当时中国方面也还没有发展壮大到可以立即驱逐日寇出中国的力量,因此,抗日战争也就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1.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首先让学生回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第一节所学内容分析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从日本方面看,战线过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以及日军受到抗日根据地的牵制和威胁;从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敌后抗日力量的壮大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斗争的过程。因此,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也不会亡国,处于一种相持状态。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2.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教师应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战略方针。战场形势的变化,日本已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迫使其改变战略方针。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战略方针的原因。一是日本陷入长期战争,无力大规模进攻;二是抗战初期,日本认为国民党是主要的对手,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日本侵略者认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是其主要威胁,于是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在这里,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改变对国民政府的策略,只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包括经济上掠夺“以战养战”和扶植伪政权“以华治华”政策,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日本的侵华战略方针。
3.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利用相关历史图片和录像讲解汪伪政权建立。可提出: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指出,产生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加速了国民党内的动摇和分裂,出现了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充当汉奸的事件。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工具。日伪勾结,使中国的抗战更为艰苦困难,也使国民党内的抗战态度更加转向动摇和消极。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经济掠夺的目的。
使学生明确,日本在华侵略的扩大,国内资源已无法满足其战争的需求,其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资源。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寇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侵略战争的物质基地,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因此,它的掠夺是全方位的,从农业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从金融业到劳动力。了解其掠夺的方面,也就容易把握其掠夺的具体表现。
2.疯狂的经济掠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由学生归纳回答。要有条理,概括准确。并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史实的认识。老师再就“统制事业”、“伪币”、“储备金”等专有名词作一定的解释。
三、推行奴化教育
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讲解。
首先,要点明推行奴化教育与其他侵略方式一样,都是要灭亡中国。其次,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出奴化教育主要措施。再次,由学生归纳出奴化教育的目的。
在这里可以提出现在日本政界少数人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与日本法西斯在华推行奴化教育有何共同点,让学生讨论。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利用图片,突出日本法西斯在沦陷区统治的残暴,手段极其残酷。沦陷区人民过着一种非人的亡国奴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对法西斯的憎恨,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同时,还要指出,在沦陷区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小结:
由学生归纳、总结,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战争有了怎样的变化?日本侵华的整体战略方针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2.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3.汪伪政权的建立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www.xing528.com)
1.经济掠夺的目的
2.疯狂的经济掠夺
三、推行奴化教育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一、国民党政策投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利用图片《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图片讲述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反动方针的背景,理解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
让学生分析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有何历史影响。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针对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以及制造反共活动,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二、皖南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新四军的组建,并利用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让学生分析国民党会制造皖南事变的原因。并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其成效如何。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适当补充。
讨论: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将会给中共的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利用纪录片讲述豫湘桂战役。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同时,也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虽然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是,由于其战线拉得过长,兵力更为分散,使日军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敝,农村经济的衰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二、皖南事变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难点: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使学生清楚本课内容的历史背景。
一、百团大战
讲解百团大战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原始材料或纪录片,分析百团大战的背景和目的。另外,教师还应使学生明白,百团大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作战方式是以破袭战为主,仍是八路军一贯的作战原则。战斗经过可结合教材地图略讲或放映有关影像资料。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纪录片或相关历史图片,以增强其感性认识。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在讲述“三三制”政权时,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注解,分析: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代表社会哪些阶层的利益?而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政权代表哪一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历史的倒退吗?在学生思考、讨论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力量等方面来分析。之后,让学生回答:“‘三三制’政权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建设有何意义?”“‘三三制’政权与国民党政权有何本质的不同?”使学生明了“三三制”政权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在指导学生学习减租减息土地政策时,应引导其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作比较,从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加深学生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理解。并以此说明党的政策是随着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讲述整风运动时,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其背景、时间、性质、内容、方针、方法、目的、作用。最后使学生明确,为克服根据地的困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是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中心环节,分别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四、中共七大的召开
引导学生回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豫湘桂大溃败,说明两条不同抗战路线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有关历史图片、纪录片讲解中共七大的内容。讲解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的关系:整风运动为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七大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整风运动成果的检验和总结。还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使学生明确“胜利”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道路;“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五、日本无条件投降
利用当时的漫画,让学生从国际形势的发展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在讲解日本投降的经过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历史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小结:
由学生总结,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进行了哪些努力?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
二、乱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政权
2.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大生产运动
4.整风运动
四、中共七大的召开
1.历史背景
2.七大的召开、内容、意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l.日本的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