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一历史教学案例:国共对峙与国民政府统治

高一历史教学案例:国共对峙与国民政府统治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一、德育渗透点国民党统治前期发生的新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国民党残暴的特务统治之下,陈延年、彭湃、蔡和森等革命志士为了中国的富强和崇高的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学生认识和学习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高一历史教学案例:国共对峙与国民政府统治

高一年级下学期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教学设计示例】

一、德育渗透点

国民党统治前期发生的新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民党残暴的特务统治之下,陈延年、彭湃蔡和森革命志士为了中国的富强和崇高的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学生认识和学习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

1.学法:

(1)通过自学,能大概理清本节课的主要子目及相互关系。

(2)学会找出相似、相同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与个性

(3)通过自学,要能认识到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各项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

(4)课堂上积极思考,能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方法。

2.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A教师以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引入新课。

B启发学生思考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措施主要涉及哪几个大的方面?学生进行归纳,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来从整体上掌握本节内容。

C关于政治方面,内容较多,适宜依织据本多方面地分析各事件及相互关系,不宜再补充其他内容。

D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本节的主要内容,提问: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各种政策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理解。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宁汉合流”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4.东北易帜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

3.“改订新约运动”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教学设计示例】

一、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学法:

(1)注意中共在各次斗争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有利有力的斗争策略,不断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2)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学习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革命战争时期,争取战争的胜利是所有工作中的中心工作,其他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为其服务的。

4.解决办法: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1927年的三大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探索。尽管斗争是曲折的,但就是这种曲折的斗争,才使毛泽东等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才使红军壮大,根据地增多,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的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主要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理解。特别要强调它的理论、实践意义。

(3)关于土地革命路线

应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反封建斗争、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而总结的政策、方针。它包括了党在土地革命进行中依靠谁、打击谁,要达到什么目标。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学生回答引入新课。

2.1927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召开的八七会议有何意义?学生看书后领会、理解会议内容,回答教师的提问。

3.如何认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什么说它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补充。

4.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有何体现?

5.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剥削的因素吗?学生看书,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回答,或许需要教师纠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展示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18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妥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二、“一·二八”事变

展示有关“一·二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

通过展示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图片,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述福建事变时,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以及事变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www.xing528.com)

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反蒋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反蒋抗日是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响

二、“一·二八”事变

1.“一·二八”事变

2.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的抗日宣言

2.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a.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3.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抗日反蒋斗争

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福建事变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回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推行的独裁政策引入新课。也可以放一段工农红军长征的影视片断或“长征组歌”,直接切入课题。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展示蒋介石手书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原文照片。引导学生回忆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使学生了解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内背景。由学生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字面含义,理解“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实质,即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发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维护其反动统治,消灭革命力量。

在讲述“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时,提问: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为何没有造成这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王明“左”倾错误当时在国统区、根据地推行的表现及危害。

指导学生分析对比,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共同点,说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也有胜利的可能。提问:造成这种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演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演示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长征初期,王明“左”倾错误仍然危害着红军的战略转移。由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采纳,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出示遵义会议会址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遵义会议上的斗争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能够得到肯定?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阅读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继续演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了解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师的地点。讲清长征结束的标志。由学生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重要会议和决策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表明中国共产党已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重大问题,这种成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和总结实现的。这次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党中央的领导出现了很大的改观。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通过讨论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一页。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2.红军粉碎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1.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第五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是如何逐步扩大对华侵略的,然后指出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由此引入新课。

一、华北事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日本侵略华北的意图是什么?什么是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是如何处理华北事变的?有何影响?

在分析华北事变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这一事变对中华民族、国民党政府内部、以及英美帝国主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瓦窑堡会议

提问:华北事变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革命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中共提出抗日统一战线的背景。

向学生介绍,华北事变发生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尚未完全结束,王明起草并发表的“八一宣言”。由学生分析教材中“八一宣言”的引文,了解宣言的核心内容。并评价“八一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强调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从土地革命战争以来对国民党政策有了明显的转变。

要求学生掌握中共是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在讲解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领导权的归属,使学生认识到:此时中共对蒋介石的政策正处于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的过渡时期

三、“一二·九”运动

播放录像《一二·九运动》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一二·九”运动有何特点?它与“五四”运动有何根本区别?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适当归纳。“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学生运动。它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都是在国难当头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五四”运动是学生自发掀起的,“一二·九”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一二·九”运动还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四、西安事变

观看《西安事变》的纪录片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

让学生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分析西安事变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如果你是张、杨两将军,如何处理蒋介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师指出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和平解决实现了团结抗日,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对于推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一、华北事变

1.华北事变和《何梅协定

2.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l.“八一宣言”

2.瓦窑堡会议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三、“一二·九”运动

四、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2.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形势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