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
300年前,安溪茶农在群山之中找到了这株神奇的植物,在数百年间,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延续了品种的纯正。一泡好的铁观音,集中了“天、地、人、种”四大要素,以致产生无可名状的“观音韵”。
闽南乌龙至今还未找到比铁观音更好的替代茶种。
“5000元。”陈双算小心翼翼地报出了一个价格。陈双算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他看着找上门的香港茶客,心中有些紧张,盘算着对方还价到两三千元就卖了。但香港人把杯里的茶一饮而尽,说:“好啊,有多少?”陈双算说,5分钟后,他的后背还在冒汗,“那是20年前,5000块钱盖一间房子都用不完啊”。
在茶乡安溪,陈双算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茶农,外号“鸭母算”。他是第一个卖茶卖到百万元户的农户,李泽楷也曾跑到他家买茶。
3月的闽南正是雨季,细雨时断时续,天上总有拨不开的浓云。一大早,陈双算的大儿子陈卫民开车接我们从县城出发,前往家乡茶园。陈双算的家在祥华乡的旧寨村,青岩山上。安溪有24个乡镇,其中尤以西坪、祥华、感德三个乡产的茶最好。
经过多年开发,整个安溪县就是一座大茶园。茶树几乎是唯一的作物,没有平常乡间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只有房前屋后才有一两畦蔬菜。除了茶树还是茶树。平缓的山丘都被开垦为梯田,如大树年轮一般,被一层层的茶树环绕。
雨一直下,低矮的茶树更显得青翠欲滴。“顶端发黄的是黄金桂,已经可以采摘了,上面发红的是本山,刚刚冒出芽头。”陈卫民指点道。更多的还是铁观音,因为它的价格是其他品种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今年30岁出头的陈卫民没读过太多的书,从小和父亲种茶、做茶。他10岁时就带着广东客人去茶农家收茶,茶商每天给他100元。“那时候挣100元可高兴了,比现在每天给我挣10万元还开心。”陈卫民说。
汽车可以开到村口,然后还需要沿着山路向上走十余分钟。山腰处有一大块平地,陈家是一栋传统的闽南建筑,白墙黑瓦,木质梁柱,房檐的两端高高翘起,屋檐下绘着人物花鸟像。进门是个天井,正面是开放的厅堂,供着祖先和观音,还摆放着制茶“摇青”用的摇筒,四周是两层的房子。闽南人家喜欢贴楹联,体现主人的志趣。陈家也是,所有的柱子都贴上,甚至贴了不止一副。
门前留出三四十平方米的空场,茶叶采摘后可以在这里“晒青”。房子四周还种了两亩茶树,都是铁观音。站在门口的平台,视野开阔,青山隐隐,草木葱茏。“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对面的佛耳山,有1500多米高,是安溪第三高峰。”陈双算说。
陈家的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他有200多亩茶园,大部分都在更西的苦坑山上,靠近毗邻的华安县,海拔800~1000米,这是一个适宜栽种铁观音的高度。走路过去要两个小时,天气好开车要十余分钟,再加步行十几分钟。
天气十分阴冷,气温只有二三摄氏度。我们坐在门廊下喝茶。淡淡的白雾带着细雨从敞开的大门飘进来,茶一揭盅,香气四溢,是桂花味。
泡茶用的是山泉水,陈双算用大石头在房子的西面砌了一个蓄水池,用皮管从山上引下泉水。水池边有一棵松萝树,树下也摆了茶桌。再向西是由大青石铺就的小路,两侧是竹林,石头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中午吃饭,陈双算用土鸡、鲜笋和山药招待我们。“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笋。”陈卫民说,“春天吃毛竹的春笋,然后吃细竹的花笋,夏天吃山里的红笋和石笋,秋茶采摘前吃绿笋,采完秋茶就有冬笋吃了。”
1975年,陈双算从部队退伍回老家,家乡实在太穷,活不下去。“部队上一个月每人有45斤大米,而村子里每人一年只能分到300斤地瓜和90斤稻谷。家里都没有裤子穿,下地干活像个野人。”祥华乡是山区,耕地少,种出来的地瓜像花生。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茶叶的生产很少,“只有生产队还有几棵清朝栽的茶树”。
陈双算琢磨着怎样才能过得好一些。山上有很多野茶树,后山的一棵年龄非常古老。他发现每年清明前10天都会有鸟来吃那棵老茶树的嫩芽,树下经常有山獐的脚印,靠下的叶片也被山獐吃掉了。他回去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村里的老中医告诉他,那是一棵年代久远的铁观音,以前发出来的红芽用来做药,和金银花一起炒可以清热解毒。
陈双算觉得这棵树很神奇,又想起在部队上听说,广东潮汕那边爱喝铁观音,有钱都买不到,他决定偷偷搞一些茶去城里卖。当时,茶叶实行国家统购统销,每个大队生产的茶叶都必须由国营茶站收购。茶站根据品级质量定价,最便宜的一斤只有三五毛钱,品级高的两三块钱,整个上世纪80年代特等的茶叶也只能卖到5.8元。如果农民私自进城贩卖就是“投机倒把”。
陈双算说他向村民们偷偷地收购了四五斤“自留茶”,用布包起来背在身上,走在路上带着一阵香气。他去了3次漳州,两次汕头,在漳州被抓到两次,还被罚劳动3天。
冒险是值得的。几毛钱的茶叶在城里能卖到几块钱,在潮汕甚至能卖到10块多钱。这让陈双算兴奋不已。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陈双算也分到了土地。他打算自己种茶叶,并研究如何制出最好的铁观音。1978年,他从后山的铁观音老树上扦插繁育了100株幼苗,最后成活了70株。铁观音不仅树苗难栽,而且茶叶制作方法非常复杂,分为三大阶段十余道程序,又受天气影响很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会出好茶。优秀的茶师无一不是受过严格训练,经验非常丰富,所谓“万斤茶里寻知音”。
陈双算说他一边向老茶农请教,一边自己试验干起来。最开始时做出的茶叶全部又苦又涩,不过他没有灰心,更加专心做茶。3年后有一半茶叶成功了,陈双算的悟性很强,经过大量的试验,又过了3年,他制的茶叶已经小有名气。
陈双算于是开始带着他的茶叶走出深山去广东推销,认识了很多客户。某天一个广东茶商来到祥华乡去找一个叫“鸭母算”的人。“鸭母”在闽南话里是母鸭子的意思,既没有人姓鸭,也不会有人叫这个怪名字。广东茶商拿出一个潦草的签名让乡里人看,最后“算”字是很清楚的,茶商又说这人制茶功夫很好,做的铁观音很有特点。随后有人明白过来,潦草的“鸭母”二字会不会是“陈双”呢?于是叫他去旧寨村找陈双算看看,果然没错。于是“鸭母算”的外号流传开来。
找“鸭母算”买茶的人越来越多,80年代末,他的铁观音就到了每斤千元。1987年开始,陈双算开始在各乡镇给茶农上课,传授制茶经验。
90年代末的一个秋茶期,晋江同乡会的朋友给陈双算打电话,说有个香港人要来买茶,叮嘱他卖得贵一些,1万块以上,便宜的香港人不买。几天后果然来了个香港年轻人,陈双算拿出最好的茶叶,最后以1.98万元一斤成交。几天后,香港人打来电话说他叫李泽楷,以后到香港玩可以来找他。
再过一个多月,陈双算一家就要忙起来。每年4月底5月初开始制春茶,要雇50个熟练工人。他家只做春秋两季茶,每年生产1万斤左右的铁观音。“20多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半夜的茶商刚走,天不亮下一波又来敲门了。”陈卫民告诉我们。
每到茶季,村庄里都会弥漫着浓浓的香气,几里之外都能闻到。
春雨之后,乍暖还寒。茶园清早上了霜冻,山顶还结了冰。
此时正是黄金桂的采摘制作时期。黄金桂原产于安溪虎邱美庄村,是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优质品种。黄金桂(也称黄旦)是以茶树嫩梢制成,因其汤色金黄,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黄金桂。它在现有乌龙茶品种中是发芽最早的,制成的乌龙茶香气特别高,所以在产区被称为“清明茶”、“透天香”。
但是由于寒流突袭,还没有来得及采摘的黄金桂顶端嫩芽被冻死,留下枯黄的芽头。今年第一季黄金桂基本报废。
不过铁观音并不受影响。铁观音属晚芽茶种,每年在3月底4月初发芽,比早芽的黄金桂要晚20多天。所以,尽管它比较娇贵,“好喝难栽”,但是抗寒性却很好,不怕雨雪霜冻,不会受到春天反复无常的天气影响。
“铁观音是制作乌龙茶的极品,100泡铁观音就会有100泡不同的香气和味道,香型多种多样。”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高级评茶师李宗垣告诉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兰花香、桂花香、栀子花香、鲜朴花香和奶香等。“音韵”是铁观音特有的评价标准,这一茶种在安溪发现和培育,“出了安溪,‘音韵’就退化了”。
安溪位于闽南腹地,隶属于泉州市。地处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居山而近海。东距泉州55公里,向东南至厦门85公里,人口112万,也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县。
安溪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北方移民带来了茶树和制茶技术,结合了安溪特有的地貌和气候,便使安溪成为茶树繁育的天堂。
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到安溪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县内多山,3000多平方公里,80%为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0多座。温润的海风从东面吹来,给安溪带来了充沛的降雨。安溪又因地貌差异分为内安溪和外安溪。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外安溪海拔较低,而内安溪较高,平均海拔700米。
全县24个乡镇,大部分都属于内安溪山区。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多雾的气候特征,为优质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更难得的是,安溪虽近海,却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风侵扰。在整个小气候区内,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没有污染。香气好的铁观音多是生长在高海拔的内安溪山区,那里云雾多,日光漫射,紫外线强。茶叶部积累较多芳香物质,茶叶叶质厚、柔软、嫩性强。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安溪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茶树品种宝库。现在县内仍生长着许多野生茶树。1957年,在蓝田乡福顶山森林中,曾发现一群野生古茶树,其中一棵最大的树高6.3米,胸围18厘米,树幅2.7米。1961年,在剑斗镇水拔头山森林中也发现了许多野生古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6.5米,胸围58厘米,树幅3.2米。此后,还在西坪、福前、祥华、官桥等乡镇的森林中陆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这些野生古茶树树龄已有1000~1200年,经过安溪茶农长期的驯化、选育,培育出许多茶树优良品种。
1937年,庄灿彰所著的《安溪茶叶调查》中就收录了40余种安溪茶。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给我们介绍,目前全县有记录的茶种多达67个,没有选育的野生茶树种类无以计数。1984年全国第一批审定通过的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县占了6个,即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和大叶乌龙。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已成为安溪县四大当家良种。其中,铁观音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按照闽南乌龙的广义分类,可分为铁观音和色种两大类,即所有非铁观音的茶种都属于色种。目前黄金桂、本山等茶种都有一定的产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品种。在色种中,本山是铁观音的“近亲”,也发红紫色的芽头,发芽时间比铁观音早。高明的茶师可以将本山制作得与铁观音相似,其汤色橙黄,叶底黄绿,香气高长,滋味醇厚,但缺少铁观音特有的“音韵”。市场上本山产品并不多见,因为它的品质略同于铁观音,茶商常将优质的本山与铁观音拼配,将质量较差的拼入其他色种之中。
广义而言,铁观音既是茶树的品种名,也是成品茶的名称。在安溪有多种茶树按照铁观音的工艺生产,产品也称为铁观音。但严格讲,只有以纯种铁观音茶种为原料,按照特定的工艺生产的茶叶才能享有铁观音的名称。
鉴别铁观音的树种并不困难。与其他茶种比,它的枝条明显粗壮,劈开生长;叶子呈椭圆形,更多的茶树则为细长形态,叶片非常肥厚,边缘锯齿较钝,叶头侧歪,发芽最初为紫红色,所以当地人又称为“红芽歪尾桃”。
乌龙茶也称青茶,为半发酵茶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是中国六大茶叶品类之一。“铁观音的叶片肥厚,内含物质较多,非常适合半发酵的乌龙茶工艺,能够产生更丰富的香气。”李宗垣告诉我们。
据蔡建明介绍,通过近十几年来对乌龙茶香气成分的系统研究,已经检测出162种香气成分,在铁观音中检测出97种香气成分。萜烯类芳香物质是形成乌龙茶香气的主要途径。就铁观音而言,橙花叔醇和吲哚最为突出。而铁观音的滋味则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从化学组分上看,有可溶性糖的甜味,儿茶素及其氧化物的涩味、醇厚感,氨基酸的鲜爽味,嘌呤碱的苦味。这些化学组分共同构成了铁观音综合的味觉体系。
如同名厨做菜,只有多种调料配合得当,相辅相成才能获得无上美味。铁观音的内含物质通过特定工艺“发酵”,可以形成丰富的香气、味觉物质。最重要的是,这些物质实现了最协调的搭配组合,也就产生了丰富的嗅觉、味觉体验,即所谓回味绵长的“观音韵”。
铁观音的发现距今已近300年。它的发现与培育并非偶然,“而是与乌龙茶的研制和生产紧密关联”,李宗垣说。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与发明者说法众多。按照安溪县的传说,乌龙茶的创始人为一个名叫苏良的猎人,他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一次上山采茶打猎中,追逐山獐,而忘了茶叶篓中新采的茶青。第二天想起来时,茶青叶缘已经变成了朱红色,带着一股鲜爽的花香。苏良马上生火炒制,味道果然与众不同。苏良认为一定是前一天茶青在背篓中经过翻晒晃动,才会有特别的香味。于是潜心研究,发明了传统乌龙茶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一系列技法,并传与村民。“苏良”的闽南语发音与普通话的“乌龙”接近,于是这种技法做出的茶逐渐被称为“乌龙茶”。
尽管存在争议,但李宗垣认为,乌龙茶的发现地应该在安溪。因为闽北的制茶师傅大多来自安溪,而安溪最初向台湾的移民也是吃茶叶饭。台塑王永庆祖上就是带着茶苗离开安溪的,漂洋过海以茶为生。
“乌龙茶的发明对茶树种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非所有的茶种都能生产高品质的乌龙,必须要枝条茁壮,叶片肥厚,内含物多,才能获得良好的‘发酵’效果。”李宗垣说,“这时候安溪的茶农选育出了最为优质的铁观音品种,用来制作乌龙茶。”尽管苏良打猎偶然发现乌龙技法,但铁观音茶种的选育却并非偶然。
最近10余年来,茶叶专家们一直在进行试验,希望能培育更适合乌龙茶的新品种,以应对品种退化问题。“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分别以铁观音和黄金桂为母本和父本,培育出了金观音和黄观音,但是都不如纯种铁观音好。迄今为止,铁观音这个品种还是最佳选择。”李宗垣说。
若不是爱茶者,恐怕少有人知道西坪这个小镇。西坪在安溪县城偏西南方向,车程不到一小时。西坪境内地形大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相对海拔从380米至1265米,河谷狭且深,沿溪两侧山地坡度较大、陡坡较多。除镇区西坪、西原两村溪谷地海拔在400米左右外,其他海拔大都在500~800米。西南方向则有数座千米以上的高峰。
魏月德正在山坡上指挥着工人种茶苗。这是他新开出的生态茶园,每棵茶苗间隔1米,根部撒上一大盆茶叶粉末作为肥料。这些茶粉他攒了好几年,山风吹过,带起一阵清香。
关于安溪铁观音的发现有两个传说,一为“魏说”,一为“王说”。在“魏说”中,铁观音由老茶农魏荫所发现,而魏荫就是魏月德的祖上,到他这里是第九代,他是魏荫名茶公司的总经理。
相传,雍正元年(1723),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上一定在观音菩萨前敬奉3杯清茶,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蒙眬中梦见观音指点他一棵茶树,是取之不绝可造福世人的好茶树,叫他勤加培植传播,造福万民。第二天早晨,魏荫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里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用这棵茶树制出的乌龙茶香气悠长,醇厚无比。因这茶是观音托梦所得,在铁鼎中培育,取名“铁观音”。
松岩村海拔800米左右,三四千人分散居住在山间谷地。铁观音的发现处就在魏家向西1000米左右的一处峭壁边。穿着西装、皮鞋的魏月德轻松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个地方他闭着眼睛都能摸到。
这棵快300岁的“母树”并不起眼,只有两尺高,但根部非常粗壮。母树生在岩石壁边,对面就是观音仑,一条溪水恰好从山上流下,在母树前汇聚生成一个瀑布,终年不绝。每天早上,都会有水雾从下面石孔中蒸腾上来。
“母树”上面还有两棵当年压苗繁育的茶树,相传也是魏荫繁育的老树。每年魏月德都要对这几棵祖母级的老树修剪采摘,还能做出2斤干茶。
松岩村原先有10个大姓,包括苏、魏、蒋、李等。据魏月德讲,乌龙茶的发明者苏良就是松岩村人,和魏家是舅甥关系,魏家正是从苏家学来的制茶手艺。魏家逐渐发展壮大,其他姓氏没落下去,现在松岩村全部都是魏家的后裔。每户的门楣上都写着“巨鹿传芳”4个字。按照魏氏家谱记载,他们祖上本是巨鹿(现河北邢台)人,为唐太宗宰相魏征的后人,为躲避战乱不断南迁,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入安溪西坪松岩村(原名崇信里贺厝堡),筑屋定居,繁衍至今。
魏氏家族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大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五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都要拜祭观音,并请本地的高甲戏班或漳州的歌仔戏班来唱“观音戏”。山后还有唐宋时期的老茶园。魏家世世代代以茶为生,从育种制作,到挑担贩卖。现在魏月德还能用闽南话背诵大段的制茶口诀,7字为一行,每段4行,通俗直白,朗朗上口。在197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树品种志》铁观音条目下就采用了“魏说”起源。
而另一个传说——“王说”——的发源地距离松岩村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两地都在一条公路上。相传,安溪西坪南岩村有个读书人叫王仕让,在清朝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他平生喜欢奇花异草,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的春天,王仕让告假回家探亲。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仕让奉召入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见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南岩铁观音”。
现在安溪最大的茶叶公司八马茶业总经理王文礼,就是王仕让的后人,到他这里已是第十三代。
王仕让所发现的“母树”就在南山山麓的一处峭壁上,在他书房上方约1公里处。两侧的石壁上刻有“先有南阳诸葛之庐,后有南阳王子之居”,落款时间为“乾隆丙辰”。崖壁上方还刻有“茶祖”二字,字迹已经比较模糊了。
王家祖上南阳,是本地望族。王文礼的二叔王平原告诉我们,附近尧山、尧阳、南岩、上尧4个村子除一家姓李外都姓王,共有1.2万多人。几百年前,又有一支王姓兄弟3人移居温州,那边现在也有1万余人,从这里移居海外的王姓华侨还有1万多人,可谓人丁兴旺。
王文礼告诉我们,王家自先祖王仕让发现铁观音后,世代开辟茶园经营茶叶。第十代传人王滋培是他的太公,于民国时期在厦门开办“信记茶庄”专营铁观音,不久又在泰国开办了分号,将铁观音带到东南亚。王家也因经营茶叶富甲一方。“信记的名气非常大,改革开放后,还有泰国华侨辗转到侨联,打听我们王家后人是否还依旧制茶。”王文礼说。(www.xing528.com)
王文礼的爷爷王学尧是第十一代传人。1952年,当时安溪唯一的茶厂——国营安溪茶厂成立,王学尧成为茶厂的首席评茶师。“很多安溪著名的茶叶专家和茶师都是王学尧带出来的徒弟。”王文礼告诉我们。
到了第十二代王福隆时期,他家的几亩铁观音茶园已归集体所有,生产队安排王福隆专门制茶。1975年,王福隆成为国营安溪第八茶厂的主评茶师。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家开始从事茶叶贸易,与专营外贸的国有公司“拼柜”,将茶叶出口到日本。王文礼从小学习制茶,1993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回家创业,成立了自家品牌“八马茶业”。
现在“魏说”后人魏月德和“王说”后人王文礼都被确认为铁观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两个传说发现铁观音的年代距离不远,都在18世纪的前半叶,发现地也不过方圆10公里。附近村民世代都以茶叶为生。这种偶然与传奇般的发现,实际是茶农为制铁观音不断选种、育种的结果。按照生物学的原理,茶树繁殖后会发生不断的变异,而这一时期恰好变异出了铁观音这一良种,并为西坪茶农所偶然发现。
那么,为什么恰好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铁观音?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安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文哲也对此感到疑惑。他翻看了大量的《安溪县志》,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安溪历史上曾有一段比较寒冷的时期,就在1700~1750年。“这50年中,安溪下了10场大雪,而且是‘三日乃止’。这是非常罕见的气候。安溪很少下雪,距今最近的一场大雪还在1976年。短短50年间下了10场大雪,是否会促使茶树发生变异产生新品种呢?”谢文哲说。
尽管很难从生物学的角度证实这一假设,但铁观音确实是一个晚芽、耐寒的品种。
铁观音是最讲究原料的茶。一泡上好的铁观音必须采用纯种铁观音的叶片,最合适的成熟度,在最合适的天气下采摘。所以,品种与鲜叶成为铁观音制作的第一道门槛。
铁观音属于乔(灌)木植物,本身就长不高,再加上茶农每年的修剪,实际大多高度只有1尺左右,有的甚至只比脚踝高一些。但是不要小看任何一株低矮的树苗,它的生物年龄都在几百岁以上,因为铁观音采用无性繁殖的模式,即从母树采摘叶条,进行短穗扦插,从而获得新的茶苗。对无性系多年生植物年龄的计算,不是每一代扦插苗从零开始,其年龄应从剪穗母树的历代年龄累计相加。因此无性繁殖系植物问世的年代越久,繁衍代次越多,它的生理年龄就越老。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株铁观音,即使是刚刚栽下的幼苗,只要是无性繁殖所得,它的年龄一定也是祖母级的。
通过栽种茶籽获得新苗的方式是有性繁殖,新茶株的变异性大,萌芽期参差不齐,性状不一,既不利于管理采摘而且品质也低。明朝崇祯年间,松林头村的魏氏家族偶然发现,茶树枝条损裂而埋入黄土中,在裂开的伤口处和弯曲处长出很多新的细根,以此发明了通过压条无性繁殖的方法。无性繁殖出的新苗,可以很好地保持原有母本的种性,变异性小。及至后来铁观音被发现后,就以压条繁殖的方式培育新苗,繁殖后代。
“无性繁殖的发明是安溪茶农的又一大贡献,是历史性的飞跃,它保持了珍贵品种的纯正属性。”谢文哲说。
1920年前后,安溪茶农又发明了另一种无性繁殖方式——“长穗扦插育苗法”,1956年“短穗扦插育苗法”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国各茶区、茶厂进行推荐。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短穗扦插育苗法”获得科学成果大奖。目前新苗的培育,都采用“短穗扦插”的方法。
而在纯种铁观音中,又以扦插代数少的为更优。这样的茶树生命力更旺盛,产量也更高。茶苗的栽种与维护各家都有各自的窍门。魏月德认为,铁观音种植的最佳位置是坐东朝西,露水久而日照长,其次是坐南朝北,再次是坐北朝南,最差是坐西朝东。王文礼生产高档茶则采用“穴种”的方法,即在山林中单独开辟茶园,保持周边的原生面貌,茶树处于半野生状态,使茶树与其他植物协调共生。陈双算经常去外地采购羊粪作为肥料,每1000公斤羊粪拌上100公斤石灰进行发酵,待有清香味出现时就可以进行施肥。
铁观音的采摘一年可分为四季。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25%~3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10%~15%。每一个茶季约20余天,每季间隔约50天。
而其中又以春茶和秋茶最好。春天雨水较多,利于茶树生长,经过一冬的积累,叶片内涵物质较多,汤水更加醇厚而爽口;而秋天气候干爽,温差大,温湿度适宜做青造香,所以香气更高。铁观音有“春水秋香”之说,在本地人看来,秋天的茶则更胜一筹,容易出好茶。夏天茶叶分为两季,由于气温升高快,茶叶迅速老化,温度高难以控制做青“发酵”的程度,所以夏暑茶品质较低。
每年春茶的最佳采摘期在“五一”后的四五天,秋茶最佳期在“十一”后的四五天。如果天气过暖或过冷则相应提前或推迟,所以“斗茶”比赛大都在5月底和10月底进行,这时茶师们刚好做完春茶秋茶。
与绿茶采摘追求嫩度不同,铁观音要在一定成熟度时采摘,一般要求叶顶2~3片叶子达到中等开面的程度,采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这时候叶片大约有拇指长,叶芽壮,叶片厚,绿色光润,拿在手里有重感。叶片过嫩,则香气物质少,叶片过老,有效物质的基础差,成品茶的颜色枯黄,滋味寡淡。
“采茶要采‘兄弟叶’,就是两片叶子大小接近,利于保持相同的‘发酵’程度。”王文礼告诉我们。
天气成为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天气晴朗,气温18~22摄氏度,刮北风,这是采茶制茶的最佳气候。这种天气下,湿度低,水汽小,利于晒青走水,才能制出极品。如果采茶季节长时间下雨,这一季制出好茶几无可能。
一般说,采茶的最佳时间为10点至16点。10点前的为早青,露水较多,水汽过重,茶叶质量差。10~12点为上午青,12~16点为下午青,16点后为晚青。晚青采摘后错过了晒青的阳光也无法获得好的效果。通常下午青又比上午青更好,不仅露水走得充分,而且有充足的晒青时间。所以每天最佳的采茶时间只有6个小时。
“向东的茶园10点采,向南的茶园11点采,向北的茶园12点采,向西的茶园12点半采,山坳里的14~16点去采。”魏月德说,“露水短的要先采。”
一个熟练工,一天可以采20~30斤鲜叶,生疏的只能采10斤。一般6斤鲜叶可以做1斤成品茶。
传统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包括三大阶段,即做青、杀青和揉捻烘焙。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道工序,总共流程有十余道工艺才能产出毛茶。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步骤就是做青工艺。
“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半’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多少算合适并没有定论,完全由茶师凭经验掌握。”安溪茶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水潮告诉我们。按照传统工艺,铁观音的“发酵”程度在40%~60%,发酵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铁观音独特的色、香、味,不同的“发酵”程度会有不同的香型,也会索然无味。
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做青工艺,是控制“发酵”的过程,要根据天气和鲜叶的情况,决定何时结束“发酵”,使茶叶内的香气物质达到最佳的组合。茶叶香不香,何种香,就是由做青所决定的。
如果能够出色完成做青工艺,即可称制茶专家。但实际上,即使同为高手,每个人的做青手法与判断仍旧十分个人化。
一般说,做青分为晒青、摇青和凉青三道工序。
采青回来后,茶农将鲜叶摊放在笳篱(直径约1米的竹篾盘)上,在自己门前晒青,闽南话称“炸青”,专业术语是萎调。此时一般是下午16点以后,阳光比较柔和。大约1小时到叶色转暗,手摸叶子变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可以结束晒青。
傍晚时分,鲜叶已经完成了晒青,略微摊凉后就可以放入摇青筒中进行摇青。摇青筒的直径约80~85厘米,长2米,由竹篾编成,透气性很好,一次可以倒入50公斤。投叶太少,鲜叶在竹筒中散落,碰撞重,会造成“伤青”;装叶太多,摩擦运动不够,不均匀。
摇青筒按照一定的速度开始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叶片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排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铁观音独特的香型物质。在生物学中,这个过程被称为“酶促氧化作用”。
摇青与凉青是交替进行的。摇青到一定程度,茶师会将茶青倒出来,放到笳篱上凉青,让叶片进行休息,内部水分重新分配,进一步完成化学反应。摇青与凉青交替进行,一静一动,一死一活。
摇青一般3~5次,有“三守一攻一补充”的说法。第一、二次,摇得轻一些,转数少,凉青的时间也短,保持青叶的生理活性,让萎调过的叶子能慢慢“活”过来,第三、四次要摇得够、摇得足,使叶缘有一定损伤,青、臭气散发上来。如果第四次还未摇足,再补充一次。摇青的时间由三五分钟逐渐增加到半小时上下。
“一摇匀,茶青起到均匀作用;二摇水,排除茶青中的杂味;三摇香,使茶青内含香气形成发出;四摇韵,决定着铁观音音韵的形成。”魏月德说,“动静结合,让叶片死去活来,去死回生,使茶叶阴阳造化,才是达到做青的最高境界。”
直到叶缘变红,叶片散发出香气,出现绿叶红镶边。这时候,薄薄的叶片内部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低沸点的青草气挥发和转化,高沸点的花、果香成分显露出来。”李宗垣说,“其中有的香气物质沸点可以达到200摄氏度。”
整个做青的过程只有经验而没有定律。具体的摇青时间、次数和轻重程度都要依鲜叶和天气而定,即所谓的“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一切以达到最佳的“发酵”程度为目的。“做茶就像在白纸上画画。”王文礼说,“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风格下笔,每个人画得都不一样。判断不一样,做出茶的味道也不一样。”
整个做青的过程超过10个小时,持续一整夜。第二天清早茶师要决定是否进行炒青,即通过高温中断酶的活性,使“发酵”停止。
这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决定了这泡茶是卖100元一斤,还是1000元甚至1万元一斤。茶师通常会捧起笳篱中的茶青,依靠嗅觉辨别“发酵”程度。
陈双算在自己的研究中摸索出了一条规律,这也是他做茶的核心技术。他说,当闻到菠萝味的时候,可以生产出兰花香的铁观音;闻到荔枝味,则会产出桂花香;如果闻到龙眼味,则成茶是鲜朴花香。当然,味道判断标准更多带有陈双算的个人体验,只是相似,并非绝对。
“就像篮球运动员投篮,出手的时候就是感觉到了。”王文礼说。
做青完成后,一般认为铁观音茶内质“色、香、味”已基本完成。这时将茶青投入炒青机,大约5~6分钟,使茶青失水16%~22%。同时带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挥发,高沸点芳香物开始显露。炒后茶青的含水率下降到50%以下。
炒青完成后,铁观音的制作进入第三个阶段——揉捻烘焙。这是铁观音初制的塑形阶段,整个阶段分为三揉三焙,揉与焙反复进行。第一次揉捻使用机器将茶青卷曲成条状,摸起来滑手,然后放到烘干机或烘笼中,以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烘焙。
到茶条不黏手的时候下机进行初包揉。包揉是闽南地区制作乌龙茶的一项独特塑形工艺,用1米见方的白布将8~10斤的茶条包起来,成为篮球大小的茶包。传统上,通过揉、压、搓、抓、缩等手法,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螺旋状,目的是要最终将茶条做成圆珠形。包揉过程进一步摩擦了叶细胞,使之破裂挤出茶汤,黏附在茶叶表面,增浓茶汤。
高品质的铁观音外表形象很重要,要达到紧凑、密实,圆润如同珍珠,放在手中,沉重似铁。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样的外形非常方便包装和运输,干茶也不会折断。
好的形态不会一次完成。初步包揉后,要进行再次烘焙,随后再次包揉,再次烘焙。使铁观音的形态逐渐变圆,水分一点点消失。熟练的茶师也要经过三揉三焙才能完成。然后再用60摄氏度左右的文火慢焙,含水率降到7%以下,使茶叶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至此,铁观音的毛茶才算完成。
在魏月德看来,包揉不仅是一个塑形、脱水的过程,更是铁观音制作的一个大转折。“通过对茶叶组织的破坏,把内含物定型,最终体现茶汤的口感韵味。最后形成清、甘、活、甜、韵——五味,并与此前做青形成的香气系统完美结合成一体。”魏月德告诉我们。
毛茶经过检查和挑梗后,可以上市销售。但是更高品质的铁观音还要经过最后一道炭焙,即用炭火再次烘烤,给茶叶提香增韵。与前面所有工艺相比,最后这步收官步骤更加玄妙隐秘。高级茶师们各有秘诀,是看家的本事,不足为外人道。“能够做好炭焙的才可以称得上是大师。”魏月德说。
毛茶经过炭焙后,会在花果香的基础上,再增加爆米花香、烟香、炭香、蜜香等,形成复合的香气;口感也更加醇厚绵长,会有焦糖味、烟火味,回甘更强。最简单地说,没有经过最后炭焙的程序,“韵”就不足。由于毛茶已经十分干燥,再次炭焙,对火工的要求十分严格,手法繁多。
王文礼给我泡了三道好茶,分别是“赛珍珠”1000、3000和5800的三种型号的样品,让我感受其中韵味的不同。“如果以足火烘焦为10分火工的话,其中火工最高的是6.5,然后是5.5和5。”王文礼说。茶做好后15天,是最佳的品尝时间。
经过炭焙的铁观音无须冷藏,香味不会散失,而且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成为别具韵味的陈茶和老茶。魏月德给我们冲了一泡有52岁的陈年铁观音。当年那批茶做出来火候偏大,生产队没有收,被魏月德的父亲挂在烟囱边保存。
结束了么?还没有。
高等级的茶还需要拼配。就如同调酒师,将不同批次的原浆酒,按一定比例调和,以形成最佳口感。茶叶也是如此。茶叶拼配师将口感、汤色、香气最佳的茶叶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风格独特、各项指标趋近完美的产品。王文礼曾经负责公司高端产品的拼配工作。“每一种原茶都有编号,只有拼配师才知道每种茶叶的特征,及其细微的区别。”王文礼说。如同中医开药一般,给产品拉出单子,工人们照方抓药,配一种茶需要几种到几十种不同的原茶组合。只有拼配师才知道编号的意义,王文礼的仓库中有600多种带编号的茶叶。
所有竞争茶王赛的茶叶都需要进行拼配。“茶王赛一次要交10斤茶,我要从30~50斤的茶叶中一粒一粒地挑选,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拿出最好的组合。”儒家茶叶公司董事长张顺儒说。
所有这些旁人看来异常繁琐的工艺只为追求一个终极目标——“观音韵”。这是品鉴铁观音所特有的感受。既包括香韵(嗅觉上独特的天然香气,品种香、泥土香、季节香、工艺香、花果香),也包括喉韵(味觉上的口感、鲜爽、醇厚、回甘),更重要的是灵韵(心灵上的综合审美感受),三种感受合为一体。这种终极审美体验难以用文字表述,玄之又玄,即所谓“圣妙香,天真味”。
安溪人品评铁观音,碰到观音韵不错,说是“音韵有起”或“音韵有显”,大多情况下称“韵口”。如果说音韵很重,就是说铁观音特性很明显,当然是好茶。如果说音韵不明,就是说铁观音的特性不明显,不是好茶。
所有对铁观音的品鉴都是为体会缥缈莫测的“观音韵”而展开。如须用100摄氏度开水冲泡,将高沸点的芳香物质激活;以高硬度白瓷杯泡茶,不吸味,导热快,更好地展现香气强度;泡茶须60~80秒,将内含物充分浸出;品茶时将4~6毫升的热茶汤含到嘴中,然后猛吸一口,啧啧作响,让茶水充分刺激到口腔各个部位。
“如果大年初一你去看闽南人在祠堂中祭祖,焚香献茶,茶香伴着青烟袅袅升起,仿佛直达天庭,这时你就知道什么是观音韵了。”谢文哲说。
铁观音的定价也是围绕着“观音韵”展开的。同是春茶、秋茶,因韵口不同价格可以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且观音韵的感受极其复杂,“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酸有甜,有深藏不露,有霸气逼人,有温文尔雅,有婀娜多姿,百茶百味,滋味无穷”,李宗垣说。
一位在安溪采购高档茶的经销商告诉我,铁观音是最难定价的,因为太复杂、太玄妙了,不像绿茶、普洱那么直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安溪县政府开始组织茶王比赛,赛出的茶王进行拍卖,最贵的500克拍到十余万元。而近几年来,组织者已不再拍卖茶王。向茶主发放完奖金和证书后,剩下的茶归政府所有,作为顶级礼物,以体现情义无价。各个茶厂、茶商也都有自己的特供礼品茶,虽号称数万元,但因量太小,不具商业价值。铁观音价格的飙升还是在2000年以后。目前市场上标价销售的顶级铁观音超过5000元/半斤。
“国运兴,茶运兴。吃不饱饭的时候,没人买茶,一斤干茶换不回一斤鲜地瓜叶,茶树当柴砍。”陈水潮说。
魏月德还记得茶叶统购统销时代,偷偷携带茶叶进城销售,每次只能带6~8斤,夹在腋下,如同做贼。政府收购价每斤2.15元,而在城里卖至少每斤多挣5毛钱,他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才挣7分钱的工分。“卖茶回来,在漳州捎上两只鹅苗,买一包9分钱的香烟,风光得像个华侨。”魏月德坐在他的车里回想当年。一切似乎那么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