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家:王世中的梦想成真

成家:王世中的梦想成真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革”后首批晋升为生化教授、研究员,并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协和医大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出该校第一位博士学位研究生。王世中早年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刘思职进行抗体的研究,曾发现低亲和力抗体,并提出“低级抗体”的概念。他还曾担任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通讯评选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委员。1980年代以后,儿女都举家去了远隔重洋的美国,王世中晚年长期患支气管扩张卧病,后来又患“帕金森氏病”。

成家:王世中的梦想成真

1948年5月2日,张树政与王世中在北京结婚。张树政对王世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九四八年五月二日我和王世中结婚,一九四九年七七生了女儿文文。世中对我和孩子都非常好,是个很好的丈夫和父亲,家中的事多半由他管。他的工作很忙,晚上要读书,他的身体不太好,工作又累,我真不应该让他为家事操心,但是我天性就不爱操心,我真想不起我应该做些什么,而他都样样计划周密了。我很幸福,我很感激他,但也衷心歉疚,自己没有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世中个性很强,意志坚强,富理智,能自制,肯苦干,有计划,有毅力,实际和我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但是我恨自己的缺点,觉得他可以给我补偿,也仅仅是补偿而已,因为我并没有学得他的优点。”

图2-1 张树政与王世中(摄于1947年)

张树政和王世中是沦陷区北京大学理学院的同学,王世中比张树政高三年。王世中,1918年9月出生于天津,靠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四年学业,以全班第一的优秀成绩于194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3年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生化研究室作研修生。回国后先后任北大理学院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讲师。他在1957年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任生化系副教授,1959年参加协和医大复校筹备工作。并出任协和医大生化教研室主任。“文革”后首批晋升为生化教授、研究员,并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协和医大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出该校第一位博士学位研究生。1997年8月31日逝世。

王世中早年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刘思职进行抗体的研究,曾发现低亲和力抗体,并提出“低级抗体”的概念。1950年代初又对本周氏蛋白的性质进行开创性研究。“文革”以后他在基础医学研究所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免疫化学实验室。较早在国内引进和开展了诸如等速电泳、等电聚焦、亲和层析、免疫电泳等生化或免疫化学新技术。1970年代初,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王世中教授组织人力,开创了我国正常人血清、唾液、尿液中各大类免疫球蛋白及其重链以及本周氏蛋白等的分离、纯化研究,获得高纯度的产品,并为此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结合医学临床,研究了自身抗体、毛细胞白血病抗体、寡克隆抗体、冷球蛋白等,曾制备出抗IgD等多种单克隆抗体,比较研究了单克隆抗体在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上与多克隆抗体的异同。此后,又对单抗及多抗进行化学修饰,研究其免疫活性,在国内外首次作了报道。早在1943年,王世中教授在日本研修期间就开始了对糖类的研究。1950年代又结合矽肺的诊治开展了血液糖类、结缔组织等的研究,率先研究了酸性粘多糖,是我国在糖类和胶原蛋白研究的先驱。

王世中教授一生发表科学论著近100篇,1980年他主编了《免疫化学技术》,是国内第一本与免疫化学有关的专著。他严格要求书中每一章节都必须是有关作者亲自操作过并行之有效的,因此,实用性很强。该书的出版为推动我国免疫化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起了重要的作用。该书在1980年雅典举办的国际书展中获优秀奖,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著作奖。在王世中所在单位为他逝世而发表的讣告中,有这样的评语:

王世中教授对医学教育事业一贯十分重视,特别注意学法。他虽有10余年授课经验,但每次讲课仍一丝不苟,认真备课。他曾被评为协和医大最佳的讲课老师,并就“如何讲好一堂课”作过大会报告及示范,为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1987年曾撰写了“信息时代与学习方法”一文,论述了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何学习的问题。(www.xing528.com)

王世中教授除精通英、日语外,在建国初期,曾为科技干部的俄语速成班授课。王世中教授除从事科研工作外,还亲自对科学仪器进行验收、调试及维护等,曾被卫生部任命为卫生部科学仪器专题委员会委员。他还曾担任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通讯评选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试剂分会理事,《生理科学进展》常务编委,《科学文摘》、《生化与营养》的常务编辑等职。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华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表彰。

王世中教授的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他热爱生活,但个人生活十分俭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养病期间还办过医学英语班、翻译进口仪器使用说明书或帮助医生修改论文摘要、英文简历等工作,在75岁高龄开始学习电脑,掌握了多媒体应用技术。他一生对知识和技术精益求精,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丝不苟,一生奉献,淡薄(泊)名利。

图2-2 张树政夫妇与儿子(左边照片)和女儿及孙辈(摄于1990年代)

王世中和张树政夫妇结婚半个世纪,伉俪情深,既是师生又是情侣,后来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绩。1950年代,张树政开展酶学研究时,能够在北京医学院和医学科学院学习技术,无疑与王世中在生物化学界同行朋友众多有关。张树政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一家长期分成城里城外两处,丈夫带着孩子住在东单北极阁,她和父母弟妹住在中关村,在交通不便的过去,为了工作,他们常常只有在星期天才能短暂相聚。因此,他们的孩子至今还说对母亲的工作知道很少。这种状况一直保持了40多年。1980年代以后,儿女都举家去了远隔重洋的美国,王世中晚年长期患支气管扩张卧病,后来又患“帕金森氏病”。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身边没个人照顾,生活会有多不方便,可想而知。即使如此,他们仍旧各忙各的,过着“分居”的日子。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王世中受到海南人民医院的照顾,每年冬初至晚春为其在温暖的海口安排了休养病房。也许是为了弥补长期没有陪伴丈夫的过去,张树政几乎每年都会陪伴前往。30多年后,在那遥远的“家”,他们得以过着一生少有的厮守相伴的日子。而当春暖花开时他们回到北京,新的忙碌便开始了,“分居”也就又开始了。这样,有近10年的时间,张树政每年有大约三分之一时间里离开北京的实验室,但她并没有停下工作,总是随身携带着大量文献书籍和待审的各种论文和研究报告,更是通过电话和书信与北京保持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她在1991年底当选为院士时,还是从海口的报纸和朋友的电话中得知的。她的恩师方心芳逝世时,也未能亲临告别仪式。王世中在海南岛疗养期间为人民医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用自己的学识为医院培养人才,指导化验。张树政也曾指导该院检验科在一例多发性脑脓肿患者的脓液中纯培养出黏质威克斯菌,并发表文章。

为了事业,为了实现早年的理想,张树政做出了比男人更多的自我牺牲。她晚年曾对记者说,她放弃了很多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幸福,对亲人,她也有着许多追不回的遗憾,可她不悔,她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和应该做的事,才付出这么多的,她觉得值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