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人数众多,国内媒体与舆论对平行展兴趣陡增,众说纷纭,无奇不有。其实,只要查一查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网站www.labienale.org,什么传闻都可以搞清楚。但有人不愿这么做,因为在误解和谣言中有机可乘,可以表达冷嘲热讽酸或羡慕嫉妒恨。在一个价值沦丧、道德败坏的时代和国度,每一个正直务实的人都必须做好面对污名化“群众专政”的思想准备。
平行展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的伟大创造,这是本人看法,理由如下:
长期以来威尼斯双年展只有主题展和国家馆展两个部分。主题展由总策展人负责,总策展人在威尼斯双年展评委中产生。从历届威尼斯双年展举办的情况看,主题展水准高低取决于总策展人的思路、资讯和兴趣爱好。其中绝大部分总策展人来自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其文化视野与艺术思路的方向性显而易见。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主题展的价值,只是想说明客观存在的有限性。比如今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乔尼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展览主题:百科殿堂(或译为“博物大厦”),但其展览效果并没有充分展示这一主题。展场给人的印象,一是缺少社会性,二是缺少实体感,除少数作品外,大量影像之作显得空洞而缺乏分量,几乎没有给人以强烈视觉震撼的经典之作,如同上一届双年展法布里奇奥·布莱希的影像装置一类作品。
国家馆展是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建造场地或租用场地自行举办的展览,主要集中在处女花园,只有意大利馆、中国馆等在主题展所处的军械库范围内。国家馆展由各国各地区遴选策展人并出资展出本国本地区艺术家作品。近年来有些变化,一是某些国家馆以展览意图为重,有意打破国界选择他国艺术家参加,比如今年的德国馆。二是某些国家无意举办本国展而将场地租赁出来,让他国策展人去做他国展览,比如今年的肯尼亚馆。国家馆展的限制性因国而异。对于民主制国家和地区,政府文化艺术权力小于民间,所以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没有太多行政权力干预和意识形态限制。比如前两年澳门馆,就是以澳门美术馆所办“以身观身”艺术活动评选的行为艺术家作为参展人,而评委则由海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组成。很显然,中国馆是非常不一样的。中国大陆之所以要在威尼斯长期租场地建馆,主要是政治考量。威尼斯有澳门馆、香港馆、台湾馆,怎么能没有大陆的中国馆呢?中国馆展出当代艺术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去威尼斯展览剪纸,其考量也主要是政治性而非艺术性的。大陆官方自90年代以后,开始以文化产业名义接纳当代艺术,一是迫于国际社会人权主义压力,二是对外需要展示开放姿态。但对于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政治审查从未减弱和放松,最近规定凡涉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大革命”的任何形象一律不准出现,就既无相关法律依据亦无任何理由说明。这种政党意识形态控制是中国国家馆遴选机制必须遵守的规则,甚至已变为策展人的自律。数届威尼斯双年展下来,中国馆已形成了这样的展览模式:为了审查的安全性而不得不宏观而空泛,为了讨好体制的审美惯性而不得不虚幻而飘忽。没有社会揭示性、文化挑战性和现场针对性,已成为中国官方所谓当代艺术的基本特点。这样的展览不仅与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相去甚远,而且必然构成对艺术先锋性、前卫性和前沿性的遮蔽。尽管也有优秀当代艺术家慕其“中国”之名和出场机会参与,但丝毫不能改变上述基本特征和审查规范。
威尼斯双年展组织机构显然意识到了主题展和国家馆展的不足之处,近年来增设了另一个类型的展览,就是平行展。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时平行展尚不太为人所知。但至2011年第54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已成规模,有100多个平行展同时出现在威尼斯主城的各种场地。紧接着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样有了平行展,然后是2013年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今年正式批准的平行展有40多个,显然在数量上较上一届有所减少。中国策展人经申请而正式获批的平行展有4个,其他的或挂他国之名,或为自办展览。需要说明的是,平行展有一整套批复机制,有双年展LOGO使用授权和官方目录画册认定以及各种宣传福利等一系列运作规则,并不像国内网络所言一片混乱。
分析威尼斯双年展章程关于“平行展活动细则”条款,以下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其一是对参展作品原创性、艺术性的专业评估。这一点不仅由平行展申请人也就是策展人来把握,同时也是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办公室、行政委员会许可、筛选以及最终审核的基本依据。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依据,任何人难以准确无误,但作为基本要求显然体现了威尼斯双年展对平行展的价值诉求。
其二是对非盈利主办机构的强调。参展资格明文规定:“这部分活动的发起人,无论是公共或者私人组织,必须从事艺术文化事业,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对记录于双年展画册的资助者、机构、团体或个人,亦规定“不涉及任何品牌和商标的宣传”。这些规定旨在让平行展与直接的商业活动划清界限,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展览的学术理想。
其三是对全世界自由策展人开放。平行展是由策展人通过非营利机构申办的展览,在威尼斯主城区内经双年展组织机构认可的场地举办。展览规模大小不一,但其展览意图、主题、参展艺术家和参展作品都是由策展人自主确定的,威尼斯双年展组织机构并不干预。除了展场外公共场地的使用需要特别申请之外,一旦获批,展览全过程均由策展人和主办机构自主举办,至多有场地技术要求而无任何审查程序。
可见,设置平行展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表现了威尼斯双年展组织机构的开放性。大家都知道威尼斯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吸引力,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建筑双年展和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电影节则是保持其城市吸引力的世界级文化盛典。把这样的展览平台开放给全世界有学术理想和价值诉求的自由策展人,显然有利打破艺术运转方式的体制化,并能够将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艺术状况及时地、现场性地呈现出来。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呈现,在他者化、市场化和官方化的运作中,显得如此片面和局部。其过去完成时的样式化和符号化,显然遮蔽了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进行时的多样复杂的真实面貌。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作为民间策展渠道,有利于中国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自主性地表达自己的展览理念和创作现状,从而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在官方与民间、主流与边缘、既成与发生等不同指向中存在的差异。只有在差异的比较中和在比较的判断中,国际学术界、艺术界和全球观众,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什么。
意大利人的想象与浪漫可谓举世无双。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95年,几个聪慧的文化人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花神咖啡馆里闲聊,突发奇想,要做一个两年一届的展览,于是全世界有了如今遍地开花的双年展。一百多年后,一批文化人又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创造了一个向全世界自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开放和出让话语权力的平行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因为艺术自由源于自主与开放。而历史将会证明,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动艺术自由,推动艺术的自主与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十分重要(www.xing528.com)
2012年8月。威尼斯。因为参与策划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我住在主河道学术桥附近。公寓旁一个商店很牛,橱窗里灯光透亮却总是关着门,门上挂着一牌子:“sometime open。”终于有一天傍晚开店营业,原来经营者是两位老太太,谈吐间声称自己是男权主义者。一望便知是西方参加过60年代学生运动的那批人。她们来往于英伦与美利坚,知道安迪·沃霍尔、赫斯特之类的艺术家,显然是当代艺术中人。桌上放着一本厚书,欧洲关于当代艺术的著述,随手拿来一翻,有中国部分,还有熟人,不免让人兴奋。但继续看下去,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和我看到的所有欧美书刊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学界和传媒之中,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几个作品、几个符号而已。
栗宪庭说中国艺术不过是西方文化餐桌上的春卷,这个话已经有二十年了,但基本状况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关注度增大而有多少改变。
究其原因,乃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接轨或国际出场,过去主要是这么三种渠道:
其一,西方策展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选择。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主要是基于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艺术领域持不同政见者的声援。这从艾未未被抓以后其国际影响陡涨就可以看出来。时值第54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开幕期间,谈论艾未未成为最时髦话题,而评论艾未未作品如何,则没人愿意要听。
其二,海外资本对中国艺术家的推出。张颂仁、希克、尤伦斯等人通过各种渠道推出自己代理的艺术家或所藏的艺术作品,的确给西方学术界、博物馆留下深刻印象并得到一定认同。但此类出场的市场目的,必然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符号化和样式化,并因此屏蔽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真实面貌。被推出者主要是针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忆之作,缺少针对中国当今社会和当下时代的挑战性,这也是中国官方以文化产业名义认同并接纳此类当代艺术的重要原因。不管这些人自己怎么想,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官方表现开放性的形象代表。在此优待之下,其个人创作能否继续呈现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力已然成为对艺术家的考验,这也是艺术批评有所期待并有待观察的。
其三,大陆官方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威尼斯中国馆的建立无疑是一个标志,说明中国官方开始动用国家资源挑选并展示得到他们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种国家意识形态范围的文化交流,为的是展示政府的开放形象,政治审查仍然严厉。官方接纳的名利诱惑是显而易见的,开放性中的博弈和官方化中的谋利显然是有区别的不同立场。
以上三种渠道的国际出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渐为人知,也不无作用,但其中的他者化与被动性十分明显,而个别、零散、片面的呈现,也难以展示出中国当代艺术复杂而丰富的真实面貌,更不用说“被选择”本身就有极大的屏蔽作用。
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国际交流极为重要。这不仅是结果展示,而且是发生动力。正是大陆“文革”后逐渐开放的历史过程,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处于全球化文化语境之中,成为不可逆转的思想文化潮流。因为对中国大陆而言,这种思想文化潮流是前卫性、前沿性、前趋性的,其思想上的先锋性和文化上的开创性,表现为问题的针对性、历史的介入性、社会的批判性和艺术创作的自主性与反思性。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对中国人的精神开放与自由追求具有启蒙意义和解放作用,成为中国历史前行包括艺术史前行的推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已到了国际交流的新的历史阶段,即通过多渠道和自主性的国际出场,真正展示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因为只有自主性出场才能构成双向性的国际交流,而只有双向性的国际交流才能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生长发育的契机——在当今世界上恐怕除了朝鲜,已经没有脱离全球化语境的所谓本土,更何况是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改变之中的大国。所以,应该动员和鼓励中国大陆的策展人、批评家尽可能以自主性策划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展示于重要国际展览平台,从中表达、审视、交流与反省自己的批评思路,从而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水准。和全球真正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学者、策展人、批评家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交流,从中孕育独立建树的批评思想,成为自立于世界的学术力量。
坦率地讲,纵观全世界重要展览平台,我看好威尼斯双年展,其重要原因是近些年来威尼斯双年展创建了平行展机制。平行展不是在大展周围自发组织的外围展,外围展的随意性和依附性往往使其缺乏影响力和持续性。平行展作为威尼斯双年展正式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平行展以非营利机构申请主办,起码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以短期市场效益为目的的展览要求。平行展的申请,不仅强调学术性追求,而且强调原创性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由全世界自由策展人自主申请策划的,不同于威尼斯双年展原有主题展和国家馆展的限制性,为全世界策展人、批评家从学术角度、从民间渠道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提供了可能。而平行展的展示空间都在威尼斯主城区,可以让全世界参观者方便地看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艺术面貌,从而强化当代艺术的进行时状态和自主性交流。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更是提供了一个争取展示自由的可能性空间。
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在参与策划了2011年“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和2012“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两届平行展之后,在2013年策划了“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大型平行展。这个展览从展场面积和参展人数来说,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规模的海外群展。规模是否最大在学术上并不重要,但以一定规模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复杂而丰富的真实面貌却是必需的。要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与样式化的国际形象,需要有一定历史性但又不失当下性、有一定整体性但又不失个体性的集中展示,才有可能改变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般印象与大致看法。只有通过真实的艺术展示,才有真正的学术交流,在这方面中国艺术界、批评界主动做的工作太少,现在到了应该出手的时候了。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艺术家个人参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或其他大型国际展览,已不像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样令人羡慕,也不会成为辉煌的参展记录。但正是这种正常化、经常化的国际展示交流与反馈互动,才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促使中国当代艺术以健康、真实的心态真正进入学术追求的状态。——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心态和状态投入创作更为重要的呢?
原载《当代美术家》《上层》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