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艺术批评中的红肿言说-王林自选集

当代艺术批评中的红肿言说-王林自选集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当代批评之怪现状,与有司管控媒体、社会缺失监督以致诚信不再有关,更与当代艺术以黑市交易和江湖交道为中心的名利场有关。此乃批评之道、批评家之道。此言明显针对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艺术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艺术现场,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艺术家本身,而是批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当代艺术尚且因为哲学对艺术的介入和艺术对哲学的介入而走向观念化,当代艺术批评家却来反对批评的哲学化,真不知是何道理。

当代艺术批评中的红肿言说-王林自选集

公民言论自由是宪法宪政原则赋予的权利。一个人要以艺术批评的名义言说什么,只要不是法律所限的造谣诬陷、侵犯隐私及毁坏名誉,似乎都是可以的。尽管言及他人,还应有道德界限,但道德是软指标,是社会公认及自律的心理行为准则,在批评活动中往往不是当事人可以他律的。因此言说者一旦不予自律,就可能抢得舆论先机,占据有利形势,利用传媒放大效应而拔得头筹。

这是一切机会主义“批评”的机会,也是真正艺术批评不断被污名化的原因。中国批评界尤盛,因为中国人正在经历一个丧失价值理想和道德底线的时代。有两句流行话语可以证明,一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另一句是“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当然背后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只要能赚钱、能出名、能抢滩、能搞定等等。

“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时逢春暖花开,景观随处可见:

一曰眼线批评:

眼线不只是克格勃线人,也是视觉文化的组成部分,当有自觉不自觉,主动很主动、官方伪官方之分。从小处着眼者专投在位官员之所好,放大艺术禁令,如鹰似犬,或告密或泄密四处搜寻。一旦有所斩获,便极尽歪曲污蔑之能事。笔者不久前便遭遇一小报告,打至文化局,说我在《重庆美术》的文章附图:“此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全裸的女人下体插有男人的生殖器”,好家伙,这还得了!再去看法画家阿利卡这幅画时,方才明白为人眼线,其视觉方式的确与众不同。明明画家为了扩展空间表现,让画中女性坐在镜前,镜中自然反射出女人正面与坐凳边缘。此人竟把横着的凳沿看成了竖着的阴茎,瞧瞧这视觉反应和心理想象!更有甚者乃是从大处着眼,最懂得官方口号和官家需求。大谈中华传统之如何光荣正确伟大,大谈21世纪是中国世纪,大谈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艺术强国之战略决策,一心只想统治当代艺术,大有非我族类即杀无赦的规划布局和心思安排。诸位别以为“文革”过去三十多年了,中国社会中想在文艺界一统天下以及为了一统天下而党同伐异者大有人在,不可不察。

二曰冷箭批评:

如今网络方便,随便弄个名头,即可上网骂人。人说枪打出头鸟,枪最好是黑枪,打了鸟还能藏身。匿名批评的最大好处是骂了人,别人还不知道是被谁骂的。你在暗处人在明处,你可以鸡蛋里挑骨头而人家却不知道你下蛋没有,更不知蛋在何处。更妙的是还可让其他人多少猜出是你,但又不能完全确定。这样既可以私底下勾兑江湖,又无须对所批负责。即便是打黑枪打不着点、放冷箭放不中的也没关系,匿名是最好的护身符,除了丧失诚信,不会有任何损失。泄私愤可也,图报复可也,还管饱,可以尽情发挥,一泻千里。万一歪打正着,哪篇文章有了名,以后再来认领也不迟,说不定还有再轰动效应。这叫作“扔出石头不过河”,只要能砸死蹚水的人,还用得着你去涉险么?

三曰扯淡批评:

身在传媒时代,让人知道很重要,哪怕是胡说八道,也一定要在场,特别是在北京的场。别人谈什么不必在乎,看不看、懂没懂都没关系,现在的人哪有心思去分析文章,逮着个题目先一盆脏水泼过去。只要是“搅局”,肯定会有人“关注”,有人叫好——你要相信中国社会,从来不缺少“帮凶”和“帮闲”,况且今天扯淡的人不少,不乏同道。你只管拉扯,拉上名人,扯进话题,你就始终人在江湖身在现场,不会淡出的。如果别人发现你压根儿说不出什么道理,也没关系,你可以说这是有感而发,反对大词化。这样既可搪塞众口又可避免理论追问,何乐而不为呢?扯淡批评用不着费力读书,用心思考,只要道听途说加上冷嘲热讽,保管有人喜欢。实在没辙了,就说批评的坏话,做批评的批评。要知道在中国艺术界,骂批评家永远没错,也永远不会有人来考查你对批评的批评对不对。(www.xing528.com)

……

还可举出若干类型,但皆如四川谚语所说:“脱了裤儿打老虎,又不要脸又不要命”。这等恶心事还是点到为止。本人既无嗜痂之习,更无品味“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兴趣。中国当代批评之怪现状,与有司管控媒体、社会缺失监督以致诚信不再有关,更与当代艺术以黑市交易和江湖交道为中心的名利场有关。“滔滔者天下皆是,其谁能易之?”真正的艺术批评在今日中国,只能是两千多年前别人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

现在人皆说多元,“元”者何也?甲骨文中的“元”字,乃是人上有头,“元”即人有头脑。多元之谓,就是思想意识有不同的出发点。一个批评家不管谈论什么,必须有其批评意识的出发点即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家应该也必须是理论家,起码应该用一个理论家来要求自己,并且还得不断反省、追问和论证自己所有理论的正伪。此乃批评之道、批评家之道。至于策展,那是批评的实践方面;至于市场,那是批评的外围部分。前者和批评的关系有如两圆相交,只能有部分重合;后者和批评的关系,则如两线相交,只能有一个交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很难理解2011年11月27日一群批评家在芜湖发表的宣言,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正确术语作喻体并不保证本体的正确性),号召“反对 ‘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 ‘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表面看来似乎有理,实则大谬不然。此言明显针对批评的理论化倾向。理论研究难免大词且需用哲思,更要借重西方现当代思想资源和翻译文献,此乃历史之必然,不是什么“高碳化”问题。艺术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艺术现场,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艺术家本身,而是批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读一读罗杰·弗莱和阿恩海姆论塞尚、海德格尔梵高萨特论贾科梅蒂、福柯论马格里特、阿瑟·丹托论安迪·沃霍尔的文章,你就知道哲学之于视觉的意义,知道什么是鞭辟入里的批评。在中国艺术批评界缺少多元理性,缺少理论研究,缺少思想分析方法的时候,诸位同仁不去反对批评的低俗化、浅薄化、市侩化和功利化,却来大张旗鼓地反对“哲学化”,岂非咄咄怪事?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一书中谈到当代艺术的根本变化,就是哲学对艺术的入侵。当代艺术尚且因为哲学对艺术的介入和艺术对哲学的介入而走向观念化,当代艺术批评家却来反对批评的哲学化,真不知是何道理。至于语言是否朴素,那是各有所好的事儿,华丽或深奥的语言同样可以写出很好的批评文章,只要言简意赅,并非以“高碳化”而加以否定。以上所列几位大师的批评文章也不是“朴素”二字可以囊括的。

面对中国艺术批评之怪现状,我别无他求,只要求自己对艺术现象多做仔细的筛选与分析,对艺术理论多做认真的考查与研究,而对批评本身则当以论为据、以象为例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以期多少能写出几篇好文章而已。

批评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项独立而伟大的事业,不是艺术的附庸、艺术家的附庸,更不是艺术庙堂、艺术江湖与艺术市场的附庸。中国批评家之最高追求,应该是在批评理论和思想方法上有所建树。此言确否,愿候方家指正。

原载《当代美术家》2012年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