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观了文昌桥后,过桥往东不远,就看到了一栋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这就是抚州天主教堂。它坐东朝西,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西面的正门,门两边的上方高耸着尖顶塔楼,塔楼与中间部分有着精确完美的比例关系,门上方三角形尖上是一个拉丁“十”字架,“十”字架顶点距地面得垂直高度为28.5米,下面一个圆形花窗占据着显著地位,这圆花窗是哥特式教堂的一个典型特征,它呈圆形,有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它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当阳光明媚之时,特别是在里面的高大祭坛上,这种花窗可以产生非常动人的色彩效果。门面两边细长的立柱支撑着尖拱廊,并连接着两旁的塔楼,这种构造使人感到这栋石砌建筑的外观不那么沉重;加上它以垂直线条和图形代替了平行线图,所以又一种“轻盈重直,插上天空”之感;另外,建筑物前后共有6座塔楼,这就加强了整个建筑物向上升腾的印象。
游客们,仅在门外大致看一下这所教堂,是否就感觉到它具有飘然超脱尘世的气势呢?难怪有人说,这种建筑的垂直形式可以看作是在地球上升入上帝的象征。下面请各位进里面参观。
大家跟着我走,进入教堂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物线条明朗,立柱挺拔,空间高大,四壁红、蓝、紫色异形玻璃花窗最高达13.5米,采光面大,光想西欧那个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神秘饿饿而且使人敬畏,也给人以超乎尘世之感。立柱是红色的,称为“科林斯柱”,共有58根,两排分立于大厅两边,其余嵌套在墙中。建筑物全部重量通过拱、梁传递到立柱上,墙承担的载荷很小,即使把墙拆除,建筑物的框架页安然无恙,这就是四壁上的窗户能做成如此之大的原因。建筑结构使用顶点交*穹隆,一尖拱代替圆拱,往上看,可见穹隆中间有一条清晰地棱线,这叫做“穹棱”。柱、梁、拱向上延伸,而且又细又长,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摆脱了地心引力,飘然欲升,尤其在里面参观的人无法弄清它的建筑规律,这种上升的感觉更强。如果到教堂外漫步,才可能领略到支撑着穹隆的拱扶垛以及其它扶垛所组成的那种奇妙无比的建筑结构。(文章出自51导游词网:www.51daoyouci.com)
教堂里的平面形状是拉丁“十”字形,也就是纵长“十”字形,东西走向,可细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称为“中堂”,“十”字形较短部分是“袖廊”,紧*袖廊并抬升一步的是“唱诗坛”和“神台”。中堂比侧翼的走廊宽,空间更高,成行地支在立柱上的尖拱将中堂和走廊分开。
唱诗坛、神台在教堂内的位置十分醒目,中堂两侧的走廊一直延伸过去,穿过袖廊,并绕到高大的神台,构成了宽敞的走道,称为“回廊”。神台置于教堂的最东端,上面有三座雕像:中间是耶稣,两边是圣约翰和圣母玛利亚。(www.xing528.com)
耶稣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称为基督,据《新约全书》记载,他是上帝(或称天主)的儿子,为救赎人类,降世成人,生于犹太伯利恒,召十二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为犹太教当权者所仇视,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升天。
《圣经》说,圣约瑟是耶稣的养父约瑟,天主教尊约瑟为圣人,所以称为“圣约瑟”;圣母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据《新约全书》的记载,她是童贞女,由“神灵感应”而生耶稣,天主教尊为“童贞圣母”。
参观完这座教堂后,大家都会对哥特式建筑有一点切身体会。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哥特式艺术呢?它是12世纪至16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我们眼前的这所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于1918年,建造时间长达10年。1958年整修过一次,1987年又再次维修。现在这里是附近地区天主教信徒的重要活动场所,弥撒等圣事活动颇为频繁。这座教堂的规模不仅是江西之最,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名列第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