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黄洋界景区导游词

江西省黄洋界景区导游词

时间:2024-0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洋界多次出现过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佛光。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8月30日上午,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江西省黄洋界景区导游词

黄洋界:

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

  黄洋界看日出黄洋界是井冈山观日出的极佳地点。这里的日出景象极其壮观。黄洋界多次出现过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佛光1983410740分前后,气象工作者在黄洋界气象观测场附近发现一束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穿过浓密的云雾,人影折射在环中,人走环也走,人跳影也跳。在这之后又曾发现过多次,有的一瞬即逝,有的持续数十分钟。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东南方是一条深邃的大山谷,湿度大,形成浓密的云雾后,在清晨或傍晚遇太阳低度角斜射,光线透过无数小水滴的衍射而成彩色光环。而观测者又恰好面对光环,背向太阳,光从背后将人影投射在云幕上,便呈现出这一奇。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四周崇山峻岭,万峰竞险:南部山冈星罗棋布,古称“万箩倒米”;北部峭壁深渊,长满松竹杜鹃;气候四季变幻多端,云雾弥漫,风大、雾多、云奇,故又称“汪洋界”。由于地形和山谷环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黄洋界气候多变,那妖娆的迷雾和翻滚的密云。一眼望去如同奔腾的大海,呈现出群山奔涌、白云填谷的气象,蔚为奇观,让您不觉是在人间。毛泽东同志曾赋诗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景致有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红军挑粮休息处旧址——黄洋界荷树、营房等。

1928830,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1928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830上午,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守得住吗?"这个疑问,不仅存在于一些老百姓和赤卫队员心中,主力红军官兵中也露出了退却苗头。有人主张撤,到山下去打游击。危急关头,团党组织坚定了坚守井冈山的决心: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要振奋精神,增强斗志。有精神,就能出智慧;出智慧,就能打胜仗。

当时,井冈山上兵力极少。在井冈山下宁冈县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三十一团,在团长朱云卿、政委何挺颖的指挥下退守井冈山,以三十一团一营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他们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敌人兵力只能呈鱼贯队形,一个一个地往上爬,每个兵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无法射击。所以敌人虽然有四个团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的兵力。红军以一连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等待时机出击敌人。三连则在后边休息,准备替换一连指战员。当时由于缺少枪支弹药,每个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为了节省子弹,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到有效射程内再突然开火。就这样我军从早晨打到下午,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下午四点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战士把从前(南昌起义时)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第三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人听到炮声,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

"不在多,贵在精;枪不在多,贵在会用。胜利的决定因素还是人!"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十几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

  当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了卓越战功的红军第三十一团,是一个敢打敢拚、英勇顽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

  九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红军团在平型关大战中,成为痛歼日军师团三千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令日寇心胆俱寒。平型关大捷以日军惨败和八路军的胜利而震惊中外,成为当年轰动全球的重大新闻。当时,这支红军团的番号已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支红军团的番号经历了二十多次变动,但其井冈红军英雄团的血统丝毫不变。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辽沈战役等诸多的战役、战斗中,屡建战功,成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

199771,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这支井冈山时期组建的著名的红军团受中央军委指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从英军手中接管军营,担负起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他们驻防香港,纪律严明、作风扎实,深受香港民众的好评,亦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

●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遗址

 一草一木,都是战斗的堡垒,一沟一壑,都是革命的天险。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归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845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

      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样,黄洋界哨口,就成了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正率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途中得知这次战斗的胜利,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诗。

     在井冈山斗争的第三次反“会剿”中,黄洋界也是主要战场之一。1929年1月,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李灿率红五军第一大队全体官兵和徐彦刚率领的莲花县赤卫大队共同守卫在这个哨口上。1月26日,湘赣敌军从黄洋界哨口又一次进犯井冈山,守卫在这里的军民们顽强抵抗,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后,敌军于1月29日,乘黄洋界上浓浓大雾,在原宁冈县斜源村收买游民陈开恩带路,绕道黄洋界右侧隐蔽的山沟里,偷偷地摸上了黄洋界,从后侧攻破黄洋界哨口防线,窜进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大肆烧杀。李灿、徐彦刚等指挥员率领红军战士在敌军的夹击中,把大家的绑腿布连接起来,吊在山崖上,一个个抓住绑腿带往山下攀悬崖、过峭壁,最后退到原宁冈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1961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无人烟迹的井冈黄洋界,因当年黄洋界保卫战而闻名天下。而今,黄洋界哨口游者众多。

据统计,五十多年来,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名军事家、军事研究人员等专程登上井冈山,研究井冈山军事斗争史。黄洋界哨口则是他们井冈之行的必访之地。(www.xing528.com)

19644月,末代皇帝溥仪专程来到井冈山。当他在黄洋界上听到有关黄洋界保卫战的介绍后,内心十分激动,便以《黄洋界旧战场》为题,赋诗一首,诗曰:“到处红旗噪妇孺,栗浮沧海敌心孤;炮声怒吼黄洋界,白匪平明一个无。千点红旗四面山,万夫颠顿妇孺关;梭标木石成天险,骄敌霄遁指顾间。”

  ●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

红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位于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为一栋杉皮双层土木结构的五行一厅九间民房,面积200平方米。旧址原是一家客栈1928年夏季,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基础上建造红军营房,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在黄洋界保卫战中,营房是指挥中心。1929年黄洋界哨口失守后被烧。

    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红四军黄洋界哨口遗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刚通车的公路旁兴建了一座木质结构、5米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都分别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

      1965年冬,将此碑改建成12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纪念碑,碑基就在现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又将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址上恢复原纪念碑的造型。现在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底座长4,宽2.8,正面镶刻有朱德同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座高6.96,底长10.94,宽2.6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黄洋界上整个纪念建筑都铺设水泥地面和水泥护栏,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是井冈山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挑粮小道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江西省的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县,另一条则南接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达当年主力红军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

    在黄洋界保卫战期间,敌人主要沿着茅坪与大陇的小路向黄洋界进攻。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1928年冬天,毛泽东和朱德与广大红军指战员一起就是走着这三条小路,将大量的粮食从宁冈挑上了井冈山茨坪和大小五井一带。

   大荷树

来吧,听听故事纳纳凉,听山风轻述,看荷树枝头。

黄洋界景区内生长着一棵树龄超过200年的“银木荷”树。位于离黄洋界哨口不远的五里排,为四季常青的阔叶乔木。黄洋界上原有的小路叫五里横排,从这棵荷树下经过。1928年冬,毛泽东、朱德等人和红军战士、当地群众从宁冈挑粮上山翻过黄洋界时,常常在这棵大荷树下休息,畅谈革命理想。毛泽东同志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高路入云端”和原诗“高树入云端”均指黄洋界这里的“路”和“树”。 

 当年,井冈山上除正规红军部队外,另有八百多伤病员,还有党、政、军等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但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黄洋界崇山峻岭,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从山下运粮上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那个时候,早上下山挑粮,晚上回来,每天往返于山上山下,军民们挑的挑,背的背,仅一个多月,井冈山上就储备有三十多万斤粮食。

毛泽东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也坚持和军民们一起挑粮。有一天,毛泽东和战士们从宁冈挑粮登上黄洋界后在这棵树下歇脚时,他问身边的战士:“你们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哪里呀?”战士们有的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他的话,鼓舞了军民们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信心。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当时年已四十多岁的朱德军长身负重任,但还是和毛泽东以及军民们一起挑粮。红军战士为了让他得到休息,两次拿走他的扁担,朱德便请军需处的同志为他削了第三根扁担,在上面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此树,乃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见证。196134日,经国务院批准,此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棵“银木荷”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树”,成为井冈山上的一棵“红色宝树”。1965630日,郭沫若同志来到荷树下参观,他感慨地吟写了“小径挑粮领袖忙,五里横排遗槲(荷)树”的诗句。历时70多年,那两棵槲仍在那默默地守望,等待着您用“朱德的扁担”来挑粮。

前段时间,这棵“银木荷”树被发现基部蛀空、常绿叶片脱落、部分枝干死亡等现象。我们的园林工作人员就给“银木荷”“打吊针”,整棵树上挂满了输液的瓶子,枯死枝头上才发出新芽。

据井冈山市园林处王主任告诉我们,这一“国宝”级荷树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树龄老化,其生理机能变弱,营养成分难以输送,抗病及抗冷暖气候能力也相对虚弱。另外,主干基部长时间有蚁类危害以及长期没有光合作用,蒸腾拉力失效等原因,造成了南侧树干枯死,北侧树枝落叶的情况,如不及时抢救,整株必将死亡。为了及时抢救这棵“国宝”级的红色文物树,井冈山市园林处邀请了多名专家上山“会诊”,并给这棵“银木荷”树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

目前,园林处已拆除了垒砌的围池,用高锰酸钾等对土壤进行了消毒处理,并将裸露完好的根系用根腐灵等浇灌,将腐根去掉,每隔10天连续浇灌3次。

同时,园林部门还采用了德国先进技术,用进口植物营养剂对其根部进行速效灌液,整株树体挂液“打吊针”。对蛀空的树体进行药物清理后,将50公斤熟黄豆埋入土层根部作为长效基肥。有关部门还确定了12名工作人员对这棵“宝树”进行专职管理和观察。

经过井冈山园林部门的紧张抢救,这棵“红色宝树”目前已重现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