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指南

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指南

时间:2024-0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项目管理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转变,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第三条重大项目必须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发展要求,并遵循合法、审慎、安全、有效的原则,控制项目风险,注重项目收益。第五章重大项目实施第十四条公司董事会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主管部门负责就项目合同等内容进行谈判,重要谈判应由两人以上参加,并做好书面记录。

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指南

现代社会法制社会,法律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在企业开展重大项目时,如何通过制度落实项目规划、立项审批、项目执行、项目奖惩等环节的法律风险评估和防控,是确保企业项目依法有序推进,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保障。重大项目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旨在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项目动态防控机制,为法务人员在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行使职权提供有效依据与合理规范,同时保证项目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及企业各个实施部门的统一协调。

一、制度设计框架

构建企业重大项目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项目法律风险防控制度应当以事先防范为基础,过程控制关键,事后救济为补充,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重大项目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做出明确规定,才可能实现对项目法律风险的动态监控。

(一)事先防范

重大项目的事前防范首先应当做好法律风险评估,也就是从法律层面,对重大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和综合评估,确保重大项目的依法建设和合法运作。在项目立项前,企业应当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导向、行政许可、环境与资源保护要素进行风险识别,并通过制度固化识别和评估的要点,重在“防患于未然”。避免不经过法律风险和评估,未进行法律论证,盲目上马,最后因违反强制性规定(例如违规建设项目,未经环保部门、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等)失去法律保护,招致企业被迫承担不利后果。

(二)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事前规范确定的应对措施运行于正常的状态,是重大项目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一环。在重大项目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环节中,首先,企业应当按照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规则,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办法,通过由法务人员审查项目合同及招标文件等法律文书、参加项目谈判及调研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在谈判及法律文本起草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其次,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将合同履行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管理环节,由专人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会同相关部门形成应对方案,并及时向企业领导汇报。实现项目管理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转变,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三)事后补救

事后补救是指在法律风险导致现实危机后,企业如何采取、采取怎样的措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一方面,建立健全诉讼仲裁案件管理办法是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事后补救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提升法律风险管控的执行力并建立项目法律风险管控的后评估机制,通过项目后评估,寻找项目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提出改善建议与计划,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在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举措,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落实减少或追回法律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四)项目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融合性

在设计制定重大项目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时,应当注重与企业其他制度的融合性,将法律控制渗透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项目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应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相冲突,需要兼顾建立成本与效益的一致性。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防范项目法律风险中,应针对企业具体情况及自身环境,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

二、重大项目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模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项目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规规章以及公司制度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项目是指单项投资或处置金额达到[××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第三条 重大项目必须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发展要求,并遵循合法、审慎、安全、有效的原则,控制项目风险,注重项目收益。

第二章 重大项目的管理部门与职责

第四条 公司[×××部门]为重大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下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可行性研究、项目谈判、报批、实施工作。

第五条 公司财务部负责重大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资金筹措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

第六条 公司法务部参与投资项目谈判,负责对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法律审查。

第三章 重大项目立项

第七条 重大项目应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审批、项目谈判、合同签署、投资事项实施、后续跟踪的管理程序。

第八条 项目立项前,主管部门应对拟进行的重大项目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提交分析报告,形成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应对项目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项目的筛选过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收益预测、以及整体市场情况作出说明。

第九条 主管部门应按照公司规定的审批程序,将项目建议书以签报形式报公司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根据公司投资的战略、目标、原则以及公司实际情况等进行初审后,报公司总裁复审后批准立项。

第四章 重大项目评估

第十条 项目完成立项后,由主管部门按照公司中介机构选聘的相关规定聘请的相关机构对项目开展尽职调查,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一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投资效益、经济及技术可行性、资金筹措及财务可行性、尽职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项目后续管控等方面等进行详细分析。

第十二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财务部、法务部、相关业务部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主管部门应提供完备资料,主要包括: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合资、合作方情况介绍、工商登记资料和资信证明;

(三)资金来源说明;

(四)必要的政府有关部门批复文件;

(五)资产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视项目具体情况确定)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前述部门共同审核联签后,报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决策

第十三条 投资发展部、财务部、法务部可列席审批重大项目的集体决策会议,就项目风险控制作出说明,并就决策程序的正当性提供建议,保证审批决策的有效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公司领导集体决策通过后,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第五章 重大项目实施

第十四条 公司董事会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主管部门负责就项目合同等内容进行谈判,重要谈判应由两人以上参加,并做好书面记录。法务部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文件,重大项目的法律服务工作可依据公司规定聘请资质良好的律师事务所共同完成。

第十五条 项目合同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合作各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www.xing528.com)

(二)项目的名称、地址、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三)合作各方的出资数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及出资期限;

(四)项目的内部管理形式、决策层及管理人员的分配比例、机构设置、决策机制及财务会计制度

(五)合作各方的利润分配方法和亏损责任分担比例;

(六)合作各方违约时应承担的责任及违约金计算方法;

(七)合同的生效条件;

(八)合同变更、解除的条件、程序及合同有效期

(九)出现争议时的解决方式及适用法律;

(十)合同期满的财产清算方法及债权债务分担;

(十一)合同各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条款。

合同还应对不同投资阶段的资金数量、项目进度、完成时间、质量标准与要求等内容进行约定。

第十六条 项目谈判过程中,如果项目方案发生重大变更,应当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

第十七条 项目谈判完成后,主管部门作为经办部门汇总相关法律文件形成签报,经财务部、法务部会签后,报送公司领导审批同意。法律文件签署前,不得支付项目款项或办理相关资产的移交。

第六章 重大投资的项目监控

第十八条 主管部门负责重大项目的监控,指定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密切关注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项目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在项目开始运营后每半年向公司总裁和董事会报送投资监控报告。

第十九条 财务部门应将项目收益分析纳入半年度财务分析内容。发生下列情况时,公司审计部门或公司聘请的中介机构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情况变化,超过项目预算10%以上的;

(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离任的;

(三)公司董事会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条 分期投资的项目,实施后如项目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出现异动,后期投资应按本办法重新履行分析论证、决策审批等程序。

第二十一条 重大项目完成后,应对投资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第七章 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二十二条 公司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并切实执行本办法。公司对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对本办法的遵守和执行进行监督、考核。

第二十三条 对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或提出改进意见,使公司避免重大经济损失或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部门或个人,公司依照相关制度予以奖励。

第二十四条 负责经办重大项目的人员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经授权批准或超越职权实施重大项目的;

(二)在项目过程中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的;

(三)未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投资行为的;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及公司相关制度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公司[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生效并实施。

三、制度要点解读

按照重大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节点,针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阶段存在的风险点,企业在进行重大项目法律风险管控的制度设计时应特别关注以下风险点:

(一)事前管理

(续表)

(二)事中管理

(三)事后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