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完全忘记了道德律条,设想自己是一种完全的思维生物,并从另一个星球上观看地球上发生的事情,那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的一切对我们都将是新鲜的,而其中最能吸引我们注意的将是人类中性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尽管这两性之间有很多相似,但它们的区别却又是那么明显,所以即使是浮光掠影的一瞥,也能将这种区别看出来.在儿童眼中的两性,是否也是如此呢?看来,儿童并没有把上述基本事实作为他们的出发点.这就是说,他们刚开始时对两性间的区别并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从记事起就知道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这近乎是一种十分自然和不容置疑的事实.同样,一个小男孩对于他的姐姐(她只比他略大一二岁)也会持同样的观念.可以肯定,儿童的求知欲并不是由这一事实而自动促成的,只有当他与另外一个刚出生的儿童"遭遇"时(例如在他刚刚三岁时,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孩),才可能在其自我追寻(寻根)冲动的激励下,产生出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一时失去了父母的亲自照顾和关怀(他亲自经验到父母已经把原来对他的关怀照顾转移到了这个"新来者"身上,他对此很害怕),由于他从此之后,必须同这个新生儿分享原来自己独享的一切,所以很快便滋生出某些(敌视)感情,他的思维能力也会因此而大大加强了.一般说来,这个年纪稍大一些的儿童总是对这个新来者表现出一种公开的敌对态度,并通过一种敌对的批评言论把它发泄出来(例如"让白鹳把他叼回去"等).在偶然的场合,他还会对这个躺在摇篮里的小生命进行蹂躏和欺侮.一般说来,假如这两个孩子之间年龄相差较大,这种幼稚的敌对情绪就会大大减小.例如,如果过了许多年之后,小妹妹或小弟弟还没出生,他们就会十分希望有一个玩伴出现(就如同他们在别的地方见到的玩伴一样).
受这样一种感情和思绪的刺激,儿童便会考虑人生的第一个大问题,即经常自己问自己,孩子是从哪儿生出来的等.他的发问也许是:"这个极其讨厌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人生第一个谜(它的反响似乎就是出现在许多神话和传奇中的无数谜语)这一问题的本身,也像其他一切问题一样,乃是某种急迫需要的产物,似乎他们探究这一问题的唯一目的,就是想阻止如此可怕的事件再一次发生一样.与此同时,儿童的思维这时已不受外部刺激的制约,自由地和独立地进行调查研究.在儿童还未受到过分恫吓的情况下,他们迟早会采取一种最简捷的解决办法......直接从他的父母或保姆那儿得到该问题的答案,因为对他们来说,父母或保姆乃是知识的源泉.不用说,此类方式多数会遭到失败,他们所能得到的不是模棱两可,就是对其好奇心的严厉训斥,或是用一种神话般的故事搪塞过去.在德国,父母们常常这样回答:"孩子是鹳鸟带来的,鹳鸟从水里把孩子叼了出来."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多数儿童都不会满足于这样一种答案,并且对其持一种怀疑态度,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公开表示出来.我认识一个三岁的男孩,这个男孩在听了保姆的上述回答后,竟背着保姆独自一人跑到一个大湖岸边的城堡上,想从这儿观看水中究竟有没有"孩子".我所认识的另一个孩子,同样不相信这一故事.为了表示这种不信任,他慢腾腾的回答说,实际上,这件事他知道的比谁都更清楚,带来孩子的不是鹳鸟,而是苍鹭.从上述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儿童们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关于鹳鸟的传说.经过这第一次被欺骗(或搪塞)之后,他们以后便不会再信任成年人的解释,他们已经隐隐地观察到成年人是在向他们隐瞒一件犯禁的事情,却不让他们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为了继续揭开这个秘密,他们只好在暗中进行调查.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也就意味着经历了第一次"心理冲突".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他们在本能中感到而且十分欢迎的,却无故地受到成年人的斥责,甚至是被骂作"淘气"或"顽皮".由于这种想法与那些被成年人批评因而成年人自己也无法接受的观念恰恰相反,所以这种"心理冲突"的产生是根本不可避免的.在这样一种"心理冲突"发生之后不久,又会产生出另一种"心理分裂":心理中分裂出两种理念,一种观念被誉为"善"的或"好"的,它的出现即意味着思维的停止;另一种变成一种极强大的意识,观念由于不断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所以总是提供出新的证据.由于这些新证据并不被重视,所以总是被压抑,从而变成无意识的,精神病人那无法解脱的核心情结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后来我通过对一个六岁男孩分析以后,又获得了另外一种无可辩驳的证据.通过这种证据,我进一步认识到,母亲在怀孕后,身体的某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是无法逃过儿童那敏感的眼睛的.儿童已完全有能力把母亲渐渐变大的肚子同一个婴儿的出生联系起来.在上述例子中,当这个男孩的妹妹出生时,他已经四岁半.在他四岁零九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用准确的比喻表达出自己对性问题的清晰理解,当然了,他对这种早熟的知识,一般是秘而不宣的,而当他向父母提出问题而受到斥责之后,他的这种对性问题的好奇心便受到了压制,以后也就渐渐忘却了.
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有关鹳鸟叼来孩子的寓言,其实并不是代表着幼儿对性的看法.事实上,儿童通过对动物性生活的观察(动物很少隐瞒其性交过程),以及对动物的经常接近,对上述鹳鸟的故事早已不相信了.他们通过独立的观察得到,幼儿是在母亲身体内成长起来的.这样一来,这个他们一直用心思考的问题,便才有可能开始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逐渐地得到答案.但可惜的是,这种逐步进展后来又因为受到了阻碍而不得不停止下来,这种阻碍是由他们自己杜撰出来的某些不真实的性理论所造成的.这些虚假的性理论,大都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特征,即虽然极为无聊,但每一种说法中却又都包含着点滴真理.在这方面,它们有些像成年人在解决那些人类理性难于解决的宇宙问题时的灵感的闪光.后来的事实证明,凡是这些理论中所包含的那些正确的以及切中要害的成分,一开始就与儿童机体中活跃着的种种性本能成分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样一些观念的产生并不是来自随意性的心理活动和偶尔得来的印象,而是性心理结构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这儿谈论这些典型的儿童性理论,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们才能在所有那些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性生活的儿童中间发现同样的性理论.
第一种这样的理论表现出对两性间相异点的忽略,对于这样一种忽略,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原始注意方式",亦即儿童所特有的注意方式.依照这种方式,他们认定所有的人,包括女人,都有一个像他自己身上那样的阳具.这一被成人视作正常性器官的阳具,在儿童眼里却成为了性活动的高贵区域,一种供"自身性欲"的重要"性"对象.儿童对这一器官作出这样高的评价,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与他的"自我"相似的人,竟然会没有这一重要的器官.有时,一个小男孩偶尔看到他的小妹妹的生殖器时会大发议论,这种议论表明他的上述偏见已经大到足以影响他的视觉的程度.在这种时候,他并不在说自己的妹妹少了什么,而是反复地唠叨(似乎是一种自我安慰,又好像是在自圆其说):她的"小鸡"还小,但是当她长大一些时,"小鸡"就会很快变大的.这种认为女性也有阳具的概念,在儿童长大成人后也会在梦中出现.例如:在夜梦中,性兴奋常常使他梦见与一个女人交媾:他把一个女人掀倒在床上,正准备性交时,却发现女人生殖器部位有一个阳具.这一景象往往会使得梦突然停止,性兴奋也随之消失.远古人类制造的种种雌雄同体的形象与儿童的这种性观念其实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注意到,对多数正常人来说,这种雌雄同体的形象并不会引起反感,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到某个真人身上的这种雌雄同体性器官,一定会引起他的极大恐慌.
如果这种认为女人也有阳具的观念,在儿童头脑中"固置",那么它就会无视后来生活中的一切影响,使这个男人永远也无法排除其性对象身上一定有一个阳具的幻觉.这样一来,这个男子倘若有了正常的性生活,便很快会成为一个同性恋患者,把另一个男人作为他的性对象,因为这个男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总是促使他把他看作是一个女人.即使他以后结识了某个真正的女人,也不会把这个女人当作性对象来对待,因为女人缺少他需要的性的吸引力.实际上,如果让这种人接触另一种类型的童年生活,这种生活定会使他感到十分憎恶.一个主要以阴茎的性兴奋支配的儿童,往往通过用手玩弄自己的阳具而取得快乐.如果这种行为被父母或看管他的人所看见,就会受到斥责,甚至威胁说他把他的阳具割掉.这种"阉割威胁"所产生的效果,会伴随着儿童对这一部分的看重逐渐而增加,换言之,会变得根深蒂固和持久延续.传奇和神话证实了儿童感情中的这种变化,也证明了与这种"阉割性质"有关的恐惧.在以后的年代里,意识只有在非常偶然的场合才记得起这种情结.当这种同性恋的男子在以后亲眼看到女人的性器官时,往往把这看作是一种被阉割后的残疾,因为很快他便记起小时候的"阉割威胁".因而女人的性器官给同性恋患者造成的常常是恐惧,而不是快乐.这样一种特别反应,并不因为他以后学习了科学知识而改变.更何况有些科学发现认为儿童的上述假设并不特别完全错误.这也就是说,女人同样具有阳具.解剖学已经认识到,女性的阴蒂是一个与男人的阳具同源的性器官.生理学对女性发展过程的描述对此还作了如下补充:女人具有的这个不再长大的阴蒂,在她的儿童期起着同男孩的阴茎相同的作用(二者有着相同的行为).例如:它也同样是一个易兴奋的区域,很容易被接触到,而它的兴奋为小女孩的性活动产生男性色彩.在女孩的发育期里,必须对这种兴奋加以压抑.只有将这种男性的性欲抛弃,才能使其身体的女性特征发展起来.反之,许多女人性机能的丧失,都是由于她们顽固地依恋于阴蒂兴奋的原因(这种机能的丧失,包括交媾时毫无快感,或是因压抑的持久延续,导致性生活能力完全丧失,代之以歇斯底里症的发作).所有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在这种认为女人也有阳具的儿童性理论中,确实包含着某些真理的种子.
我们还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在这一方面,女童的看法与她的兄弟们是相一致的.她们一开始就对男孩身体的这一部分(阴茎)非常感兴趣,发展到最后,这种兴趣就变成嫉妒.她们感到自己是受害者(被阉割者),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一个男孩一样,用阳具撒尿.当她们表达这种愿望时,总是爱说:"我要是个男孩该有多好."我们知道,这句话的隐含意思,便是希望对自己缺少的东西有所补偿.
如果儿童能从阳具的勃起中获得一些暗示,将会对他们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起推动作用.这也就是说,他们将会感到,那种认为小孩子是从妈妈的身体中生出来的说法,并不是一种正确的说法.那么孩子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到底是谁使得小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长成?这件事肯定与爸爸有关,爸爸不也是经常说,这个孩子也是他的吗?儿童由此又会想到,这件神秘的事情肯定与阳具有关.更何况他自己一想到这种事情时,阳具就开始兴奋和勃起,这一事实更加证明了以上的思想.伴随着这种兴奋,还会唤起一种模糊的冲动.对这种冲动,儿童也不知如何对付......有时会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动作,挤压.摔打,甚至捅破一件什么东西.然而,正当他有可能想到母亲身上有一个阴道的事实,此时就仍然不为儿童所知.我们很容易就猜测出,由于这一思路不能成功,很可能使儿童抛弃甚至忘记这一问题.当然了,这样一些想法和疑问以后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变成成人考虑问题时的种种"原型",但无论怎样,这样一种初次的失败都会对其后来的发展产生极坏的效果.
由于对母亲身上有一个阴道的无知,就使得儿童产生出了另一种思想,这种想法构成了儿童的第二个性理论.即:假如婴儿先是在妈妈肚子里长成,后来又从肚子里出来,这种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只有通过母亲的肛门才行.这就是说,在他们的想象中,婴儿只能像粪便那样用力从肛门中排泄出来.如果在此以后的童年时代里,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就会成为儿童独有的思考或两个儿童争论的一个问题,那么作出的解释就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婴儿是从张开的肚脐眼中生出来的,或者,先要把肚皮划开一道口子.然后才可以把婴儿取出来,这种说法恰恰与一则寓言故事中描写的一只老狼生小狼的方式相同.这样一种理论往往被孩子们公开地说出来,而且留存在他们的记忆里,成为意识思考的一个内容.所以对儿童来说,这种理论中丝毫就不包含令他们感到吃惊的东西.这些儿童完全忘却了他们小时候曾相信的另一种性理论,也根本不知道这种性理论后来又受到肛门性理论的排挤.与此同时,关于要想排泄大小便的事却可以在托儿所内当众宣布而不感到为难.这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尚未远离上述习俗性的成见,对他们来说,说一个人像一团粪便一样生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一种贬黜,因此不会受到唾弃.他们相信,对许多动物适用的泄殖理论,理所当然地也适用于人,而且他们自己准保也是用这种方式生出来的.
按照这一理论,儿童们当然也就不同意只有女人才能够生孩子.假如婴儿是从肛门出来的,男人也就可以像女人一样生出孩子.一个男孩子会想象自己将来也会有个孩子.对此,我们不必谴责他,说这是一种女性化的变态.因为在这个阶段上,起到作用的只可能有一种,即那种活跃的肛门性欲.
如果这种泄殖理论在童年期的后半阶段依旧保留在头脑中(这种情况偶尔会有),他们对于"儿童来自何处"这一问题就有可能作出另一种回答.这种回答也当然不再是前期的那种回答,它听上去有点像是一个神话.例如:一个人吃进去一种什么特殊的东西,于是便生出个小孩.从一个精神病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得到这种儿童性理论的痕迹,例如,一个心理症患者会把给他治疗的医生领到他在墙角排泄的一堆粪便跟前,笑着说:"看哪,这就是我今天生下的孩子."(www.xing528.com)
第三种典型的儿童性理论出现在那些偶尔看到父母性交场面的孩子身上.通过这种事件,他们得出了一种关于性的极其不完善的概念.不管他们看到这一场合中的多少细节(如两人的位置.发出的声音.或其它性爱动作),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说这是一种"虐待性的性交"(或者说性交是一种施暴行为).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强壮的人如何用强力"欺负"弱者,就象是他们在儿童游戏中看到的那种搏斗场面一样(因为在这种场面中,也有某种性的兴奋混于其中).我现在还不敢肯定,儿童在这种条件下会不会突然觉悟,把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件看作是孩子出生的一个必须步骤.但总的来看,儿童并未领悟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总是把这种性爱活动解释成一种暴力活动.但这种施虐概念本身又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使他们回想到自己初次追问孩子从何而来,从而导致阳具勃起时的那种想要做出某种残暴行为的模糊冲动.但是下述可能性同样不可以排除,即:这种有可能产生对性交秘密发现的过早成熟的施虐冲动,其本身就是在模糊记起父母性交场合的情况下激发起来的.虽然儿童对这种场合还知道的不多,更没有充分利用它来解释自己的疑虑,但由于父母同床而卧,这种印象必定会对他发生影响.
这种"性交乃施虐"的性理论(它本来应当作为儿童的性启蒙,却不幸把儿童引入歧途),同样是性本能中某些天然要素的表现形式.每一个人都能在随便哪一个孩子身上找到它的痕迹.所以,这种施虐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真实的,它部分地表示出性爱活动的本质,而且展示出在性交之前男女双方之间的那种"角斗".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这样一种概念完全是通过对性交场合的偶然观察而发现的.对这种场面,他只理解其中一小部分,另一部分他就似懂非懂了.在许多婚姻中,妻子常常拒绝丈夫的拥抱和抚摸,因为这种动作不仅不能带给她们快乐,弄不好还会再次怀孕.这种情况下,躺在同一张床上假装睡熟的孩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母亲此时正在尽力逃避这种暴力行动.在另外的一些时候,结婚给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一种不断的争吵:不是高声吵架,就是挥拳动腿.对这样的儿童来说,这样一种争吵在夜间进行是不奇怪的.再者,当他同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伙伴们接触和交火时,不也是使用同样的一些手段吗?这样一种亲身的经历,更使他们对上述"施虐"概念感深信不疑.
假如这个儿童第二天早上发现母亲睡的床上有斑斑血迹,他的这种概念就变得更加深一步,因为这恰好是证据,昨天夜里在父母之间又发生了一场虐待和反虐待的斗争(然而对成年人来说,新鲜的血迹标明性交活动的暂时中止).人类对"血的恐怖"大都可以从这儿得到解释.儿童的错误,有一次使他不能获悉事实真相,因为显而易见的是,血迹是初次性交的标志.
儿童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与"孩子如何出生"这一问题仅有着间接关系.这一问题就是:"婚配"的本性和内容是什么?对该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答案,这主要取决于儿童对其父母婚姻生活的偶然观察同他们自己那带有愉快感受的冲动是不是合拍或者一致.所有这种回答的共同点是:婚姻会带来愉悦的报答和满足,但首先要不顾廉耻.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体中撒尿."另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似乎表示说话者对这个问题已认识得比较明白,即:"男人把尿撒到女人的尿壶里."还有些儿童则是把结婚看成是"两个人毫无羞耻地向对方露出屁股."有些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成功地推迟了孩子对性问题的探索.其中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虽然已经有了月经,仍然不懂得性的问题.她从书本中得出这样一种看法:结婚就意味着把两个人的血混在一起.由于她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来月经,她就强制一个刚来过月经的女孩与她"交媾",以便把两个人的血"混合"到一起.
虽然儿童对婚姻的上述观念以后很少被记起,但是它们日后对许多心理症患者的症兆却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可以从儿童们作的游戏中观察到.在这种游戏之中,在一个儿童同另一个儿童之间会作出各种堪称为"婚配"的小动作.此后,这种想结婚的愿望仍然常常以儿童的上述表达方式出现.比如,有时以一种恐惧的表情或其他类似的表情呈现出来.这种"表现"猛一看当然是无法理喻的.
以上所说的乃是儿童在其幼年时代受其自身性本能的影响而自然产生出来的几种最重要的性理论.我自己也知道,这些材料还很不完整全面,而且尚未在这些材料和儿童童年生活的其他部分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清楚起见,我还想在这此进一步补充几点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人都有可能漏掉的看法.例如,我们还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性理论:"那人是通过接吻而怀孕的",这种说法已明显地表示了对于唇部性感区的强调,就我所知道,这样一种观念,多半是由女孩子设想出来的,对于那些其性的好奇心在童年时代遭受到强烈压抑的女孩来说,这种理论经常成为她们发病的根源.我有一个女病人就是因为偶然观察到一种"父亲作娘"时发病的.这种"以父作娘"的做法在许多民族中非常流行,其目的也许是为了驳斥对"父权"的怀疑(因为这种疑虑从未消失).当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她的一个相当奇怪的"叔叔"便一连五天呆在这个家里,并且穿着睡衣接待客人.大概是为了证明生育是由父母双方一起完成的,因此在孩子出生后,男人也应当躺在床上睡觉.
在儿童长到10岁或11岁时,他们便开始知道了一些有关性的知识.一个儿童如果在一种自由的和不受抑制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或者说,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观看到性生活的真实情况,就会很快地把他知道的东西告诉其他的孩子.他觉得,通过传递这种知识,自己似乎已长大成人,而且高出了别的孩子一头.孩子们通过外部方式学到的东西多数是正确的.这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知道了阴道及其作用,但由于在伙伴们中间传来传去,往往使事实大大变样,有的还混杂着一些虚假的看法,甚至还夹杂着年长儿童所拥有的性见解.这就使得这样一些理论难于完善,因此不可能解答儿童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正如同他们开始时因不知道存在一个阴道而无法真正回答上面的问题一样,现在又为不知道精液的存在而妨碍了他们对整个生育过程的理解.儿童们无法猜测,从男性生殖器中,除了排出尿液之外,还可以排出精液.在少数的情况下,一个纯洁的少女会在新婚之夜大为光火,因为新郎"把尿撒到了她肚子里".如果这些知识在青春期之前获得,就会使儿童的对性问题的好奇心再次燃起,但是他们这时对性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典型的,也不再带有幼年期的痕迹了.在我看来,儿童后期对"性之谜"的种种理性,并不值得在这儿一一列举,因为它们没有任何病理学方面的意义.它们的多样性自然是取决于一开始接受到的信息,而它们的含义则在于重新唤醒了无意识中孩童早期对性的兴趣.因而,日后发生的手淫一类的性活动,甚至想与父母脱离的冲动,都无不与此有关.难怪学校教师经常谴责说,儿童在这样一个年龄上接受这样一些信息,只能使他们堕落.
仅举几个例子就足以证明,这种儿童在自己对性问题的后期考虑中,究竟又会加进了些什么东西.一个女孩从她同学那里听说,男人给女人身体中下了一个"蛋",让女人在自己身体中"孵"孩子.一个男孩同样也听说过关于这种"蛋"的事情,但是在他们心中,他们说的"蛋"就是睾丸(因为民间大多数人都把睾丸称为"蛋").但是使她最为不解的是,"蛋"是被阴囊裹住的,它怎么能时时更换?这样的一些传闻,很少能解除儿童对性活动之真实过程的种种重大疑虑.女孩子们往往以为,性交仅仅发生一次,并且会延续很长时间(如24个小时),而且仅仅一次性交,就可以使女人生下所有的孩子.有人则认为,儿童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某些昆虫生殖过程的知识的缘故.但这种猜想并未得到证实,看来,这样一种理论很可能是由儿童自己创造出来的.另一些女孩子则根本就不知道有怀孕这类事,也不知道在子宫里有个小生命.她们以为只要男女睡上一夜,第二天就生出了孩子.玛赛尔.普列福斯特曾经把女孩的这一错误的想法改造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见他的《女人的信》).儿童青春期对性问题提出的这种种疑问,一般说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但可惜它们与我要达到的目的相去太远,所以我也不打算在这儿深谈.我想特别提醒人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儿童当时杜撰出这样一些奇谈怪论,大抵是为了驳斥那些被压抑和进入无意识中的极古老的观念.
谈谈儿童在接受到上述信息后的行为方式同样是很有意思的.对很多儿童来说,他们在性方面受到的压抑是如此之深,以致于他们听不到也不愿听到任何有关性方面的事情.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还可以延续到更晚些时候,例如,一直到他们幼年时得到的性知识经过医生心理分析再次被公开出来时.我还认得两个10到13岁之间的男孩,他们当然听别人说过有关性方面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你的父亲和别的女人当然会干那种事,然而我敢保证,我父亲是决不会干出这种事来的."尽管儿童在年龄稍大时对性问题的好奇心会发生改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早期的行为中找出普遍的东西,这便是:他们都急于要发现他们父母到底是怎样生出孩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