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童年期常见的性的不寻常表现,以及心理症患者潜意识中对幼儿期的朦胧回忆,我们就可以描绘出一幅童年期性行为的情景.
无可非议,幼儿性冲动的胚基是与生俱来的,它持续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又遭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压制,直至性发展达到旺盛的程度或个人体质极为强壮突出时,性的压抑才被突破.这种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的规律和周期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尚未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一般情况下,儿童长到三.四岁时,其性生活便已经很容易观察到了.性抑制
在这段完全的或部分的潜伏期内,精神力量的发展开始压制性生活,它就像一道河堤,致使它走向狭窄的河床.
这些精神力量包括了厌恶感.羞耻心以及道德的和审美上的理想化要求.我们也许认为,在精神生活文明的世界中,为儿童设置的这些堤防,主要是教育和诱导的功劳.教育当然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但实际上这也是机体自身的发展注定要经历的途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一无教养,这一过程还是要发生的.并且教育必须服从机体本身的潜力,才能达到特定的功效......使这种抑制更加深沉,更加干净利落.
反向作用与升华作用(www.xing528.com)
个人在以后的素养以及对其常态的维持,是一个意义深远和规模宏大无比的工程.这一工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它们有可能受益于在潜伏期中一直持续和从未中断的幼儿期性欲......当然,它的能源已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性用途,指向其它目的.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学家们一律认为,这种摒弃性目的而就新目的的性动机及其力量,乃为升华作用.这种作用曾是文化成就的无穷源泉.我们在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是,自性潜伏期开始之日起,这同一种历程也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个体的发展.
关于升华作用的机制,我们还可以试着用另一种观点来加以解释.由于生殖能力的后延,幼年的性冲动不可能有用......这是形成性潜伏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幼儿期的性活动一般是令人失望而卑弃的,而且这些来自快感区的冲动,也只会给人带来极不愉快的感觉.久而久之,它们便逐渐激起一股相反的作用力(或反动情感).正是依据这种不愉快感觉的帮助,精神上的堤防,例如厌恶感.羞耻心及道德感等才得以建立起来.
潜伏期的中止
让我们暂时离开这模糊不清的潜伏期以及幼年发展的过程,不再探讨这些模棱两可的假设,而回过头来讨论些实际的东西.这就是:幼儿期性欲的此种结局乃是在理想抚育之下获取的效果.然而人与人之间各有所异,有时候一部分性症状会从升华之中再度返回,明显地表现出来,有时性活动在这潜伏期内仍然会若隐若现,直至青春期性冲动急剧增加时才爆发出来.教育家们在讨论到幼儿期性欲时,表面上好象同意我们的看法,但依然相信道德的防御力量须以牺牲性欲为其代价,相信性的活动会使一个儿童不可教诲.只因为他们不会有什么成就,教育家们才把儿童期一切性的表现都说成是"坏"的.我们的看法正与此相反,我们愿意花费全部力量去澄清他们所恐惧的东西,因为我们坚信,在这里才可以真正发现性冲动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