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呼唤好教育:2012年新教育报道

呼唤好教育:2012年新教育报道

时间:2024-0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时代呼唤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现在进入大众化时代,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该面向大部分人财新《中国改革》:从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热”、“奥数热”,到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出国上大学,异地高考以及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现在的教育似乎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该面向大部分人。财新《中国改革》:真正的好教育,应当是因材施教,这与现有的统一教育大纲下的教育,怎么协调共处?

呼唤好教育:2012年新教育报道

《中国改革》2012.10,记者杜珂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他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躬行“新教育实验”,走出了一条民间教育改革探索之路。

 9月17日,财新《中国改革》记者在朱永新民进中央的办公室里采访了他。第二天,即见他在新浪微博里写到: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公平问题。下午接受《中国改革》杂志的采访,记者问中国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仍然认为是公平问题,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择校等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此。如果不痛下决心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很难走出困境。 

 时代呼唤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现在进入大众化时代,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该面向大部分人

 财新《中国改革》:从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热”、“奥数热”,到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出国上大学,异地高考以及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现在的教育似乎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

 朱永新:教育问题跟其他的社会问题是一样的,基本上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公平和质量(效率)。从公平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配置非常不合理、不平衡。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高品质的学校太少,引起了家长们对高品质学校的追捧。结果,要进名牌大学,就要进好高中、进好初中、进好小学、进好幼儿园。竞争逐步下移,最后就提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所有的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的资源配置基本均衡,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应该出现“择校热”和“奥数热”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从质量的角度说,我们的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导致一些家庭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家庭,以及一些有权有钱的家庭不惜代价,让孩子到国外接受更好教育。

 财新《中国改革》: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如此不均衡?

 朱永新: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的产物,在教育还不普及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社会最需要的尖端性人才。现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就不能再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了。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该面向大部分人。

 什么是高品质的好教育

 帮助每一个人在原来的基点上有更好的发展,帮助把他的潜能特别是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财新《中国改革》:什么是高品质的好的学校,什么是高品质的好的教育?国人一般会从升学率、就业率这些指标来衡量。

 朱永新:好学校是不能用升学率来衡量的。但是,这么多年,我们评判好学校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因为没有其他更科学、更合适的评判标准。其实,这样的评判并不科学。

 我一直说,一个真正好的教育,它应该帮助每一个人在原来的基点上有更好的发展,帮助把他的潜能,特别是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就不能够用简单的分数来评价。如一个入学时90分的学生与另外一个入学时70分的学生,经过两年学习之后,前者考了90分,后者考了80分,无疑后者的教学质量更好。所以,一所真正好的学校,是学校的学生和另一所学校的学生相比,各自在原有基础上有多大的进步,这才是衡量学校的教育品质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好学生是不用教的,好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强的求知愿望,有阅读能力,会自己学习的。好学生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有关。现在,那些好学校往往拼好生源。重点学校把最好的学生招走了,剩下的学生就由二流的学校再筛选一遍,再剩下的是三流。照理,所有公办学校的生源应该是就近入学,均衡配置,教师也一样,公立学校的教师应该在所有学校之间循环交流。

 但是,我们现在评判好学校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不看学生的基础,只看最后的成绩。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谓的好学校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相反,有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在好学校里会有很强的自卑感,也会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财新《中国改革》:这样的一个评价指标,好像很难制定啊。

 朱永新:是的。但是,也不是多困难,只要采取科学的考试与评价方法。这个问题国际上常通过一些生源分析来解决。我觉得,至少到高中阶段都不应该用升学率排名,应该是看学生提高的幅度有大。

 财新《中国改革》:真正的好教育,应当是因材施教,这与现有的统一教育大纲下的教育,怎么协调共处?

 朱永新:我经常讲,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和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培养成单向的人了。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教育大纲,统一的考试,应该尽可能的多元化。

 学校应该成为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在学校里面都应该有所呈现,让所有的学生找到他最热爱的、最钟情的、最能够施展才华的方向。 

 培养全社会的教育共识

 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的可能和教育的局限,它的所为和它的无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财新《中国改革》: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考得好”,一些地方的幼儿园也开始给孩子布置作业了,一些家长对此津津乐道。你对此怎么看?

 朱永新:现在,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是不够的,全社会缺少一个基本的教育共识。大家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的可能和教育的局限,它的所为和它的无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让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学知识做作业,很荒唐。因为,幼儿阶段是让孩子各方面的灵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和显露的阶段,是让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的时候。这时候把他的眼睛、耳朵全部集中在少数的有局限性的知识上毫无意义,没有必要,效果也很差。这个年龄段还是让他以游戏为主,和自然的接触为主,和伙伴的交流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展他的审美,发展他对事物的好奇,是关键的。

 转变教育理念需要干部人事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平等的、自由的、机会公平的社会机制,是改变中国教育现实窘境的重要外部条件。

 财新《中国改革》:让孩子通过考试“跃龙门”,毕竟是很多普通家长无奈的选择,挤独木桥,高考跳龙门,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朱永新:教育问题的解决,功夫在教育之外。前不久,钱理群宣布告别教育:“—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他为什么要告别教育?他讲的课那么精彩,高中生们却不听,很大的原因是学生们背负着应试压力。

 应试为什么给学生们这么大的压力?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干部人事制度,一个是劳动分配制度。从干部人事制度来说,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才能成为公务员,这很荒唐。在国外这就是文凭歧视。应该指出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不同于高考,它是直接为国家选拔管理人才的一种考试,这种考试应当侧重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不应当与学历直接挂钩。我认为,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都应该有资格考公务员,考公务员不是看学历,而是看能力。

 第二个是收入分配制度。现在,不同的职业在收入和社会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太大了。我们应该让所有的人,无论从事什么正当职业,都可以活得很有尊严,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每一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所享有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www.xing528.com)

 所以,平等的、自由的、机会公平的社会机制,是改变中国教育现实窘境的重要外部条件。教育的很多问题,不能只在教育内部来解决,它涉及更大范围的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难在何处

 主要还是认识的误区

 财新《中国改革》:你提到过,文理分科阻碍了一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要取消。这也可以说是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这方面的改革一直没有推行,卡在哪里?

 朱永新:主要还是认识的误区。社会舆论的压力太大了。我当时写取消文理分科文章的时候,一些中学生甚至很多学生父母在网上骂我。很多人认为,学文科也好,学理科也罢,学生们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再让学生文理通学,压力岂不是更大了?这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说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整个的教育方向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我们走的是精英主义的教育路线,整个教育都在围着培养少数能上北大清华这类大学的尖子生转。

 应该怎么做呢?大部分人应该学基本的,尤其是作为正常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部分。但恰恰人文历史地理艺术这些人的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在中学教育中基本上是没有地位的。结果,大部分人就成为尖子生的陪读生,学那些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的“高精尖”知识。这实际上牺牲了很多人的可能性。

 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该面向大部分人。这样,文理科应该交织在一起。少部分的人可以去分化。美国通过大学选修课程来解决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在国外,学生转专业很正常,因为中学的基础足够让他去应对。

 我也曾经建议过,国家应该尽快组织专门的人员,研究取消文理分科的具体措施,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同时,大幅度降低中学数理知识的难度。

 教育常识的普及需要教育行政机构有所作为

 应该有一个社会教育司负责父母教育、全社会的教育和终身教育

 财新《中国改革》:国家有关部门在教育知识普及方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部署?

 朱永新:父母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按理说,教育部应该有一个社会教育司负责父母教育、全社会的教育和终身教育。但是,目前这块是缺失的。教育部严格来说是学校教育部,学校外的教育基本上不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教育部。教育部应该有一个社会教育司负责父母的教育、全社会的教育和终身教育。

 财新《中国改革》:就涉及的教育的这些基本问题,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此有无清晰的规划?

 朱永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论述。现在是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纲要本身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所以,我一直建议国家应该有一个关于教育问题的全社会的大讨论。第二,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它在推进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专业力量支撑不够。因此,很多政策有局限性,力度也不够。

 财新《中国改革》:我记得你在一些场合提到过,教育部特别应该做的一项工作是建立起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平台。

 朱永新:我一直在呼吁。因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把握,当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做出的很多决策错误的。所有的学生,自一出生就有一个号码,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大学,都随时随地跟着他,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做针对性的教育以及后续教育。

 决定教育品质的是教师

 教师的教育理想、热情、知识结构、人生态度和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育的品质

 财新《中国改革》:以你的了解,教师们对何为真正的教育有无共识?有无动力来推进上述改革?

 朱永新:教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把很大精力放在了教师的培养上。我一直认为,决定教育品质的,不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教师的教育理想、热情、知识结构、人生态度和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育的品质。

 现在的教师队伍存在几个大的问题。第一是,不是最优秀的人才选择考师范学校,选择做教师。这和收入分配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应当从制度设计上让最好的学生考师范、做教师。做了教师以后,还应该不断培训他们,帮助他们成长。这两条,我们做得都不是很好。另外,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这种培养老师的方法也有很大的问题。

 新教育试验绘制了中国教师的专业成长地图,有一套培养老师的方法。新教育试验提出了“吉祥三宝”:其一,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非常热爱阅读的老师。新教育非常强调阅读的价值。因为人类那些最伟大的知识、最伟大的智慧在最伟大的书中。其次,一个好的老师还要和自己对话,要有专业写作。第三,建立起专业发展共同体。大家在一起分享、交流、讨论、切磋和研磨。

 财新《中国改革》:网上有些文章提出,老师们很多时间要用来应付来自上级教育部门的各种检查评估,有些老师不得不下班之后回家备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还有时间再按照“吉祥三宝”的要求来做吗?

 朱永新:各种检查、评级和考核挤占了老师正常的阅读和学习工作的时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要做加法,一方面还要做减法。一方面要尽可能取消各种评比检查,学生的作业、考试也要减少,另一方面要减少课堂讲授。现在大量的课堂教学效率很低,老师从头讲到尾。推行新教育的学校,一般老师课堂讲授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的时间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交流问题和分享看法。 

 以解决公平问题入手来撬动教育改革

 均等化的关键是好老师的均等化

 财新《中国改革》:教育改革应从何处切入?

 朱永新: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不公平,因此应当从公平问题的解决入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均等化问题。国家应该把最好的教育资源优先往农村、往偏远地区配置;第二,要在城市里均等配置教育资源,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到品质基本相同的教育。

 财新《中国改革》:北京市西城区成立了四大教育集团,普通学校可以共享那些名校的教育资源。这对于解决教育均等化有无裨益?

 朱永新:教育集团十多年前在苏州我做副市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了,这是全国最早做教育集团的。当时,我也是从均等配置教育资源的角度,把最差的学校交给最好的学校去管。拉长最短的那块木板,这是一个好方法,但仅此是不够的。教育集团实现的是集团内部的均等化。我们所说的均等化,是说学生、教师、资源配置包括考试教学所有的都是均等的。

 均等化最关键的就是好老师的均等化。为此,必须打破教师的学校所有制,让教师流动起来。当然,这也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很多校长可能不再愿意花很多精力去培养教师。但在我看来,在目前教育的不公平已经到了全社会不能容忍、已经导致教育严重畸形的情况下,我们宁愿通过暂时牺牲一点效率的方法,来推进公平,等公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再来推进效率。

 实际上,师资的力量完全可以通过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借鉴“友成常青义教”的经验,政府官方推动,官民结合,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作为志愿者贫困地区学校培训校长和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