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受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的。从为社会而艺术、为经济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本身更纯粹的过程。
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的目的也是有所变化,在不断发展的。在人类社会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因为巫术宗教而进行艺术活动,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为了要为国家机器服务,就会有因为伦理教化的原因而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主体及观众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就逐渐产生了审美心理,也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艺术创作还会受到政治、军事、认知(传神、体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接下来会对艺术创作的目的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巫术宗教(人类社会的萌芽时期)
中国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巫术的传统,尤其是在先秦时代,巫术与政治和社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意思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说文解字》 意思是:巫术,是与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术对神灵进行控制的手法。这种巫术的观念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的源头,在这种巫术观念的影响下,以描绘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绘画就很自然的被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二、教化伦理(人类社会早期以来)
在周代礼制制度和战国儒家理性主义产生之后,巫术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种人本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理想和态度。这种道德主义的看法认为,绘画可以区分善恶,使人弃恶从善,相信绘画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劝诫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历代名画记》“成教化, 助人伦”就是通过教育文化改变人的自然本性,使其获得社会化的伦理规范的约束;帮助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秩序。
教化伦理功能即使是在现在社会还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劳模以及各个行业的模范,都是想给普通大众树立一个怎么的标准。
三、审美心理(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后期)
绘画想要完成它的目的,并非抽象说教,而是通过唤起人的道德情感来达到树立道德意识的目的,表明绘画已经具有描绘形象、传达观念、表现情感的多种可能。也就是张彦远所说的“愉悦性情”“自娱”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个体自身的生存问题变得比维系国家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更重要,对人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响的玄学和佛道思想,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乐于汲取的养分。
“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画序》指的完全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而所谓的神畅,则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义。 宋代兴起的文人画,则更多的反应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和审美理想,追求个体精神解脱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个人情感的表现。(www.xing528.com)
四、认知(存形、传神、体道)
也就是张彦远所说的“穷神变测幽微”指绘画可以通过各种充满变化和生气的形象来揭示自然之道或者阴阳变化之道。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苦瓜和尚话语录》 就是借笔墨来描绘天地万物,认为存形是绘画的一个重要目的。
五、政治和军事目的(谍画)
大约在夏、商、周、秦、汉时期以及之后很长时间,绘画制图都是由专职的史官所掌握。绘事作为文史记载和制度管理的必要手段受到重视。
《韩熙载夜宴图》的 创作目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为了了解韩熙载的生活状况,派顾闳中潜至其府邸观察,目识心记创作了这一画卷。
所以说艺术创作一方面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要求,也就是为社会而艺术。最明显的就是建国以后的一些红色艺术,红卫兵艺术。创作是有社会目的的,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创作本身却成了目的。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什么东西都要与金钱有关系,伟大的艺术作品创作与经济不能直接挂钩,因为那些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体现,被观众所接受后并为引起很强烈的思考和反思后,这件作品影响力便随之增大,影响力的增大间接的导致这件艺术品的价值量的增大,达到经济目的。也就是为经济而艺术。
艺术的主流从为社会而艺术逐渐纯化成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创作的行为,更多的是艺术家个人。艺术的领域被无限扩大了,艺术家在这种开放的艺术形态下,更加自由,不受限制。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为了与他人心灵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