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策推介:中期和长期政策针对普通民众和精英群体

政策推介:中期和长期政策针对普通民众和精英群体

时间:2024-0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期性政策推介,针对更大的群体,包括普通民众,如第一、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项。长期性政策推介,针对中国未来的精英们,如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项。但重要的是现在就要付诸行动,并且要确定那些不能立即执行的中期和长期政策推介的议程。

政策推介:中期和长期政策针对普通民众和精英群体

政策推介

下列推介作为本篇报告思考的结果,它们不仅包括了对现行政策需要的回应以及对其存在不足之处的反馈,而且还提出了新方案。

孔子的一位弟子曾经请教他的老师:“如何用一个词来定义您教育思想的精髓?”孔子回答说:“教学相长。”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来概括如何加强中国与犹太民族关系的政策性建议的话,那就是:交流,更好地交流。为了更好地交流,也为了努力获得中国的认同与合作,仅靠更多的访问和金钱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种眼光和长远的政策战略,而这正是犹太民族所少有的。

对中国的长远政策战略将至少分三步走

明确定义犹太民族政策与以色列国家政策之间的不同之处。显然,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虽然有时二者几近一致,甚至常常雷同,但是本篇报告讲述的是犹太民族的政策。

明确表述犹太民族主要常设分支机构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犹太人显然至为重要(见第3章第3节),美国犹太人能够取得任何其他犹太民族的分支都无法取得的成就。

建立一项优先设定机制,或者至少签订大事优先设定协议,这是一个困难的步骤。优先设定和与政策推介相对应的成本—利益分析,对出台一项理性的政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切又是敏感的,常常因政治因素而变得不可能或者不相干,因为独立决策者和基金来源渠道要做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尽管单项政策不会满足所有的既定需求和机遇,但一系列综合政策能够达到这一目的。这些推介能够促成媒体、研究机构与重要的过往事件之间达成共识。它们的有效性和政治上的实际可行性已经与中国专家和犹太专家们讨论过。各种各样带有建议性的推介也有先前成功的经验作指导。毕竟许多建议已经在中国尝试过并得以实施。这些推介是针对形形色色的民众而言的,按时效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短期性政策推介,针对那些高层人士或决策者,如第一、第二、第三项。

中期性政策推介,针对更大的群体,包括普通民众,如第一、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项。

长期性政策推介,针对中国未来的精英们,如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项。

总体上讲,这些推介的成本效应可能很高,然而中国人的工资和消费,包括内地的飞机票价格仍然很低。几乎所有这些推介在今后5—10年的时段内是很有可能得到实施的,加上现有的其他方面的开支,一年的预算费用大约就是100万美元。除第一项之外,所有的推介都需要国际资金。

最为困难的工作是如何选择不同的活动来争取有限的资源。没有客观的、理性的方式可供选择,例如,短期性针对高层的政治举措和针对中国未来精英们的长期努力之间的选择就是如此。请两三个犹太主要决策者来华访问几日,与中国高级官员商讨有关事宜,不是一件更有成效的事情吗?或者选出三本重要的犹太方面的书籍让中国学者和学生翻译并出版,发行3000—5000册,不也是一项富有成效的举措吗?这两种选择,同样需要资金投入——大约要用2万—3万美元。然而,把这两种选择放在一起作对比有意义吗?谁又能说出哪一项将产生更为持久的效果呢?

必须清楚,这是一项长期的努力,不是每一项举措都能够同时或在短期内完成。但重要的是现在就要付诸行动,并且要确定那些不能立即执行的中期和长期政策推介的议程。如果考虑预算或政治因素,需要初步限制范围的话,以下四条举措应该首先实施,它们最为重要(尽管其他专家可能有不同的优先考虑):为决策者设立一个高层论坛(第一项);建立一个新网站(第八项);为大学教师设立培训课程(第四项);资助发行出版物、书籍、译著(第七项)。

无论何种举措,都应让中国方面知晓并理解,要与中国研究机构和专家们共同完成。

推介1

(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一个犹太组织常驻代表团,代表大多数犹太人说话

立论基础

中国一些专家指出他们倾向于积极主动加强中国和包括以色列国在内的整个犹太民族的联系,而不是只关注以色列。总体而言,“世界犹太人”比仅仅一个以色列国家的影响大。犹太民族不同的支派有不同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政策互不相关,但完全能够作为合作互补的团体展开行动。

中国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情形,这个国家对犹太人没有仇视,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闻所未闻。在中国不存在被认可的土生土长的能代表犹太民族的犹太社团,这就留下了一片空白。中国不能像其他地方如美洲、欧洲、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的犹太社团那样作为犹太民族的代表去反击其对手。中国人包括穆斯林基督教徒可以自由地发表他们的看法、观点,假如他们想批判犹太文化,就没有来自犹太官方的声音能够回应他们。例如,中国的一些穆斯林认为自己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代表,也是伊斯兰世界的代表。如果有些学术性刊物的文章涉及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关系问题,并被穆斯林神职权威人士认为不可容忍,他们的抗议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在中国的外国犹太人不能做出回应,以免有违反中国法律的嫌疑,因为中国法律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播宗教。一些怀有善意的犹太访问者希望填补这一空白,他们在决策者那里要为自己的民族极力争取一些可以看得到的好处,这些干预应该是一系列被认可的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途径和方法

有人提议,国际犹太组织应当着手协调政策并探讨在中国设立一个能有效地代表犹太人说话的小规模的常驻办事机构,当然设立这样一个办事机构必须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它应该和中国政府保持半官方的关系,或者应当有合适的官方协会与机构,以消除犹太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政治障碍。对犹太人来说,必须澄清的是,这样的办事机构不是具有独立职能的新的政治团体,而是一个与其他国家和各大洲有联系的业已存在的各犹太组织的分支机构。对中国来讲,必须澄清的是,这样的机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非官方组织,而是一个有一定政治地位并至少替部分世界犹太人说话的办事机构。这个机构必须与当地犹太社团(北京、上海香港)保持联系,相互交流信息,并确保它从事的工作不影响居住在北京的犹太人与政府间业已达成的协议,还应当与中国的犹太学者密切接触。它的责任和公文报道方式需要考虑并征得中国政府同意。这一办事机构应当担负如下工作任务:

加强中国政府和广泛的犹太世界之间业已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协调。主要是就文化方面与地缘政治方面以及其他双方共同关心的利益问题进行交流与协调。

加强中国和广泛的犹太世界之间的文化与学术联系。

追踪中国有关犹太民族的媒体报道、出版物、学生教材;向中国政府和犹太世界报告那些影响整个犹太民族形象的新旧错误观念以及对犹太民族的偏见或敌意。尤其是对那些明显来源于中国之外的影响,更要予以重视。

追踪大众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的态度,尽量给予评价。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意调查,中国为商业目的曾经进行过这样的民意调查。

与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评论员保持联系。

推介2

为中国决策者设立一个高层论坛,商讨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和双边关系

立论基础

2000年以来中国与犹太的决策者们互访的频率比以往少得多,这是因为中国的政界人事变动频繁,犹太世界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就意味着现在彼此的了解不如以前。中国和犹太领导人都意识到,在错综复杂而又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双方都面临着严峻的、长期的抉择。这些抉择不仅与政治、安全因素息息相关,而且与经济、环境、文化因素休戚相关。这就需要双方的决策者和幕僚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观点,尤其在双边关系或全球事务方面更是如此。

途径和方法

提议为中国高层决策者、幕僚和专家们组织一个论坛,并邀请犹太世界中那些具有对等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个论坛应包括经过遴选的少数参与者,持续召开2—5天的时间,并且保持非官方性。这样一个论坛应涵盖如下主题:21世纪不断变换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和犹太民族的作用、中国与犹太民族的关系以及未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作用。论坛的设立还能为双方商讨各自关心的事务提供机会。

这样的论坛如果能够获得成功的话,随后的系列论坛就可能接踵而至,也许可以集中讨论与中国人和犹太人不太相关的更广泛的全球问题,或者讨论与中国人和犹太人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说讨论如何使古老的文明现代化的问题。

此外,还应当鼓励和资助中国官员和政策幕僚们去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区包括以色列参观学习

推介3

为中国商界领导人设立一个论坛,探讨企业家职能和技术创新问题

立论基础

“犹太文化”中包含着经济因素,正如在汉语中它所包含的广泛意义一样(参见第1章第3节)。经济因素在当今形势下是重要的,多数中国人和中国政府长期考虑的且最迫切的事情仍然是经济问题:他们关注贫困现象,关注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中国民众虽然羡慕犹太富人,但是他们并不了解犹太人获得财富的根源,他们重复着西方那些老掉牙的陈词滥调,说什么犹太人占有股市、拥有银行等等(参见第7章第4节)。知识分子也不见得对此问题有更好的理解。

历史上犹太人在经济领域的成功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依靠本民族国际间的联系、敢于冒险、知识与科技手段。在数个国家的高科技领域中,犹太人的领先地位众所周知。最近,中国领导人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们对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创新能力的赞赏。2004年6月,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正式访问以色列工贸和劳工部时说,中国“致力于与以色列建立一种长期的互利合作关系,以促使中国在风险行业经营中具有国际竞争力,并锻炼自己的能力”[1]。尽管国与国之间在技术、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不是本篇报告的课题,但这里还是建议高科技领域的犹太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创新者利用自己在全球的经验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为中国可能对这些经验和建议感兴趣。至少动员一些以色列以外的重要犹太企业家为了这一利益与合作关系来从事上述工作,这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然而,这一提议是试验性的,具体怎样实施有待于进一步商讨。

途径和方法

探索中国能否以及如何从犹太企业家的国际经验中获益,尤其是犹太人在知识经济运作中的经验,这就需要为中国的商业管理人员、公共官员、关注经济领域的记者组织一场公开的论坛,并邀请合适的犹太人参加。举办此类论坛的正面影响在于能够更正那些普遍流传的对于犹太财富的过于简单化的看法。

建立一个常驻机构以便于中国人与犹太人不断对话,在两个民族间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网;如果可能的话,设立一个中犹商业和技术咨询委员会。

推介4

为大学教师设立培训课程

立论基础

许多中国人是通过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首先了解外国和外国文化的,因此长时期内一些流行的有关外国和外国文化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观念正是通过课本与教师来传递给大众的。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几乎不讲授西方历史,更没有涉及有关犹太人的事情——这一信息是由中国学者提供的。[2]但是,大学教材尤其是有关历史或宗教方面的教材,确确实实提到过犹太人,不过并非全是正面形象(参见第7章第1节)。一条更有效的惠及大多数学生的途径是为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设立培训课程。过去几年里,南京大学开设了三门这样的课程,上海早些时候也开设了几门相关课程。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是在一周内集中上课,参加学习的大学教师多达百人以上。这些课程的开设获得了成功,同时也激发了其他高校教师的兴趣,由此促使历史教科书的参编者对历史教材有所改动,删除了那些对犹太人错误的、不友善的评论,添加了犹太历史的新段落或章节。

途径和方法

培训教师的课程必须持续开设并加强。其要点在于:

找到多种可靠的年度基金来源渠道;

在一大批高校开设这样的课程。

推介5

在北京创建一个犹太学术研究中心

立论基础

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主要的犹太学术机构分布在部分省份,而不在首都。我们感到迫切需要在北京设立一个犹太学术研究中心。在地理位置和人员配置上靠近政治权力和决策中心常常能增强学者和幕僚们的学术影响力。创立这样一个中心就需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官方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有兴趣建立这样一个研究中心,并正在寻找犹太合作伙伴,其他学术机构也表示对此感兴趣。

途径和方法

帮助在北京的中国研究机构创立一所犹太学术研究中心,并使美国、欧洲、以色列(或者各国联合协作)的犹太学术机构平等地参与进来,这是犹太政策的一项目标。犹太代表们应该与中国政府协商选定最适合的地点,首要的目标是应该在北京创建一座综合性的犹太图书馆

另一种更长久的学术合作形式就是设立一项两个民族或两种文化之间的基金会,由中国和犹太组织共同出资,以色列学术机构参与。这种形式可以称作“中犹基金会”,其职能类似于国家间(如美国和以色列)业已设立的两国基金会。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还可以尝试其他模式。

推介6

对学者、学生与合作学术研讨班给予资助

立论基础

设立奖学金、进行学生间的交流、游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班,是文化学术合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里不再赘述,因为所有这四项政策我们已经资助多年,涉及中国、以色列以及其他对中犹关系感兴趣的国家(关于中国与犹太人的国际性研讨班在美国、德国都已经举办过)。决策者们很清楚这些政策的重要性。

但是,一些特殊的需要和机遇还必须予以特别考虑:

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培训中国下一代的犹太学者。中国仅有一两个包括基督教牧师在内的屈指可数的学者通晓古、今希伯来文。令人质疑的是,是否确实有超过一两位的中国学者在掌握圣经语言的程度方面可与当今西方犹太学者相媲美。然而,一少部分在中国、以色列或其他西方国家学习的中国研究生,如果他们有时间和资金资助的话,是能够达到这一水平的。

其次,需要新的方法吸引中国大学本科生学习犹太课题。举办有关犹太历史与文化的论文大奖赛特别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在中国开封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迄今已经举办过两届关于犹太历史与文化的大奖赛(2003年夏季和2004年春季),以此鼓励中国学生从事犹太研究工作。给予那些优秀论文的作者适度奖励(一小部分奖金或一本书作为奖品),并将他们的姓名连同论文题目一起刊登在大学校报上。2003年全校(不仅局限于犹太研究所)提交论文40篇,其中30篇获奖;2004年参与人数上升到98人(详情参见附录2)。这种情形反映出犹太课题已受到中国年轻学子的持续欢迎。

再次,有必要优先资助那些由当今事件引发的令学术界感兴趣的项目,比如对犹太—穆斯林关系史的研究,或者反犹主义根源和历史的研究。除了独立的学术研究,也可以联合举办学术研讨班讨论这些问题及其他事宜。如何使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走向现代化也可作为一个问题列入其中,即使这一问题不能引起决策者和幕僚们的兴趣(参见推介2),至少也可以成为联合举办学术项目的主题。另一问题是中国大陆与海外华侨的关系,这一问题可以同以色列与散居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做对比研究。诚然,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经历有使人感兴趣的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途径和方法

继续加大对学者、学生、联合学术研讨班的资助力度,优先资助那些能够给予当今事件更好的历史性解释的研究(项目)。(www.xing528.com)

帮助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和高级学者在希伯来语研究和犹太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学术水平,使他们成为中国下一代犹太学者中的中流砥柱。

开封市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成功举办的关于犹太历史与文化的论文大奖赛每年继续进行,这种做法也应该被引进到其他大学。在中国其他高校与研究机构同样存在对犹太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群体。

推介7

资助出版物、书籍与翻译工作

立论基础

对这项推介的重要性怎么评估都不过分,因为它主要针对中国未来从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工作的精英们。中国目前仍然像过去一样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度。在过去20年时间里,数百本有关犹太人和以色列的书籍和文章已经出版、发表,但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一直未能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出版经营的规模太小,公众不了解这些书籍或者不知道在哪里能够买到它们(参见第8章第3节、第9章第2节)。尽管翻译外文书籍特别重要,但是没有人制订全盘的翻译计划,也没有针对中国人的优先翻译的书目。因此为中国大众提供更多的相关书籍,并且使公众广泛了解这些书籍的购买途径是有必要的。

以此为目标,特别需要一些学术性书籍介绍有关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以及它们起初与犹太教之间的关系,后来又相互走向对立的客观情况。伊斯兰教统治时期的犹太人历史、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根源、西方反犹主义的历史都是与当今发生的事件相关的课题,而且都能引起大多数中国读者的兴趣。此外,另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是犹太人在西方经济史上所起的作用,以及最近一个被中国女大学生(多数中国大学里女生占多数)更多关注的问题——妇女在犹太教和犹太历史中的地位。中国犹太人过去和当代的历史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应该让中国人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西方国家用多种语言出版过这方面的书籍,但只有少数被翻译成了中文。

途径和方法

下列方案应该被考虑在内:

1)请一部分公认的犹太学者和中国学者选择一批大约有500本的犹太学必读书籍,或把它们翻译成汉语,或者用中文再版,仅这一书目就能对中国学者和出版商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一步,列出一个书目清单,内容是关于犹太话题的中文书籍和文章,包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翻译作品,尽管有些学者已经有半成品和待出版的书目,但这些书目必须予以鉴别、整理、更新。这是一项长期的且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2)撰写或翻译一些有关犹太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内容的简短却受欢迎的介绍性文章;同时与学术性著作相对应的简单易读的通俗读物也有着极大的需求量。

3)提供少量资金以鼓励从事犹太学著书的作者,并给出版商提供版前资金,因为如果没有预先的资金保障,他们通常不太愿意出版此类新书。

4)发布新书出版的消息,并在犹太文化和历史的网站上告知人们去哪里可以买到这些出版物。(参见推介8)

5)尽管很难或者不可能把有关犹太话题的文章登载在中国的日报上,但有很多普及性杂志对关于国外事件和文化的短文感兴趣。在这样的杂志上刊登那些信息性强的关于犹太人以及反映犹太历史和文化的文章是极有可能的。

推介8

建立一个有关犹太历史与文化的网站

立论基础

互联网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强,它将成为一种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尤其是学生们来说,互联网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在中国大约有8000万互联网用户(统计于2004年中期),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至少30%的速度增长。每天大约有1000万到2000万的用户访问中国主要的网站。已经有一些有关犹太人或以色列的网站,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常常设置在局域网中,很难广为人知。建立一个全国知名的以犹太历史和文化为内容的中文网站是及时的又颇受欢迎的举措——在与中国学生的讨论中,我们发现这项推介工作最受欢迎。中国政策的幕僚们和专家们也会在网站上搜索有关犹太人和中东地区的信息。

途径和方法

内存有犹太话题资料的服务器必须设在中国。在现有汉语出版物中找到有关犹太话题的材料不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发动中国的学者和学生自愿给网站撰写或翻译文章也并非难事。

应遵循如下步骤:

1)寻找一个中文网站作为合作伙伴,有三个最重要的中文搜索引擎可供选择:新浪、搜狐和中华网。这个合作伙伴必须把“犹太历史与文化”这个网站的网址放在搜索结果的首页,这样可以提高这个网站的知名度。

2)可以与搜索引擎的经营者讨论资金和政治条件(如果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网站就有可能免费维持),要让经营者完全了解可能存在的限制。

3)招募一些中国志愿者,让他们创建这个新网站,并定期予以维护和升级。

4)邀请一些中国学者或研究所人员定期撰稿;扫描一些书籍和文章,再把它们发布在网站上。

5)先期提供二三十个网页,其中一个网页向人们推介有关犹太话题的中文新书,并提供购书信息。(参见推介7)

6)必须有一个网页,提供年轻的犹太人希望在中国交笔友的信息,因为中国学生尤其是那些犹太研究中心的学生愿意交犹太人笔友,但又苦于不知道如何与他们取得联系。

推介9

电视纪录片

立论基础

电视纪录片在中国很受欢迎,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截止到2004年4月,已经有13个中央频道,更不用说数百个地方频道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国中央电视台中CCTV-1频道覆盖范围最广,遍及全国各地;CCTV-10是科教频道;CCTV-7是军事农业频道;还有一个新增的少儿频道。《走遍中国》和《二战中的美国》这样的纪录片似乎颇受欢迎,还有其他的一些(纪录片)也是如此。许多中国人是通过电视了解“大屠杀”的,据说中国中央电视台缺少配有汉语解说或中文字幕的犹太纪录片。

多数大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观看DVD光碟。对他们而言,看DVD片比看电视更重要。

途径和方法

应该尽最大努力使中国人看到更多关于犹太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看到反映犹太人对中国贡献的纪录片。中国中央电视台可以在甄别、筛选一些适合中国观众口味的犹太纪录片方面接受帮助。能够引起中国领导人和绝大多数中国人巨大兴趣的是犹太人在以色列农业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包括滴灌技术、太阳能技术和更多其他技术。许多中国农民知道以色列这个国家,感谢那些来自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中国领导人心中明白8亿农民身上所蕴含的政治力量,并关注他们的心声。

再强调一下,对于刚刚所推荐的网站,一定要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主管人员协商播放纪录片的资金条件和政治条件。

有关犹太主题的DVD片和电视纪录片应该在广大学生中得到普及。

推介10

组织犹太电影节

立论基础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大陆鲜为人知的香港犹太社团已经举办了四届一年一度的犹太电影节,[3]第五届电影节计划在2004年11月举办。与电影节同时举办的还有观众奖、新闻发布会、电视电话采访。电影节的赞助人及其影响都大大超出了香港犹太社团的范围。电影节的赞助者包括个人捐赠、从事工业的公司和那些犹太电影出产国的领事馆,如奥地利、加拿大、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波兰、美国等。

途径和方法

香港犹太电影节获得了支持,也值得推广。它的成功经验应该在中国其他地方推广,尤其在北京市。当然在北京会受到方方面面政治、现实条件的制约,比如说必须通过文化部或北京市市长的批准。

推介11

举办公开展览

立论基础

在犹太文化向中国扩展的过程中,展览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举办过的展览有“大屠杀”、巴以冲突、以色列设计、以色列个人画展、开封犹太人以及其他方面。几乎所有展览都在地方上举办,时间很短,没有引起全国反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中国专家认为在地方上举办展览成本与收益不对称,这些展览总体上说是费时、费力又耗财;举办流动展览可以扩大影响,但费用可能更高。举办公开展览能让部分中国人更好地了解犹太历史和文化,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可以替代影视、网络和书籍的作用。

途径和方法

1)2004年春季,中国某机构拟举办一次有以色列方参与的犹太文化展览。由于这次展览是在北京一座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举办,就有可能成为不同于一般级别的大事件,它潜在的影响比先前多次举办的展览要大得多。

2)要扩大这次展览的范围以及其他展览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让中国地方媒体和国家级媒体尤其是电视台报道这些事件——毕竟在过去,中国媒体很少涉及展览这样的事情。

推介12

梳理犹太人捐款

立论基础

北京和上海的学者曾经建议犹太人应该在中国做些慈善的活动,以承认二战前和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曾避难于此的事实,据说这样会给中国民众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那种认为犹太人在中国从未做过慈善贡献的观念是错误的,而中国人对此表示失望也是毫无根据的。香港、上海一直都有犹太人在进行捐赠活动。在广东省的一个农村地区,一位犹太人捐资兴建了一栋宿舍楼并配备了相关设施,为当地贫困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接济他们食物,并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可能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捐款,因为一些捐赠人喜欢保持谨慎的态度而不愿意公开炫耀自己的慷慨大方。

途径和方法

回顾一下20世纪犹太人给中国人的捐款与慈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结果可以公布在一本宣传册中,并在里面注明中国哪些地方需要新的慈善捐助。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犹太人,比如美国犹太人给非犹太人实质上的慈善捐助要比给犹太人自己事业的捐赠多得多。

推介13

增进犹太民族对中国的了解

立论基础

加强两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这篇报告讨论的是一个方面,即增进中国人对犹太人的了解方式。而另一个方面——如何增进犹太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同样重要,并且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在这里,我们强调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这篇报告后面的“历史事件附录”中表明犹太人曾经在几个世纪里与中国文化有过几次短暂接触,导致了20世纪犹太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文明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也对近现代中国的遭遇深表同情。

途径和方法

给以色列方面提政策性的建议要比给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提建议容易。2004年,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海法的大学中有五六百名学生在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相对以色列的总人口而言,这个数字相当惊人。2001年,中国艺术品在以色列博物馆的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次展览也是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引起了大众对中国的强烈兴趣。但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亚洲历史仍然是一片空白——这一状况理应得到纠正。可通过把中国书籍翻译成希伯来文、举行演讲、举办展览和组织电影节的方法来鼓励犹太大众对中国的兴趣。

评价目前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对中国感兴趣的程度是十分困难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犹太领导人、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中国感兴趣的程度可能要比欧洲高得多。美国犹太学者和作家已就中国这一话题撰写出大量专业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和论文。犹太人应该更广泛地认识到,需要更加努力、寻求更多机会加强中国与犹太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似乎仍然是他们所缺失的。

【注释】

[1]见《中华工商时报》,转引自中国最有影响的网站之一新浪网,2004年6月23日。

[2]此种说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译者注

[3]参见www.hkjewishfilmfest.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