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兴圣教寺塔:上海松江区历史遗迹

兴圣教寺塔:上海松江区历史遗迹

时间:2024-0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兴圣教寺塔在松江区松江镇中山东路方塔园内,原松江城厢谷市桥西。五代后汉乾祐二年,邑人张仁舍宅建兴圣教寺,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建成此塔。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而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寺僧在塔旁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1973年4月,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于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5月竣工,使用经费20余万元。兴圣教寺塔平面正方形,俗称方塔。1975年重修时,因塔刹及塔心木损坏严重,均予更换。

兴圣教寺塔:上海松江区历史遗迹

兴圣教寺塔

  在松江区松江镇中山东路方塔园内,原松江城厢谷市桥西。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邑人张仁舍宅建兴圣教寺,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3年)建成此塔。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款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干,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而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间均曾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及塔院俱毁。民国26年(1973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而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www.xing528.com)

  1963年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全面勘查该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同年10月,清理地面,确定塔身围廊廊柱的地位以及历代修缮时所用砖瓦等。1973年4月,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于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5月竣工,使用经费20余万元。
  兴圣教寺塔平面正方形,俗称方塔。砖木结构,楼阁式,九级,总高42.65米。砖身底层每面6米,逐层收缩。砖身外壁每面建砖制柱划分为3间,正间设壸门,入内为方室。砖身各层外均有腰檐、平座、栏干,底层在围廊中置扶梯,穿过砖身中的踏步进入第二层,其余各层皆在方室内置楼板和木梯。第八层设横木交叉,承托塔心木,长13米,穿出顶层8.20米,套上铁制的塔刹,以覆盆、露盘、相轮、宝瓶等组成。
  方塔各层木构件,修复前从二层到九层,存斗栱177朵,保存宋代原物111朵,占62.7%,以松木制,华栱用足材,卷刹柔和,符合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规定,第七、八、九层斗栱全部为清乾隆年间修缮时更换。撩檐枋、罗汉枋等亦有一部分为宋代原物。修复时原木构件除腐朽严重者更换外,一律保留,并加涂剂防护。塔刹与塔心木均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更换,塔刹第三重相轮上铸“乾隆庚寅桂秋董铸”,第五重相轮铸“乾隆寅桂秋董事又募众姓重铸大小铁器共念伍件”等。塔心木亦镌“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府治华亭县东北三图,信士囗囗济同侄其浦敬助塔心”。道光廿六年(1846年)修理时,因塔心木损伤,在柱外包一层柏木,有“道光廿六年知事江溥等鸠工重修塔心,见塔心稍有损伤,因用柏木包固以期历久常新”。1975年重修时,因塔刹及塔心木损坏严重,均予更换。
  在方塔第三层西面外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间的栱眼壁上,发现有彩色佛像画二尊,结跏趺坐,面部已较模糊,经鉴定为宋代绘法。
  1974年由上海博物馆考古组清理方塔地宫,在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1.5平方米的方砖,露出地宫券顶,地宫为砖砌方室,内置石函,器身下部浮雕双龙、云气,两端刻双狮。盖上置铜佛一尊,面北结跏趺坐,旁散置唐宋钱币41枚。石函内有漆匣,以帛包裹,已腐,匣内有铜卧佛一尊,左右有两银盒,盒内藏舍利和动物化石,底部镌“蔡溥舍银造匣追荐亡妻俞氏超生”,“郭椿年舍银匣追荐亡母赵氏超生”,漆匣底还有钱币97枚。钱币有唐开元通宝和北宋政和、宣和通宝、南宋建炎通宝。
  1978年,上海市园林局以方塔为中心,动迁南面苗圃和三公街一带居户、工厂,征地11万4千平方米,建成方塔园。
  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摘自《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