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遗址
位于青浦区青浦镇东约5公里的崧泽村北侧,当地称为假山墩的土墩上及其周围农田下。遗址面积,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
1957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青浦县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假山墩上采集到数片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陶片;1958年市出版局饲养场在村北挖掘鱼塘又发现了鹿角、陶片和石器,从而认定该处存在古文化遗址。1960年11月市文管会在该地试掘后,随即于1961、1974~1976年、1987年、1994~1995年和2004年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掘探明,在假山墩内有三层古文化堆积:上层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戚家墩类型文化;中层是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墓地;下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村落遗址。
在下层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马家浜时期的遗迹、遗物,包括我国最早出土的马家浜时期古水稻标本、最早的直筒腹水井、上海地区最早的先民头骨、最早的房屋遗存等,把上海地区古史研究的年代提早到6000年前。
在中层发现大型的崧泽文化墓地,墓地延续时间长,随葬品丰富,组合清晰,形式完整,是发现最早的崧泽文化大型墓地之一,为崧泽文化的全面分期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制作精美。其中扁铲形足或凹弧形足的罐形鼎,小口折腹小平底、腹部锯齿形堆纹的罐;高柄、柄部多节形、下部有圆形和弧边三角形镂孔的豆;瓦棱形腹,花瓣形圈足的壶和杯,均被列为崧泽文化的主要特征。
在上层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硬陶豆、硬陶罐,原始瓷盒与瓷豆,以及拍印回字纹、曲折纹、斜方格纹、米筛纹和米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与金山县戚家墩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特征大致相似。
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调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