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申报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级传承人:、鲜志善于吸纳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的锡伯族人民,通过文学翻译这一重要的媒介,将大量汉文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锡伯族朱伦呼兰比主要分布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犁州直其他县市和乌鲁木齐市等地的锡伯族聚居区。锡伯族朱伦呼兰比讲求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往往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

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

申报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

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鲜志

善于吸纳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的锡伯族人民,通过文学翻译这一重要的媒介,将大量汉文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同时,还创造了别具风格的文学形式——朱伦呼兰比。汉文的章回演义小说在锡伯语中称为“朱伦”,“念说”称为“呼兰比”,“朱伦呼兰比”,即“念和说章回演义小说”之意。它又分为“呼兰比”和“更心比”两种表现形式。“呼兰比”主要指对翻译过来的章回演义小说的“念和说”,而“更心比”则具有“吟和唱”的特点,有比较固定的吟唱调式,多用于锡伯文创作的本民族文学作品的吟唱。

锡伯族朱伦呼兰比主要分布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犁州直其他县市和乌鲁木齐市等地的锡伯族聚居区。

清朝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满语满文。乾隆二十九年一部分锡伯族官兵从东北西迁新疆伊犁戍边屯垦,清政府将汉文中的大量文学名著翻译成满文,供八旗官兵阅读。伊犁锡伯营也受此影响,开始阅读用满文翻译的著作。后来锡伯族的文人和艺人又用锡伯文翻译和传抄大量汉文章回演义小说、俄文小说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民间广泛念诵,逐渐形成“朱伦呼兰比”这种集体欣赏文学的形式,并迅速普及,至清末民初达到了高潮。从此“朱伦呼兰比”作为锡伯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传承至今。

朱伦呼兰比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朱伦呼兰比以简单而特定的念说调式,专门用于朱伦的念说。念说内容极为广泛,锡伯人几乎对所有能够翻译的文学作品都进行念说,涉及古今中外各个朝代的正史、野史、外史、稗史、轶闻奇事等,它们大都为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们所熟悉,书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和崇尚的道德品质,往往成为他们的做人准则,待人处事的方式。

念说朱伦呼兰比(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朱伦呼兰比”用来念说的汉文章回演义小说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七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施公传》、《清史演义》、《明朝李闯王传》、《穆桂英传》、《双龙会》(杨七郎故事)、《包公传》、《清宫秘史》、《小五义》、《聊斋志异》、《西厢记》、《孟姜女》等一百多部。此外还有译自俄文的俄罗斯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如《高加索的俘虏》、《巴赫奇萨拉伊喷泉》。

在“朱伦念说”盛行时期,上述译著(朱伦)是文人们逐字逐句翻译并手抄线装成书的,成本较高(据老人们说,念说活动兴盛时期,一部朱伦曾经增值到一头牛的价格),人们就自动捐款捐物,给朱伦翻译和抄写人员予以物力、财力支持。由于译著少,听众多,人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集体听读,由此促进了朱伦念说的形成和广泛普及。朱伦往往由村里有文化的民间艺人进行念说。在朱伦的欣赏过程中,每个牛录里都产生了一代代朱伦念说艺人,他们被称为“朱伦额爷”(爷爷)或“朱伦玛玛”(奶奶)。过去,在锡伯族农村,每到冬季农闲或节假日的夜晚,有朱伦的人家便邀请乡亲聚在一起,由一位念说艺人念诵汉文古典章回演义小说。念说艺人念说的调式风格各异。念说时无乐器和道具,但讲究声韵和音调的节奏变化。念说的旋律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或喜悦,或高昂,或深沉,或悲哀,或起伏,既要吐字清楚,又要音调别致。(www.xing528.com)

吟唱更心比(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更心比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心比,锡伯语为“吟唱”之意,是朱伦呼兰比的一种音乐化表现形式。更心比的吟唱具有一定的韵文体曲调。按其吟唱的内容划分,有反映锡伯民族大迁徙的吟唱曲调,如《西迁之歌》、《西迁途中小唱》、《迁徙歌》中的“走衙门”、“哭别”、“行路难”、“斥贪官”、“驻防”、“定居”;有反映军旅生涯和描写战争场面的英雄史诗,如《拉西罕图》、《喀什噶尔之歌》、《思念出征的丈夫》;有反映爱情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叙事 诗,如《海兰格格》、《艾辛托浑》、《相亲歌》、《思念歌》、《我原是吸鸦片的懒婆娘》、《禁烟歌》;有根据章回演义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进行创编的叙事歌,如《三国之歌》、《单刀赴会》、《过五关之歌》、《四面楚歌》、《小乔哭周瑜》。这些吟唱曲调一般都是同一曲调演唱多段或长篇唱词的单曲体。锡伯语歌词根据音乐结构而定,或二句为一段,或三句为一段,或四句为一段。歌词的押韵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歌词的头韵、腹韵和尾韵都要求押韵和谐,实在不能押韵的,也要求词头和词尾押韵,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更心比吟唱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体如《辉番卡伦来信》、《小乔哭周瑜》、《张良之歌》;韵文体如《育婴吟》、《西迁之歌》、《西迁途中小唱》、《西迁颂》、《喀什噶尔之歌》、《思念出征的丈夫》、《拉西罕图》、《过五关之歌》。其中《过五关之歌》,曾在锡伯族民间流传百余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本被烧成灰烬,后由白洁尔老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整理挽救。《汗腾格里颂》由锡伯族著名诗人柏雪木(1896—1951)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歌中以汗腾格里峰的口吻,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上下几千年的沧桑巨变,并将五六十起历史故事穿插于歌中。

锡伯族朱伦呼兰比讲求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往往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这种以事件发生—发展—结束为序安排的线性模式谋篇布局的传统方式对锡伯族民间文学创作产生过深远影响。

“朱伦呼兰比”活动的普及,为拓展锡伯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增强其使用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锡伯族文人和念说家们在用满文翻译和抄写“朱伦”的过程中,为了使满语的书面语言诵读起来更加脍炙人口,就对其进行口语化的改进、创制并注入大量口语化的锡伯语新词术语,由此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锡伯语的发展。

锡伯族朱伦呼兰比的念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调,根据念说词的内容往往采用不同节奏或不同结构的乐句乐段。长短不一的乐句或乐段,可分为头、身、尾三部分。比如用什么调式音开头,中间又采用什么调式音乐的乐句、乐段,最后都落在宫调式的“1”音上。在多段体音乐中,既有上下乐句组成的音乐结构,又有乐段与乐段之间变化重复发展的音乐结构。如《张良之歌》念说和《小乔哭周瑜》的念说音调各有不同。

更心比已形成较为固定的音律和曲调,其音律和曲调虽然丰富多样,旋律优美,但都不太规整,节拍、节奏、声调等完全按照讲述者的个人发挥而发生变化,随意性较强。这与作品的散文内容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有直接关联。在节拍上,有2/4、3/4、4/4拍的节奏。在2/4拍的节奏中也有3/4拍出现;在3/4拍的节奏中也有2/4拍出现。从音乐的表现功能上看,大致可分为叙事调、激昂调和悲哀调三种。

更心比音乐结构一般都是单乐段。乐段内结构有上下乐句结构、上下乐句加补充、三乐句结构、四乐句结构和多乐句结构等。二乐句结构,即由两乐句组成的一段体音乐。这类音乐的上下乐句往往都有两种调式组成,如《迁徙歌》、《禁烟歌》。三乐句结构的一段体音乐,如《拉西罕图》、《迁徙歌》。此类曲调每个乐句的结束音往往都落在调式的主音上,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往往都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以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也很常见,如《思念出征的丈夫》、《相亲歌》、《迁徙歌》、《三国之歌》。由长短乐句构成的多乐句一段体曲调也不少,如《海兰格格》、《思念歌》、《敖都尔之歌》、《喀什噶尔之歌》。以2/4拍节奏的曲调最为常见,但也有2/4、3/4拍混用的曲调,如《敖都尔之歌》、《喀什噶尔之歌》。采用不完整七声音阶的曲调,如《禁烟歌》、《拉西罕图》为缺少“4”音的曲调;《迁徙歌》、《西迁途中小唱》均缺少“7”音的曲调。另外,更心比曲调的节奏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如《思念歌》、《喀什噶尔之歌》、《思念出征的丈夫》等曲调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富有特色的节奏,使旋律强劲有力、活泼有弹性

锡伯族的朱伦呼兰比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其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价值体系等,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是真诚交流、和谐相处的产物。为锡伯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锡伯族的“朱伦呼兰比”以满文和锡伯文为载体得以传承,它不但经受住了群众的检验,给予群众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而且为满文在锡伯族中的保存及锡伯语言文字的发展都注入了活力,对探究我国乃至世界满通古斯语族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