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锡伯族汗都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锡伯族汗都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锡伯族汗都春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人居住的八个牛录,及霍城县、巩留县、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聚居区。凡是锡伯族聚居的地区都普遍采用这一曲种,吟诵具有复杂情节、人物众多的韵文体曲目。锡伯族的汗都春,锡伯语称“秧歌儿”,锡伯族民间俗称“秧嘎尔牡丹”,是一种有曲牌、曲目和曲调音乐,既可以在民间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曲艺形式。

锡伯族汗都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锡伯族汗都春

申报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

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铁山

锡伯族汗都春源自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以及西北等地的小曲子,与本民族的音乐艺术融合而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既可用汉语,又可用锡伯语表演的地方戏曲。

锡伯族汗都春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人居住的八个牛录,及霍城县、巩留县、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聚居区。

19世纪60年代以后,锡伯族艺人进一步完善汗都春曲艺艺术,用锡伯语进行演唱,活跃了民间文艺生活。凡是锡伯族聚居的地区都普遍采用这一曲种,吟诵具有复杂情节、人物众多的韵文体曲目。汗都春有平调和越调两种。清末民初,越调曲牌传入锡伯族民间,在表演上出现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汗都春中的平调曲牌传入锡伯族民间较早。据锡伯文手抄本记载,1865年末,演唱平调曲牌的著名歌手卓奇等人就曾表演过平调曲牌。另一则文献《署锡伯营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祭图公文及颂辞》中写道:“……同治十二年五月八日(1873年6月2日),特献演汗都春。”这说明锡伯族艺人们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学唱平调。据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的老人们回忆,该牛录佟佳氏人,人称伊塔尔浑爷爷,也曾在一河之隔的惠远城拜师学艺,学习三弦演奏,在惠远城与汉、回艺人们同台演出。1882年后他返回家乡,培养了一批平调曲牌演唱者和演奏者。至20世纪20—30年代,锡伯营八个牛录都掀起学唱汗都春的高潮,使这一剧种传承至今。

锡伯族的汗都春,锡伯语称“秧歌儿”,锡伯族民间俗称“秧嘎尔牡丹”,是一种有曲牌、曲目和曲调音乐,既可以在民间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曲艺形式。它的表演以唱为主,偶有少量道白,分坐唱和走唱两种表演形式。

锡伯族汗都春(关德光拍摄)

平调有曲牌和唱腔之分,现搜集到的平调曲目有30多种,曲牌有7—8种。由于平调音乐多由一曲目一调的单曲体构成,所以曲目名即为曲调名。

平调的曲牌有磨豆腐、钉缸、小放牛、下三屯、绣荷包、卖香烟、冻冰、种白菜、十二离情、兰桥担水、赤壁、一对红、十里屯、下四川、一见多情、西厢记、喜新年、玩花灯、太阳归宫、五更思儿、五更盘道、弟兄三个、闹元宵、八洞神仙、倒卷帘、送情人等30多种。

平调的曲目主要有《碾米》(曲一),1957年由关初连、丰昌演唱,塔琴台记录整理;《喜新年》,1988年由兴里山演唱,赵春生记录整理;《一朵红》(一),1994年由郭小玲演唱,赵春生记录整理;1997年由关桂珍演唱,赵格尔记录整理;《小放牛》(曲四),1998年由佟铁山演唱,赵春生记录整理。

汗都春的越调源于陕西眉户调,清末民初传入锡伯族民间,到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潮,它与新疆曲子音乐一脉相承,但因在演唱风格和语言上(大多用锡伯语演唱)的不同,锡伯族越调音乐中加入了不少本民族民歌音乐的许多特点,逐渐演变形成既有本民族音乐特点,又有陕西眉户风格的戏剧音乐。越调由唱腔曲、过门间奏曲和器乐曲牌等组成,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有完整的剧本,有人物、布景、服装、化装、道具等舞台剧用具。

越调唱腔曲牌有开场越调、收场越调、五更、紧诉、银纽丝、东调、带把儿东调、岗调、带把儿岗调、西京、带把儿西京、硬西京、软西京、三段西京、剪剪花、采花调、琵琶调、哭长城、三段桥儿、采花、落江月、背宫等近40种。

越调曲牌的伴奏乐器与平调伴奏乐器基本相同。越调伴奏乐队,除了发挥三弦、四胡等弹拉乐器的有效作用外,夹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掌握夹板的人,左右手各执一双板,用手腕、掌心、手指等部位的灵巧配合,奏出顿击、滚奏的效果。在曲牌、过门、唱腔伴奏时随着音乐的节奏,双手配合敲击出各种花点,给越调音乐增添一份感人的色彩。

越调曲目有《闸上风云》,由锡伯族秧歌牡丹根据京剧现代戏《龙江颂》第八场《闸上风云》改编,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间艺人演出队演出;《西厢记》,又名花亭相会,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双录、丰香等人演唱;《钉缸》,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寿谦等人演唱;《火焰驹》,民国末年(1945-1949)曾在各牛录组织秧歌队演出;《十五贯》,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富清、孙扎齐牛录殷德山等演唱;《吴新保》,1957年由关桂珍、善保等演唱,塔琴台记录整理;《闹书馆》,根据新疆曲子戏《闹书馆》锡伯文译本演出,1956年由郑琴太等演唱,寿谦记录整理;《走雪山》,1958年由郑琴太等演唱,寿谦记录整理;《西京》(一),1994年由关秀兰演唱;《西京》(二),1997年由关桂珍演唱,赵格尔记录整理。(www.xing528.com)

锡伯族汗都春曲谱有《平调引子》,曲调为羽调式;《柳情娘》,曲调为商调式;《四合子》,曲调为多乐句结构,音域不宽,节奏平稳;《三伯儿》,曲调为徵调式等。

锡伯族汗都春用锡伯语演出的主要剧本有:《小放牛》(剧本),根据新疆曲子戏《李彦贵卖水》锡伯文译本演出,1958年由关桂珍、丰吉山出演,塔琴台记录整理,出版篇幅一折;《钉缸》(剧本),根据新疆曲子戏《钉缸》锡伯文译本演出,1956年由寿谦等表演,赵春生记录整理。

锡伯族平调音乐的基本特征:平调唱腔音乐以旋律优美、风格庄重明朗、注重抒情而见长。在演唱实践中,吸收了锡伯族民歌音乐的许多特点,如附点、切分等节奏,加上语音语气的灵活运用,使旋律进行自然、和谐、生动。平调音乐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其伴奏和演奏效果色彩鲜明,颗粒性强,很能渲染情绪。主要有如下特点:

平调音乐与四胡、碰铃、夹板等乐器组成伴奏、合奏,与演唱者密切配合,起到衬托唱腔、增强气氛的作用。

汗都春伴奏乐队(关德光拍摄)

平调音乐还有不同曲目采用同一种曲调的现象。如《下三屯》与《绣荷包》、《卖香烟》的曲一与《钉缸》的曲四、《冻冰》与《种白菜》的曲二,均采用同一种曲调。

平调音乐曲调多为单乐段。有上下乐句结构的,有上下乐句加补充的,有三乐句结构和四乐句结构的,也有多乐句结构的单乐段。音乐节奏常见 的有2/4拍,但也有2/4、3/4节拍混用的曲目,如《西厢记》、《赤壁》等。

在平调传统曲目演出中,器乐曲牌在开演前演奏《平调引子》、《三伯儿》等,有时穿插演奏《四合子》、《五少夫》等;演出结束时演奏《柳青娘》等欢快的曲牌;演出期间根据不同情绪和情况,或演奏《对席》,或演奏《七庄子》等。

锡伯族越调音乐的基本特征:越调由唱腔曲、过门间奏曲和器乐曲牌等组成。具有通俗、明快、婉转动听、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锡伯族群众的欢迎。越调音乐主要有如下特点:

越调唱腔曲牌的《开场越调》、《收场越调》、《五更》、《紧诉》、《银纽丝》、《东调》、《岗调》、《带把儿东调》、《带把儿岗调》、《西京》、《硬西京》、《软西京》、《三段西京》、《剪剪花》、《采花调》、《琵琶调》、《哭长城》、《三段桥儿》等曲调,在不同的情况下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联缀运用,各曲调之间的连接方式比较自由。在开场越调和收场越调中间,根据演唱内容和情节需要在上述曲调中挑选组合并串联起来。比如锡伯语演出的剧目《农家乐》中的曲牌联缀方式是:开场越调—西京—五更—西京、岗调—紧诉—西京—剪剪花—采花调—软西京—收场越调等。

越调音乐的结构有好几种,主要有上下两乐句结构、三乐句结构、四乐句结构、多乐句结构等。此外,还有乐段与落音段构成一体的结构,如紧诉叫“紧诉落音”,西京叫“西京落音”,哭长城叫“长城落音”等。

越调唱腔曲调的间奏过门都比较固定,有的曲调中间甚至有几个间奏曲。越调唱腔有些曲调有专用的尾奏过门,有些曲调就没有。除此之外,根据演出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乐队还要演奏不同风格的间奏曲。

锡伯族越调音乐使用的主要乐器:越调曲牌的伴奏乐器与平调伴奏乐器基本相同。越调伴奏乐队,除了发挥三弦、四胡等弹拉乐器的有效作用外,夹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演奏夹板的人,左右手各执一双板,用手腕、掌心、手指等部位的灵巧配合,奏出顿击、滚奏的效果。

锡伯族汗都春作为优秀的汉文化与锡伯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形式,展示了锡伯族人文传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锡伯族文化传统的历史见证和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利用,展示其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