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贝伦舞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月香
自治区级传承人:富秀昌、全福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被锡伯人称为“生命舞蹈”。
锡伯族贝伦舞在新疆锡伯族当中广泛流传,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伊宁市、伊宁县,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居住区。在新疆,凡是有锡伯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表演。
锡伯族贝伦舞源远流长,大约形成于早期锡伯族山林文化时期。明清以前,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借以表达心愿、抒发情感、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贝伦舞的原始雏形。历史上锡伯族的多次迁徙,锡伯族与满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长期相处,民间舞蹈也不断相互吸收、交融。明代中叶,锡伯族东迁嫩江流域,与科尔沁蒙古人的文化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交流,锡伯族贝伦舞里增加蒙古族同类舞蹈的某些形式和内容。至清初和康熙年间,锡伯族南迁辽沈地区和北京等地驻防,逐渐向农业生产过渡,开始学习和吸收满汉文化,以贝伦舞为主体的锡伯族民间舞蹈也由单一走向复杂。乾隆年间数千名锡伯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以来,在独特的戍边屯垦生活和文化艺术氛围里,在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贝伦舞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具有了新的特点、新的舞蹈语汇、新的表现手法、新的舞蹈风格,使之成为思想内容健康纯正,舞姿优美,既可即兴自娱,又可在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
国家级传承人月香和自治区级传承人全福(关德光拍摄)
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的种类大约有十多种。
“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性舞蹈,各种贝伦的基本动作大都包含在其中。“多火伦阿合苏尔”(单点贝伦),主要突出脚步动作;“多若罗若贝伦”,意为“行礼舞”;“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意为“拍手舞”;“赫赫呼拉热贝伦”,意为“召媳妇舞”;“乌兰克”,亦称“仿形舞”;“茶伏也布热贝伦”,意为“烧茶舞”;“梭克托火贝伦”,意为“醉舞”;“着若莫林贝伦”,意为“走马舞”;“多木多昆玛克辛”,意为“蝴蝶舞”;“法兰弗库特热贝伦”,意为“踏地舞”。
“锡伯贝伦”,配有卡吾尔登舞曲,节奏较为舒缓,适宜于中老年人舞蹈,着重体现手臂的曲弯,脚步多“走擦步”、“跺步”等。“多火伦阿合苏尔”(单点贝伦),以突出脚步动作为特点。“三步一停”的基本步伐贯穿始终,舞者先出右脚,接移左脚,再动右脚,第四步停顿,构成“三步一停”。配合“绕弹腕”、“单臂硬肩”、“掏手开花”、“双观掏手”、“单跳踏转”、“单臂弹腕”、“叉腰硬肩”等动作,擅于表现明快、欢乐和激昂的情绪,锡伯人在喜庆场合多半喜欢跳这种贝伦。
“多若罗若贝伦”,这种贝伦大多在喜庆或贵宾光临的隆重场合,由青年男性表演。锡伯族注重礼节,晚辈见长辈时须行屈膝礼,由此升华为以讲礼貌为内容的舞蹈形式。舞者视来宾的身份,在舞步中插入各种行礼动作。每当贵宾光临,谁是主客,即首先向他行礼,然后视情况再依次向其他来宾行礼。舞步类似东北秧歌。这种贝伦可依据观众身份自由发挥,灵活掌握,可长可短,动作着重突出“屈膝”、“鞠躬”、“耸肩”等特点。在文雅庄重、彬彬有礼的舞姿中,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又不失分寸,不落俗套。
“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伴奏曲为拍手舞曲(锡伯语称扎克处尔登登),一些地区亦称该舞为“扎克处尔登登”。这种贝伦以“单地阿合苏尔”的步法为基础,附以双手拍击动作而成。主要动作有“拍手”、“拍胸”、“拍腿”、“拍地”等,在两个拍击的动作之间,穿插“单地阿合苏尔”。男性可拍身体的各个部位,女性则只限在空中各个方位击手,不拍身体的任何部位。它的自娱性较强,在跳贝伦的场合,只要观众说:“请跳扎克处尔登登”,舞者就会拍手起跳,并邀请他人入场共舞。这种贝伦活泼明快,欢乐热烈,流露出幽默诙谐的情趣。
“赫赫呼拉热贝伦”,富有喜剧风味,具有一定的情节,表达青年小伙子恋爱时的情景。小伙子来到姑娘的闺房外,对着窗户招手示意。狗叫了,引来了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吓跑了。但他不甘心就此撤退,带着夸张的表情,自跳一阵,又来到窗下,姑娘终于被他请出来,双双对舞,男欢女爱,情意缠绵。这种贝伦具有极浓的喜剧效果,观众配合舞蹈情节,自动地学狗叫,学老人咳嗽,吹口哨助兴。舞者与观众心心相印,配合默契,情绪热烈,气氛欢乐。它以喜剧性的情节,幽默诙谐的气氛,别具风格的舞态,在民间深受人们喜爱。(www.xing528.com)
“乌兰克”,舞曲亦称乌兰克,是由一个名叫乌兰克的艺人首先跳了此舞,故名。多半由男性表演,舞者踏着曲子的节拍,大幅度扭动手臂、腰肢、臀部,间或抖肩、拍腿、掌地,风格刚健粗犷,时时透出幽默感。舞者在这一动作中模仿一种禽或兽,在另一动作中又模仿另一种禽或兽,特别注重模拟表演。把“踏步鸟叫”、“猴子窥视”、“母鸡展翅”、“乌龟伸头”、“毒蛇出洞”、“老鹰捉小鸡”、“金鸡独立”等动作贯串在一起,借以表现锡伯族古老的渔猎生活。
庭院中的锡伯族贝伦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茶伏也布热贝伦”,是女性跳的贝伦,它描写一个家庭主妇晨起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然后一碗一碗端给家人喝的全过程。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特色。这是描绘生活劳动过程的叙述性舞蹈,根据需要可以添加其他叙事内容,可长可短。每一段舞,描述一种劳动动作,然后加入锡伯贝伦的舞步。这种贝伦着重体现各种模拟动作,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它赞美女性的劳动,表现她们的美好心灵,清丽可爱,深受群众钟爱。
“梭克托火贝伦”,男性舞蹈,用生动形象的舞蹈语言描绘醉汉的各种形态。过去,西北边塞自然环境严酷,文化生活滞后,锡伯族渔民猎夫艰苦的劳动和粗犷豪爽的性格,以及戍边屯垦中造就的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养成了饮酒的习惯。他们惯于豪饮,崇尚海量,认为这是男子汉的气度,不会喝酒则会被人小瞧。加之以酒会友的社交方式和以酒助兴的即兴歌舞活动,这些因素融汇在一起,形成了锡伯族的酒文化。这种贝伦描绘了从喝酒、微醉到酩醉,脚步踉跄,以至醉倒的姿态。在舞步中间加入点不着烟、吃辣椒往眼睛上放等陷入醉乡的动作,幽默滑稽,往往引起观众大笑,然而其中也不乏讽刺警世之意。
“着若莫林贝伦”是一种模仿马的舞蹈。马在锡伯族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锡伯族的吉祥物就是一匹白马。祖先崇拜中有一位神叫“海尔堪玛法”,是保护牲畜兴旺的男性神灵,亦称“马神”,供在屋外面南墙的房檐下。从古代到现代,锡伯族都离不开马。这种贝伦是男性舞蹈,舞者描摹马慢步、小跑、驰骋的动作,状写马在草地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节奏快,刚健有力,形象生动逼真。
“多木多昆玛克辛”,女性舞蹈,贝伦的一种,也可在舞台独立演出。舞蹈把蝴蝶当作美的化身及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象征,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追逐蝴蝶并最终捕捉到的全过程。它有独特的“蝴蝶盘旋”、“蝴蝶飞落”、“蝴蝶落花”、“捉蝶”等动作,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万人贝伦舞主会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法兰弗库特热贝伦”,是举行婚礼时,新娘来到新郎家,走下喜篷车,踏着红地毯跳的舞,场面红火热烈。
锡伯族的贝伦舞既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也可在舞台进行表演。多 年来锡伯族的文艺工作者根据贝伦舞蹈的原有风格特点,创作演出多部在舞台表演的现代舞蹈。如《蝴蝶舞》、《丰收舞》、《锡伯贝伦》、《镯铃舞》等集体舞都取材于贝伦舞的基本素材,这些舞蹈在各级各类文艺汇演中都获过奖。
锡伯族的贝伦舞有很强的自娱性、即兴性特点,贝伦舞舞者可根据各自的情趣、艺术素养及技巧即兴发挥。每个人的动作姿态都不一样,但每个人舞蹈动作的动律都自然而然地和舞曲相吻合。
锡伯族的贝伦舞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广泛流传,是锡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是各种喜庆场合、田间地头、民间各种礼仪中都有贝伦舞的表演,与锡伯族人的生活追求、风俗习惯紧密相连。
锡伯族的贝伦舞有绕手、扣手、掏手、拍胸、拍手、推腕、压腕、提腕、绕臂、曲臂、硬肩、柔肩、耸肩、抖肩、侧腰、扑步前腰、扑身、半蹲小踏步、半蹲中踏步、半踏大踏步、单腿跪蹲、踢踏、平步、走步、点步等基本动作。手型主要有五指自然伸展、四指并拢、空心握拳等基本形态特征。手、腕、臂的动作比较复杂。而手、腕、臂与腰、腿的各种动作都统一在音乐节奏之中,由此形成了“硬性贝伦”和“软性贝伦”两种风格,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
贝伦舞源于锡伯族古代渔猎生活,始终保留着原始的舞蹈语言和舞蹈风格,这对研究锡伯族古老的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
贝伦舞从其他民族的舞蹈中汲取营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于锡伯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