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民歌
2009年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阿不都瓦力·达吾提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产生、流传于新疆伊犁河谷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并在其周边的国内外维吾尔聚居区广为流传。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与新疆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民歌构成一元多体、各具特色的民歌体系。而伊犁维吾尔族民歌的产生及兴盛与南疆维吾尔族人民迁居伊犁这一历史进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18世纪中叶,清朝中央政府统一新疆后,在伊犁设置当时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统管南疆和北疆,并统辖归附于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伊犁将军府驻卫的惠远城,是当时新疆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为巩固西北边防,在迁入满洲、察哈尔、锡伯、索伦等各族军民驻防伊犁的同时,1760—1768年,清朝政府从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迁入近6000多户、25000多名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从事屯垦,建立了清代著名的“回屯”。1762年,清朝政府筑建固尔扎城(即宁远城,民国后称伊宁城),设专门管理维吾尔族民众事务的阿克木伯克卫署等机构。从此,伊宁就成为伊犁维吾尔族民众聚居的中心区域。
在南迁伊犁的维吾尔族移民中,有许多民间艺人,其中有民歌艺人夏克尔阿洪、穆罕默德·毛拉等,他们在自己家乡民间歌曲的基础上,整合各地和伊犁地方民间曲调,逐渐形成具有伊犁地方特色的维吾尔族民歌。这些民歌,以反映塔兰奇人(意为种地人)的现实生活和鲜明独特的伊犁地方风格著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反映塔兰奇人初期开渠垦地的《修渠歌》、《收割歌》,修筑城池的《筑城歌》、《街道歌》,悲情呐喊的徭歌《望河楼》,反抗封建压迫的《沙迪尔歌谣》以及控诉沙俄占领当局掳掠人民的《koq koq迫迁歌》,反映塔兰奇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汗莱龙》、《宝贝》、《阿勒屯江》、《乌黑的眼睛》、《牡丹汗》、《娜祖古姆》等。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民歌演唱(卡斯木·肉孜拍摄)
20世纪20—30年代,伊犁维吾尔族民歌获得很大的发展,传唱出许多新民歌,如《马车夫之歌》,详实叙述30年代伊犁人民打通霍尔果斯—兰州国际抗日援华大通道,组织马车队伍,跋山涉水、不畏艰险,拉运物资从伊犁到星星峡的历史场景,全部歌曲有104段、416行,堪称诗史。这期间,伊犁民歌艺人人才辈出,著名的有麦苏木托洪、玉赛音弹布尔、肉孜弹布尔、阿山弹布尔、麦西热甫阿洪、穆罕默德吐尔洪、沙吾提比迪克等。
新中国成立后,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组建了一些演出团体,如伊宁市文艺演出队。这一时期著名的伊犁维吾尔族民歌艺人有阿布杜维里·贾如拉也夫、孜克热·阿帕塔、木沙江·肉孜、格亚斯丁·把拉提、吐尔逊·苏里坦、阿兰·吐尔迪、司马义·卡孜等。1962年,中央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简其华和伊犁文工团的王曾婉对伊犁维吾尔族民歌进行采访搜集,根据当时唯一能全部演唱伊犁“阔纳那合夏”(古典民歌)的著名歌手阿布杜维里·贾如拉也夫的唱本,整理出了十二套77首伊犁维吾尔族民歌,《新疆伊犁维吾尔民歌》一书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从此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就其产生的历史阶段而言,可分古典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古典民歌是整个伊犁维吾尔民歌最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已初步整理为十二套近80首,这些民歌就其内容可归纳如下几种:
诗史式民歌。这类民歌展现了维吾尔人民在伊犁经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心灵感受。
《沙迪尔·帕勒万》——沙迪尔是清代塔兰奇民歌的重要代表人物,1798年生于宁远城东北回屯村莫洛托乎提于孜(今伊宁县莫洛托乎提于孜乡)一个贫苦家庭,他一生行侠仗义,在1864年伊犁农民起义中,成为著名将领,是攻克惠宁、惠远城的功臣。沙迪尔是他的本名,帕勒万(维吾尔语力士之意,延伸含义是英雄)是人民群众对他的爱称。沙迪尔·帕勒万一生自编自唱许多民歌,现存沙迪尔创作或后人歌颂他的诗歌共50多首,有的记述他生平身世,有的叙述他参加起义的经过或被捕后在狱中斗争的情况,如:
双手戴上镣铐,
把我投进监牢;
好汉做事好汉当,
决不向他们求饶!
《迫迁歌》——同治年间,沙俄曾占领伊犁达十年(1871—1881)之久。中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后,中国虽收回伊犁,但仍是割地赔款,沙俄以“保护”为名,在1881—1884年间,逼迫、劫持近10万伊犁各族人民至俄国七河省,其中有5万余伊犁维吾尔人。《迫迁歌》就是揭露和控诉沙皇俄国罪行的歌曲:
在那封斋的六月里,
被迫离开了伊犁,
在这恐怖的岁月里,
父母双亲在哪里?
……
什么俄罗斯马车,
前轮凹陷后轮高,
背井离乡去他乡,
饥寒交迫很难逃。
劳动歌——此类歌曲与生产劳动、开发建设的内容紧密相关,是伊犁维吾尔人民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收割歌》、《打场歌》、《修渠歌》、《筑城歌》。此外,伊犁维吾尔族农民还负担许多繁重的劳役和苛捐杂税,其中《望河楼》就真实地反映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由维吾尔族和汉族人民每年到惠远城南郊望河楼修堤筑坝、抗洪护城的事实,强烈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剥削压迫:
苛捐杂税真不少,
愁得民众没粮交,
倘若不交苛捐税,
活活看着脑袋掉。
……
河水欲淹惠远城,
逼迫百姓拦水患,
塔兰奇人哭河边,
运石运草治河滩。(www.xing528.com)
爱情歌——此类歌曲在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反映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如《大莱龙》、《我那戴花的情人》、《加乃》、《白鱼》、《乌黑的眼睛》均为百年传唱的代表作。情歌《大莱龙》语言质朴、基调健康:
我情人的脸蛋,
红的像苹果一样;
我那情人的话语,
就像冰糖一样甜。
这类民歌,音调明朗向上,比喻生动、想象丰富,歌词语言朴实、自然,如《我的情人》:
我的情人,美如鲜红花,
嫉妒几分,明星和月亮,
乌黑的眼睛,清澈如泉水,
你响亮的歌声,在我耳边响。
在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中,有许多是表现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揭露封建礼教腐朽,为追求自由幸福进行抗争,往往都是以真实感人的故事为内容,如百年传唱的著名情歌《牡丹汗》、《青牡丹》、《娜祖古姆》、《古兰木汗》。以《古兰木汗》为例:
在19世纪初,奥依曼布拉克村(在今伊宁县境)贫苦农民的女儿古兰木汗,品端貌美,瘸腿的乡约(村官)企图强占15岁的古兰木汗为妻,古兰木汗拒绝了乡约的威逼利诱,同她心爱的青年一起逃走。多年后,乡约死去,他们才回到家乡。歌曲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古兰木汗的辫子,
是否已拖到地上?
她还不到十五岁,
怎么能够做新娘?
古兰木汗的故乡,
是奥依曼布拉克;
想把她强占的,
是瘸腿独臂的乡约。
习俗歌——维吾尔族群众很重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在各种盛典节庆、婚丧嫁娶以及宗教祭祀活动场合,都有种类繁多的习俗歌曲表演,如《摇篮曲》、《婚筵歌》、《哀悼歌》。
此外,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现象,即有许多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却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在流传的以著名歌手的名字冠名的民歌,如《沙迪尔·帕勒万之歌》、《依拉洪·特里瓦尔德之歌》、《努达尔哥之歌》。这些民歌别具个人风格,形式自由活泼,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反映人民心声,一经发表,众口传唱。新中国成立后,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中又涌现了许多新民歌,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烈赞颂。这些民歌往往套用古老民歌曲调、民谣,其歌词贴近现代社会生活,通俗易懂,充满现代感,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在曲式结构方面比较严密,且形式多样,它与歌词的段落、衬字、衬句密切呼应;在歌曲中,衬字和衬句或用在歌词前,或结尾处。衬字和衬句的运用,使民歌表达感情更为热烈,更富于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也使乐曲结构呈现复杂、灵活多样,音调更丰富多彩。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的调式丰富。do、re、mi、sol、la,五音调式,每种调式里又包括几个音列,各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了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和其他地区维吾尔族民歌风格上的差异。此外,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中,在调式音阶上存在半音、四分中立音(以半升音即升高50音分者居多,亦可见降低50音分的半降音)、活音(在四分之一音甚至半音的范围内做上、下游移的音),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旋律变化多样,其一是乐句作部分或全部重复,或两个不同的乐句(A B)交替出现;或有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即重复开始两三个小节的曲调,后面的曲调采用新的素材,是曲调既统一,又有变化;还有一种变化重复,是以一个乐句为基础,加入新的因素,使歌曲的旋律更加富于变化;有的民歌还采用压缩的手法,摘取不同乐句的部分素材综合而成。总之,旋律发展手法灵活多样,是伊犁维吾尔民歌的一个特点。
演唱伊犁民歌《莱龙》(苏国辉拍摄)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调式交替和转调运用得相当普遍,除了乐句之间的转调外,有时在曲与曲的连接时,也采用转调的手法;还有一些相连乐曲的转调,采用主音位置不变,变换调式的方法。所有这些,使得伊犁维吾尔民歌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在节拍方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律地轻重交替,以2/4拍子多见,一般从弱拍开始,乐句半终止或全终止时多以悠长的拖腔结束。另一种是节拍不规整,基本上是自由的散板,有常见的2/4、3/4节拍和5/8、7/8等复合节拍。这种散板的运用,使维吾尔民歌具有明显的牧歌性质,前紧后松的节奏既适应了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又使旋律变化,张弛有致,增强了民歌的抒情性。
伴奏在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都是随腔伴奏,达到托腔、补腔的效果。伊犁维吾尔族民歌中,常常单独地演奏引子、间奏或后奏。伴奏和演唱的协调一致,使民歌的音乐形象更完整、内容更丰富多彩。在伊犁有乐器伴奏的民歌演唱称为“相和歌”,无乐器伴奏的称为“徒歌”。“徒歌”大部分是习俗歌曲和劳动歌曲,也有一部分爱情歌曲。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较高的艺术水平,它是一套完整的、丰富的民歌联唱形式,不论是在音乐形象塑造、乐曲曲式、结构形式、旋律发展的手法或在调式、节奏与节拍以及伴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既有继承、发展空间,更具有推广和发扬光大的价值。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是伊犁维吾尔族人民群众在200多年开拓伊犁历史过程中,继承维吾尔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在生产、生活中凝结成的一种艺术精品,在新疆维吾尔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植根于群众生活的沃土,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都是普通大众,他们通过编唱民歌,集中民众智慧、传授知识,抒发百姓的喜、怒、哀、乐,诉说社会历史和生活感受,赞美自然、歌颂生命。伊犁维吾尔民歌已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素以反映现实生活著称,百年传唱不衰的“阔那纳合夏”,一首首都是伊犁维吾尔人生产、生活斗争的史诗,是伊犁维吾尔族人民生存历史、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生命情感、民族精神,反映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成为维吾尔人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在伊犁,维吾尔族民歌的作者、传唱者,可谓人才辈出,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总是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形成一个带领风尚的群体,他们在演唱、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工、完善,不断发展、繁荣,使维吾尔族民歌总是充满活力,绵延不断,推陈出新。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现已成为中亚维吾尔人心系祖国、维系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一条重要纽带,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地区维吾尔族民歌所没有的。在今天维吾尔族民歌得到更多保护和日益丰富发展的新阶段,它所形成的强大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促进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