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顾玉林、
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形现式。主要分布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居住的八个乡镇,以爱新舍里镇的乌珠牛录村和依拉齐牛录村为主,通过哈拉莫昆(同姓氏族)萨满传承人传播。
锡伯族和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一样曾信仰过萨满教,迄今在民间依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及其遗风遗俗。萨满舞蹈音乐源自于萨满教的巫术仪式。其充满神秘色彩的跳神巫术、出自狂癫之口的即兴神歌和祷词、跳神时敲打的鼓点音乐等,经过萨满自身的表演和民间艺人们的传承和发展,使萨满巫术形式逐渐演化成为锡伯族民间歌舞乐当中一个重要种类。
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而萨满是人类和神灵之间的使者,由此形成其特定的萨满巫术。实际上它就是一种舞蹈和音乐表演,是萨满舞蹈音乐的雏形。
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主要表现萨满请神、领神、斗魔、驱魔、送神的过程。用固定的音乐曲调进行演唱,风格粗犷。通过萨满舞蹈音乐,能更好地了解萨满巫术的表现形式。
萨满音乐主要由跳神歌曲和打击音乐两部分组成,它有深沉的慢板,有抒情悠扬的旋律,也有激越高亢的节奏,综合而构成其独特的鼓点音乐节奏。萨满鼓点音乐的节奏与萨满跳神时的呼喊声、系在腰间铜铃的碰撞声相融在一起,产生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其伴奏乐器为额姆琴鼓。萨满请神时一边敲着额姆琴鼓一边唱,萨满唱一句神歌,众人就附唱“哲!”,以壮声势。
自治区级传承人吴景石(关德光拍摄)
目前搜集到的萨满神歌有:《霍里色》、《杭阿尔常阿尔(一)》、《杭阿尔常阿尔(二)》、《扎嘿朱嘿(一)》、《扎嘿朱嘿(二)》、《艾辛哈准》、《祈求土地神歌》、《祝福歌、阿勒坦库哩(一)》、《阿勒坦库哩(二)》、《阿勒坦库哩(三)》、《托斯别久别》、《吾亚拉伊也》、《东布尔东布尔》、《阿尔孙多罗》、《朱克呐》、《班毕勃罗》、《素里仰克》、《亚布塔尼》、《额聂克尼》、《亚嘎伊格》、《霍勃里格霍勃里》、《萨满华兰书》、《请神歌》等20余种。
萨满舞主要表现萨满通达神鬼超自然的能力,将萨满上刀梯、跳神等一系列仪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些仪式需要专门的服饰和法器,主要有供奉的萨满神像图,跳神时专用的神帽、神裙,以及萨满头上的铜铃、腰上的铜镜(帖里)、手上的额姆琴神鼓。这些法器在萨满跳神过程中都起到各自不同的作用。比如神裙,萨满穿戴后就被认为是灵魂飞升,行途漫漫,充满波折,在与恶魔的搏斗中身上的服饰和颜色可以使对手无懈可击,光明在保护他。又如神帽和神矛,跳神时便成为萨满的勇武精神与神威。系在腰上的铃裙,意味着萨满升入自然宇宙时,身边风雷交鸣,行途遥远广阔。额姆琴神鼓在萨满行走中变成马,鼓棰则变成马鞭;萨满要是渡水,神鼓又变成船,鼓棰就变成了桨;与恶魔搏斗时神鼓就变成一种武器,尤其到阴间时神鼓就成为征服一个个难关的法器,只要萨满击打神鼓,就被认为他的灵魂能乘坐神鼓飞天入地、翔天飞舞等。(www.xing528.com)
萨满舞分“请神”、“领神”、“斗魔”、“驱魔”、“送神”等五个表演程序。“请神”首先由萨满伴着额姆琴的鼓点音乐演唱请神歌开始,萨满唱一句,协奏者就高声唱“哲!”的衬词。唱毕“领神”,萨满边击鼓边开始舞蹈,舞步由慢至快,出现“前进后退”、“三步一蹲”、“左右旋转”、“跳跃”等动作,寓意邀请众神前来协助斗魔驱邪。继而,鼓点加快加重,“斗魔”开始。萨满手臂每大扬一次就狠敲一次鼓点,如此反复多次,脚步左右旋转,有力地踩着地面,使系在腰上的铜铃在剧烈的摇动中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这时鼓点一阵紧似一阵,旁鼓极力协助紧敲,以壮声势。然后拿起“神矛”剌杀,跳舞中出现搏斗动作,嘴里不断发出“哈,哈,哈!”的声音,旁边击鼓者则加重鼓点,加快节奏,伴以呐喊。跳舞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送神”,经过激烈的“斗魔”,将妖魔驱逐出去,最终取得胜利,萨满放下“神矛”,跳起“送神舞”、“行礼舞”,感谢众神所给予的力量。
“额姆琴”舞(关德光拍摄)
萨满跳神舞蹈以脚上的舞步与敲打额姆琴鼓的各种动作紧密结合,基 本动作有扭动腰部,左脚垫步、右脚前后挪动,原地碎步正反旋转、手甩额姆琴鼓跳踢踏舞步等。因此,萨满舞也被称为额姆琴舞。萨满舞的情绪变化主要依赖于额姆琴鼓点的快慢强弱和高低音色的变化,每场萨满舞均以鼓起鼓收为标志。起鼓常常是由慢渐快,从弱渐强,最后达到高潮。
锡伯族萨满舞的动作形象鲜明,每个细小动作中不仅包含着深沉的情绪与内在的强硬气质,而且惟妙惟肖地把驱逐妖魔鬼怪的种种形态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在锡伯族的萨满舞里,有几种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如模仿猎人追逐野兽的动作和模仿与妖魔鬼怪拼杀的动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范围的日益扩展,最初的舞蹈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得到丰富。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萨满跳神仪式逐渐融入锡伯族的民间舞蹈音乐艺术之中,而成为锡伯族民间舞蹈音乐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源泉。早在20世纪50年代,萨满跳神的巫术形式就被改编成《萨满舞》在舞台上演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编导们长期深入民间,在掌握原始萨满舞蹈语言的基础上,先后创作出了《额姆琴舞》、《古代锡伯猎人》、《铃舞》、《鼓舞》等古典舞,在舞台上演出,多次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文艺汇演并获奖。20世纪70年代,根据萨满跳神歌创作的一首《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的歌,唱遍全国,至今仍在传唱。这些舞蹈既保持了典型的民族特色,又再现了萨满舞原始的舞蹈语言风格,在舞蹈的编排上,灵活地运用了丰富的鼓点节奏,突出了萨满跳神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鞭、上下背后耍鼓技巧、左右摇摆甩响腰铃和身段的蹲拜、脚上的踢踏舞步等特点,并将单一的独舞发展成为多层次多结构的集体舞,使其舞姿矫健、灵敏、活泼,气氛热烈奔放,更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锡伯族当中留存的萨满教文化遗迹,是一种独特的信仰活动和现象,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的新疆少数民族乃至我国北方民族中,目前只有锡伯族当中留存着比较完整的萨满文化积淀,表现出如下与众不同的特征:
锡伯族的萨满信仰从母系氏族部落到父系氏族,继而向家族发展,一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几乎是本民族自发传承,它始终产生于民间,作用于民间,这是它演变成为民间歌舞音乐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锡伯族的萨满信仰是自发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形式,它源于原始思维,是以萨满为主体,众多民间艺人参与而自发创造的文化形态。萨满教的一切自然状态的信仰和一切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即兴神歌和祷词等,为锡伯族民间文化艺术注入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在锡伯族萨满文化的诸多特征中,萨满起着主导作用,只要萨满存在,这种原始文化就能延续,反之亦然。萨满把所有类似宗教的职能和巫术形式都融于一身,既是萨满衣钵的传承人,又是萨满歌音乐的传播者。
锡伯族的萨满文化是以与萨满教信仰非常密切相关的民间舞蹈艺术为代表的,其舞蹈音乐由萨满跳神演化而来,所以它大都由萨满来表演。主要特点是将歌、舞和音乐融在一起,最普遍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打萨满鼓,二是跳萨满舞,三是唱萨满调。表演时一边唱萨满歌,一边跳萨满舞,一边击打萨满音乐。萨满歌对萨满来说是神歌,是祷词,是超自然的,其作用和萨满舞一样是巫术的,但对民间艺术而言,具有娱乐大众的作用。萨满歌用诗歌语言写成,其内容、格式和韵律富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富有韵味,每首歌有其固定曲调进行演唱。萨满舞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生动、粗犷、豪放,动作刚猛有力。舞者看起来乱蹦乱跳,大喊大叫,其实包含着强烈的人体律动。舞蹈中的所有动作都遵循各自特定的节奏进行,重与轻、快与慢、停顿与连续都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成萨满舞独特的舞蹈语言和风格特点。
萨满舞蹈音乐展现了锡伯族的民俗文化,对研究和探寻锡伯族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民族心理、审美观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